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忠国 《天风》2006,(24):46-47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3:11)前几日,单位一同事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便向我问起善与恶的问题。她在网上看到的这则信息,大体上是这样的:“某人向一基督徒提出下列问题,并请其解答。某人:上帝是善还是恶?基督徒:上帝当然是善的。某人:你承认现实世界中存在恶吗?基督徒:我承认。某人:上帝是全能的吗?基督徒:是!某人:宇宙和世界上的万物皆是由上帝所造的吗?基督徒:是!某人:那么恶当然也是由上帝造的了?这样,上帝岂不也是恶的吗?  相似文献   

2.
读者信箱     
《天风》1994,(6)
麦基洗德是什么人? 编辑同工: 我有一个问题,我很不理解,希伯来书七章说到麦基洗德这个人,“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上帝的儿子相似”。我实在不理解,他无父无母是从哪里来的呢?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又是什么意思呢?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为何说他是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呢?我知识太少,请编辑部的哥哥、姐姐给我解答。 云南宣威 吕奉珍  相似文献   

3.
恶魔力量神圣创造力体现为纯爱,即创造性的爱与回应性的爱。三者即上帝的三一性,与上帝的统一性并无矛盾。创造性的爱恒倾向于真、美、善,故上帝为价值规范的本原。神圣创造力、创造性的爱、回应性的爱,三者并无派生关系,各自皆为初始。神圣创造力必体现为爱,故上帝必为善。何以知上帝必为善?因上帝为临在于宇宙的灵,上帝关于世界的知识并非对客体的间接认知,如人类视觉需借助无数光干事件那样,而是略同人类直接感知自己的器官感觉,故恒为同情同感。如同每个人必爱其身体,临在的三一上帝亦必爱一切受造物,不可能仇视之或淡漠视…  相似文献   

4.
李兰成 《天风》2004,(10):36-37
上帝也把他的善放在宇宙里叫人类从中得到教育,看到上帝是全善的。圣经把善和许多的美德联系在一起,比如"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存到永远;他的信实直到万代"(诗100:5)。把良善、慈爱、信实联到一起。  相似文献   

5.
红叶 《天风》2011,(11):53-53
基督教赞美诗歌是赞美上帝的诗歌,歌词内容主要是对上帝的称颂、感恩与祈求。基督教赞美诗以其优美祥和的曲调令人陶醉,以其虔诚庄重的内容令人赞叹,它以其独一无二的美流传于全世界,我相信,每一位诗歌作者在创作时都是怀着对上帝深深的赞美与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康德哲学体系的拱心石,自由是他的道德宗教的拱心石。康德证出自由的先天依据,指出自由的实践必然。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保证“至善”目标的神圣性与公正性。积极自由则将“至善”日标转变为人为自己立法的绝对律令。自由、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三理念的关系为:自由在上帝的保证下达到不朽,上帝(至善)在自由的不朽追求(积极自由)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加尔文神学体系中的神人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认为加尔文所强调的至善的上帝观念与败坏的人性观念具有辨证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肯定上帝是至善的同时,并不说明人性观是全然悲观的,即使在人性腐化堕落之后,上帝仍然以其至善保留人得以救赎的希望。因此,本文将基于辩证二元结构的视角来梳理加尔文神学思想中的神人关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东正教道德起源有四:一是源于世俗道德,如善、恶、良心、正义、义务、幸福、爱等,道德学家对这些内容加上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使之带有宗教道德的属性;二是源于宗教特有的内容,如原罪、救赎、祈祷、灵魂、爱上帝等,这些内容都是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三是源于《圣经》、《圣传》和教父著作中的道德思想,爱心、和睦、弃恶扬善、做义人、勿当恶人、不可杀人等;四是源于上帝的启示和耶稣的话语,如“人若爱我,就必须遵我的道”。东正教道德学家说:“信仰和道德的关系,就好比一对孪生姊妹关系”,又说,只有在信仰三位一体、上帝创世、原…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羞于承认自己善妒,事实上,嫉妒几乎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心理特质。当你心存嫉妒时,若不能及时遏制,它会成为你前进中的绊脚石。反之,在嫉妒心作祟时,如果你会战胜它,使之转变为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就可成为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刘行 《天风》2005,(5):39-39
"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3:18)爱,从上帝而来,由心而发,爱不是无源之水,沙上建塔,口头文章。爱的源头是上帝,上帝就是爱,他的命令就是要我们彼此相爱。爱要诚实,最怕撒谎,最忌假冒为善。主耶稣说犹大:"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约13:18)与主亲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创造世界的上帝是绝对的善,他不可能在世界上创造出恶,那么,世界上存在着恶应该怎么解释呢?奥古斯丁的答案是,恶就是善的匮乏,就是非存在.善是模仿统一的秩序.作者以此为起点,梳理了奥古斯丁的一些思想,包括上帝、绝对真理(Veritas,Truth)、真理(verum,truth)、善、恶、理性、感官、本性、秩序和无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作者也澄清了一些学者对奥古斯丁善恶形而上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徐萍 《天风》2003,(1):22-22
人处于罪恶之中,却无法自救,而上帝是爱,上帝是全能的,人只有依靠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在对人的拯救中走上了十字架,这是拯救的遭遇,更是上帝之爱与上帝大能的显现,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方法。 上帝拯救人的方式是上帝首先走向人,指引人重回上帝的怀抱,其中人的信也很重要。真正的信,不是迷信。基督教的信首先是听到道,然后信道,遵行道,使信者跟从上帝回归到真正的家园。这样一种回归,是通过耶稣的启示,上帝之光对黑暗的照亮。“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相似文献   

