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些逻辑书说,定义有两类:一是真实定义,真实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定义;一是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用词语或句子规定、说明语词的意义是不是定义?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在《分析后篇》里,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表明“某物究竟是什么”和事物的本质的。他指出,如果一个陈述可作纯粹换位且能揭示实质的(即回答“某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它就是定义;如果一个陈述不能  相似文献   

2.
在犯罪学和刑法领域里使用社会角色的概念,是为了从不同于通常流行的另一个角度,来推进犯罪学研究和分析刑事审判实现其职能的方式。简而言之,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一、假设或分析框架、各种定义的模糊性象刑法这样一门规范性科学,是建立在可以有多种变化的关于人的定义基础上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定义同时视为一种“假设”和“解释框架”。首  相似文献   

3.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报道:1987年1月,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给笔者深刻的启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好习惯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问题     
一、科学问题英国科学哲学家玻兰尼(M·poLanyi)在其《解决问题》一文中曾认为:“一个问题或发现本身是没有涵义的。问题只有当它使某人疑惑或焦虑时,才成为一个问题;发现也只有当它使某人从一个问题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时,才成为一个发现。由此,玻兰尼对“问题”的涵义作出了某种界定。他认为“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智力上的愿望。”关于“科学问题”的定义非常多。玻普尔认为,问题就是“背景知识中固有的预期与其所提出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夏钟丽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2):77-79
1. 如何看编辑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媒介。在1986年我院第三次期刊工作会议上卢嘉锡院长曾说:“期刊工作从一个角度来看是研究工作结束的一个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研究工作的先行。如果一定要打个比喻的话,说它是龙尾巴或是龙头都可以”。周光召院长也说过:“科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哲学应该关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代著名的比利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普里戈金在(与伊·斯康热合作)《从混沌到有序》一书的得论冲指出:“今天,我们的兴趣正从‘实体’转移到‘关系’,转移到‘信息’,转移到‘时间’上。”(《从混光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这个观点上的改变,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与当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当代科学所揭示的世界图景是相适应的。当代的科学发现促使人们形成一种关于世界的机体论的辩证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无数关系交织而成的无限庞大的有组织的系统。这就要求人们在观察和说明世界的总体或世…  相似文献   

7.
“科学”这一概念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能概括的。譬如,有人说,甚至百科全书里也这样说,科学是一种关于现实的实际情形的知识的总和。这种简单的定义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它把科学和科学的成果混为了一谈。科学的确是给予我们以知识,就像在冶金过程中可以炼出铁来一样,但是,如果说冶金学就是熔炉里炼出来的铁,那就是很可笑的事情了。科学——它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它本身也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成为客观真理的知识的总和。假如自问一下,知识的总和是由什么样的“矿石”提炼出来的,那么就不得不承认,科学的材料是人类在其全部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综合的经验;这也就是在意识形态的范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医学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时,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中所体现出的巨大差异。如何看待这些差异,既不能回避,又不能夸大其影响,只有采取科学的态度,站在历史、社会的客观角度来分析这些差异及其渊源,才能找到中西交流、融合的切入点。1培养目标的不同我国学者提出将中国高等教育按其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阶段,目前正由“科学”阶段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但实现这种转变,既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如果从法国1794年…  相似文献   

9.
科学解释是科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也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科学解释理论从“逻辑论证说”、“因果结构说”到“范式归化说”、“语用说”的发展 ,表现出从科学解释的句法学、语义学研究向语用学理解的转向 ,其本质和局限是从抽象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因此 ,批判的、历史的理性主义科学解释观的重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西方科学解释理论概说1.“逻辑论证说”科学解释的“逻辑论证说”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解释的标准观点 ,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的实施 ,其基本内容是说 :科学解释是由…  相似文献   

10.
一、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都比较熟悉一个关于“人”定义,即“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二十世纪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勒却给“人”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人是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这个定义的新意就在于,它不仅包括了上述“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而且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扩大与补充了上述定义。这个定义抓住了人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也正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使用符号,其中最主要的符号就是语言。人  相似文献   

11.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谈到一个成功者的经验时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就是我们常讲的...  相似文献   

12.
“观测理论”和实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科学”又称为“经验科学”。从这一点也可明显看出,“经验”在科学中具有根本上的重要意义。那么,科学中的经验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它大概可以说就是“观察、测定、实验之类活动”。但在量子力学中,“测定”的说法尤其有问题,因而特别称之为“观测”。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经典力学中,观测就不成问题。科学哲学中经常成为问题的一个例子,就是观  相似文献   

13.
王志军  洪英 《天风》2006,(7):21
人们常说:“平安是金、健康是福”。但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还应加上一条, 那就是“同心是金”。人人都知道“同心”的家庭是最幸福美满的,教会就如同是信徒们的家,同心的教会才会蒙神喜悦,蒙神祝福,才能发展兴旺。  相似文献   

