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3].大多数成人都知道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人是一个整体;而且成人都理解心理与生理活动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可能有别于另一个人;他们也理解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某些关系。所有这些对心理的不同的理解,构成了研究者所谓的“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2],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三一论的角度,指出在中国教会的现实处境中,将救恩理解为关系的恢复是必要而又可能的;并尝试从四个不同的向度指明救恩包括人与上帝关系的恢复,人与其它被造物关系的复和,人与未来关系的恢复,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恢复。上帝的救恩因此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为人类以及整个被造的世界所带来的更新与复和。因着上帝的救恩,人可以进入一种全新的关系中,从而获得一个更完满的存在。对救恩的这种的理解既不与《圣经》的教导相背,也更具有包容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哲学实际上是人学。中国古典哲学有三大部分。一是天人论,即探讨天与人的关系。研究天及天人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人。如老子认为天道(天地运行的规律)无为,其目的是为了论证与天道相应的人道也应顺其自然而为。二是人道论,即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也是为了人——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孔子的仁学理论就是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根本原则,其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传统上对《论灵魂》Γ5所讨论的努斯的两种不同理解入手,指出把这一章所讨论的努斯理解成人的努斯是不正确的,这里所讨论的是宇宙中的神圣努斯,但仅理解到这一步也没有准确把握亚里士多德的主旨。本文认为这一章讨论的是神圣努斯和人的努斯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神圣努斯如何作用于人、或者说人的努斯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样的理解也解释了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在讨论人的灵魂的文本中突然转移话题的问题,同时也弥补了其他文本没有解释二者关系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对与人的个性相关的几个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霞 《心理科学》1997,20(3):280-281
人格、人性、个性差异与人的个性等概念是人文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相关性很大的重要概念。但是在已有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将它们混淆或等同起来使用的现象。笔者认为,人格、人性、个性差异与人的个性是统一的但并非是同一的,不加区别地将它们等同或混淆使用,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无所适从。故本文对其加以辨析如下:1人格与人的个性目前的理论中存在着对人格与人的个性两个概念关系的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个性即人格”,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以及许多著名的学者皆持此种观点。另一种…  相似文献   

6.
从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价值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它应该包括哪些具体方面,它在价值论中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人的价值的理解,与对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的把握密切相关。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国内理论界始终存在着“关系说”和“属性说”的争论。在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思路:一种是由价值一般到人的价值,把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精神的价值等等并列,当作价值的一种具体现象加以研究,由此得出人的价值是“人作为客体的价值”的结论;另一种是从人的类特性、社会性的角…  相似文献   

7.
美既不是客观物体自身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人的主观快感,它必然涉及到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它是人作为人在与现实打交道过程中自由精神的显现。我们不能离开人去谈论美,也不能离开自然去谈论美,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的审美实践来辩证地理解美。因此从美的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美和美感是共同产生的,是确定无疑的。美和美感的先后问题应该从审美当下和非审美当下的区分来理解美和美感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片面化的理解。自然不仅为人而存在,人也应该为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互为存在的。割裂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么导致自然被人所奴役,要么导致人被自然所奴役。  相似文献   

9.
王志宏 《现代哲学》2021,(1):104-110
张祥龙借助于现象学对于董仲舒哲学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研究,对于重新理解董仲舒的思想有极大启发。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儒家思想的时机化的天道主义。根据张先生的理解,法家认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通过人性恶的假设重构了以拥有权力的君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固定的和邪恶的关系。董仲舒哲学进入到纯境遇的终极处,认识到权力的源头,他的受命、更化、改制之说,最终必须在天人相与之际的语境中得到理解。张先生对通三统做了全新的解释,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仁爱之心的推扩。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根本上是它们的相互交通与生动的作用,只是董仲舒一定程度上把它们分开了。董仲舒的名号学说强调名号来源于天,如诗如乐,而又效仿天地、阴阳流动不羁的运势。  相似文献   

10.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就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来说,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持一种辩证的观点,但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个人"本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将人理解为从事抽象的精神劳动的主体,而马克思将人理解为从事现实劳动的主体。黑格尔是在抽象劳动的基础上来把握二者的关系,马克思则是在现实劳动中把握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在黑格尔的抽象劳动概念基础上,个人与共同体达成的仅仅是虚构的辩证"和解",只有在现实劳动基础上,个人与共同体才能达成真实的辩证和解。  相似文献   