13.
申文锋 《天风》2008,(24):26-27,29
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份;我所得的,你为我持守。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诗16:5-6《诗篇》16篇是大卫作的金诗,是大卫做王后看到上帝所赐给以色列人的美好地界而向上帝发出的感恩之诗。上帝量给大卫的迦南地的边界,南到  相似文献   

14.
王路 《世界哲学》2006,3(6):36-43
基督教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巨大,其中上帝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圣经》中,上帝关于自己的称谓是“我是我所是”。中译文则是“我是自有永有的”。探讨这句话的中译文,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圣经》文本本身,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基督教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上帝怎么了?──“基督教与西方文学”之四刘光耀西方现代文学也许应是从尼采那篇有名的寓言开始的:一个疯子大白天打着灯笼叫道:“我要找上帝”!“上帝已经死了”。上帝是被杀死的。杀死上帝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将上帝奉为唯一至上神的基督教、基督徒!基督...  相似文献   

16.
快乐的人     
一人向上帝祈求快乐。上帝说,我可以给你四天快乐。那人说,可以,那就给我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上帝说,不行,我只能给你三天快乐。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和儒教对人是否能成圣均给予肯定的答案.但耶儒对上帝/天与人的界定以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差异巨大:基督教全善之上帝和有罪之人是分离的关系,儒教至善天道和本善人性是合一的关系.所以在成圣论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这突出表现在成圣可能性的根据、圣人的标准以及成圣的努力方向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陈巧凤 《天风》2001,(7):26
我想真该平静下来作一次忏悔了,在慈悲仁爱的上帝面前。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那么地有爱心,有耐心,再加上信心。但这所有的一切在这段远离上帝的日子里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软弱、虚伪、假冒为善。我是那么地有爱心,帮助好多人;我是那么地有耐心,主日带领主日学的小朋友,我是多么地有信心,为病人代求。但是所做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虚伪。的确、其中所存的只是“人爱”,没有“神爱”。是啊,在教会里谁不认识我呀!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走上了一段远离神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列维纳斯指出,上帝是一个道德行动,而不是抽象的宗教事件.在“上帝死了”之后要想保持上帝信仰,我们必须从伦理的维度对上帝进行重新阐释.列维纳斯从现象学的维度描述了人类的宗教经验,这种经验结构是一种伦理结构.上帝信仰并不是偶像崇拜,也不是神秘的个人体验,而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最初结构,这种结构导向最高的善;爱上帝在根本上是爱邻人.  相似文献   

20.
1809年之后的谢林转向深入思考上帝的神圣自由,以为人的自由奠基。他认为,上帝作为实存,在自身之内拥有与其不可分离、但确有区别的实存的根据,它们不可分离地统一在一起。上帝的神圣自由在于创世的自由决断完全是善的,但人作为内在于神的有限物,出于上帝现实地实现自身的必然性,却撕毁了实存与其根据之间的永恒纽带,自由地选择为善或者为恶。海德格尔和齐泽克对谢林作出了不同诠释,一方面证明了谢林后期哲学的重大意义及其现实性,另一方面也例示着谢林思辨的自由阐释可能隐含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