14.
证据概念与证据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忠民 《学海》2007,(1):146-151
“证据”是证据法学研究的支点,学界关于证据的定义有“实事说”、“材料说”、“手段说”等等,上述各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证据的某种特性,但都不足以解释我国证据运用的实践。笔者认为,证据应当从其功用角度进行关系定义,即证据是证明事实主张的根据。这一宽泛的证据定义隐含着对以庭审为中心的传统证据法学的超越。证据属性是证据的本质特征,由于我国传统理论对证据和定案证据不加区分,因而误将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作为证据的属性。本文认为,证据惟一的属性是“相关性”。“相关性”是经验和逻辑的产物,作为证据属性的“相关性”和在评价证明力时所考虑的“相关性”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物。  相似文献   

15.
“道德文化学”是一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道德文化现象的科学,它被定义为对一切道德行为的文化学基础的系统研究。而文化学是研究文化的发明机制、传播机制和文化适应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托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人文维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技术”的概念 ,如同“科学”、“人文”这些概念一样 ,要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是十分困难的。大致说来 ,对“技术”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狭义的理解 ;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所谓对技术的狭义的理解 ,是指那种直接应用科学原理或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技术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这一概念中的“技术”的含义 ,其实质就是“科学的技术”。例如 2 0世纪信息处理技术成为中心课题 ,电子计算机、雷达、集成电路等相继得到开发 ,电子数据处理技术朝着大容量、小型化和高速度的方向发展。[1] 这是最典型的直接应用科…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逻辑是什么,这问题虽然是个老问题;但直到现在,逻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还是很不一致的。对逻辑的理解有分歧,因而对于数理逻辑的性质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 皮尔斯(C·S·Peirce,1839—1914)早就指出,关于逻辑几乎有过一百种定义。但就我们所知,最普遍的定义是把逻辑规定为关于推理的科学。例如,蒯英(W·V·Quine)说:“一般笼  相似文献   

18.
保加利亚科学院荣誉院长托·巴甫洛夫在今年第1期《九月》杂志(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以争论的和不可以争论的》文章,批判一些保加利亚哲学家和艺术家,说他们是“革新派”,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已经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观点。一、批判阿·波利卡罗夫等对当代各部门科学的新成就给予了过高的估价,从而轻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物质的哲学定义;一些年青哲学家走得更远,从而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如日·热列夫等人说,“客观实在是物质的非本质的特性,物质只是作为人的意识的客体才获得这种特性”;“不应教条地理解列宁关于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定义,因为这不是对所有时代都有效的教科书定义”等。巴甫洛夫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哲学概念的“修正主义观点”,是“修正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整个哲学思想基础的基础,是修正列宁的反映论”。二、批判多·斯巴索夫、阿·加夫里洛夫等人为了“革新”和“创造”,同新实在论者、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托·巴甫洛夫等人宣布为“模写实在论”代表。他们把认识说成是“物质的人对物质的世界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否认观念是客观实在事物的主观映象,因而实际上他们也同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概念同事物本身混在一起。三、批判边·丹切夫等人是美学革新家”。丹切夫等人认为艺术的思想性是“艺术家(对事物)的主观态度的表现”。这“实际上就从艺术形象中抽掉了一切有认识意义的内容,因而也就抽掉了任何思想性。”托·巴甫洛夫文章发表后,被他批判的哲学家之一多·斯巴索夫在《人民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反击,接着该报又接连发表了托·巴甫洛夫、基·瓦西列夫、包·参科夫等人的三篇争论文章,《哲学思想》今年第3期又发表了米·扬科夫的争论文章。这些文章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事物的最普遍的结构及共规律性应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一部分人(多·斯巴索夫、基·瓦西列夫)认为应作为哲学的对象;而另一部分人(托·巴甫洛夫、包·参科夫、米·扬科夫)则认为应作部门科学的对象。因限于篇幅,本刊特将托·巴甫洛夫的文章详细摘译介绍,还将持相反意见的多·斯巴索夫和基·瓦西列夫的两篇短文全部译出,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哲学方法的个性化特征及其普遍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迄今尚未形成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哲学是什么 ,可谓是一人一义。看来 ,我们不能也无必要去找出一个为人所公认的哲学定义。这与哲学的特性有关。在我看来 ,从功能性上讲 ,哲学乃是在其个性化的方式中表达出其普遍性的理念的。张世英先生在《哲学导论》中讲 ,哲学以思考普遍性问题为起点。他引黑格尔的话说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 ,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 ,……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1] 张先生认为科学亦讲普遍性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 ,哲学所讲的普遍性是“最大最高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5)三子:指“金”、“木”、“活”三子。天地定位,水火交错,万物开始化育,首先形成“金”、“木”、“活”。它们是“四元”配合而成: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也可以说:地(土)生一;天(气)生一;天(气)地(土)合生一。所以说,如果从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之中而言,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以后,万物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