12.
走出半人时代--对知识与道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人们在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能正确地理解知识的概念 ,没能摆正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近代以来盛行的科技理性主义进步观 ,片面夸大科技知识的作用 ,忽视道德的作用 ,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也导致了“半个人”的出现。要走出“半人时代”,必须正确认识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晓光 《法音》2006,(1):20-24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般被理解为分化对立的存在,如灵与肉的对立、心与物的对立、人与神的对立等等,这都是从主客关系中衍生出来的问题。主客二元的对立,是人们的常识性认识,然而从本体论角度考量,产生二元对立的根源是什么?最终如何统一或消解这种二元对立?这是西方哲学乃至神学十分关切的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科学也有力图解决此问题的意图。…  相似文献   

14.
与人们在现实生命中也会遭遇的种种疾病困扰相类似,《请观音经》中描述了毗舍离举国上下遭遇恶病的情况,最终经由观世音菩萨为众说咒治病,毗舍离国民恢复如初。但智者在《请观音经疏》中认为,毗舍离国民身体上的疾患只是表面的事相,根本性的病理是众生的“无明爱见”;佛菩萨为众说咒治病也只是恶病得除的外因,根本性的内因则是众生之“性具”。而在《观音玄义》中,智者将“性具”表述为“性具善恶”,在性具立场下,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个体与全法界之间的关系也被重新理解和诠释,救治自我、救治他者及救治世间现实的可能性与内在依据,也都在性具思想下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5.
一、笔顺规则的理解及其心理因素。几条笔顺规则,看来说得明白易懂,但一般人,特别是初学写字的人,运用起来就并不那么容易了。原因是他们对于上、下、左、右、内、外的理解,既缺乏了一个明确的知觉对象,又忽视了字的笔画所起的视觉参考作用。因此,首先要从点画、偏旁部首的结构关系来理解,也就是从知觉对象的确定来理解。如“昌”这个上下结构的合体字,先写“日”,后写“曰”,自然就是先上后  相似文献   

16.
在各种价值关系中,不仅存在着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即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也存在着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即人对其自身的效用关系。在人与物的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的主体,物是价值的客体。而在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中,主体与客体则聚于一体,人既是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的客体。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主体、群体主  相似文献   

17.
理解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任何人只要与自身之外的他物、他人发生关系,就发生对他物、他人的理解问题。因此,理解既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时候,更存在于人与人之;司的各种形式的交往之中。理解意味着正确地认识对象的本质,把握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为“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4页)。理解也意味着对客体作出评价、表达态度。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甚至成了处理人们之间矛盾的一种方式。总之,理解作为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普通存在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它应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哲学说明与构建。世界的现实形态建基于人所作之"事",人自身也在参与多样之"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获得现实的规定,前者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的过程,后者则以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为内容。以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为视域,中国哲学中具有综合意义的"事",较之单一的"物""心""言",呈现出更为本源的性质;以"事"观之,也意味着从更为本源的层面理解世界和成就世界,理解人自身和成就人自身。较之狭义"实践"的认识论意蕴与"行"的伦理学内涵,"事"既展开于化本然世界为现实世界的过程,从而关乎本体论之域;又兼涉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从而渗入了认识论与伦理学意义。作为广义的人之所"作",中国特有的"事"哲学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时尚文化中,有一种“婚外情可以宽恕”的舆论。可是宽恕只是一种理解,就如生活中我们理解很多人的过错一样。事实上,婚外情并不是人类情感活动中值得推广的方式,因为所有的婚外情都存在着欺骗:不是欺骗爱人就是欺骗情人。人在进化过程中,真实是最重要的品质,当一个越接近真实,其人格也就越统一,婚外情是一种无法真实的行为,因此它很容易造成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20.
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技术与价值的关系是当今技术哲学及其相关学科(如STS)研究的核心,也成为我们的时代所关注的问题的一个焦点。本文拟对这一论题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作一简单探讨。技术是人类的一种以取效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对于“什么是技术”或“技术的本质”,国内外文献中给出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诸如技术是知识、是技能,是物质工具、设备和产品,是人的意志或活动,是文化现象或社会过程等等,其中每一种都联系着对技术与价值关系的特定理解。本文倾向于把技术看作人类活动、实践的一个基本类型、方面和方式,即以追求效用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它包括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