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普通中小学1040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人格特征与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吸烟与不吸烟、饮酒与不饮酒青少年之间在反抗性、感觉寻求、冲动性、内外控,以及道德感等5项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因性别、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5项人格特征中,感觉寻求对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结果说明人格特征在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入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的三大公害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青少年犯罪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我国2.2亿青少年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析,提出了转轨时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趋势,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矫治意见。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犯罪理论(如社会控制理论、依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问题行为理论)的不断发展,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的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结构变量(如家庭完整性、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扩展并聚焦在家庭功能变量(如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和亲子沟通等)和家庭成员行为变量(如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等)。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开始深入探讨青少年认知过程在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社区环境、神经生物学等变量与家庭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后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趋势和以往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7.
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的编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青少年的人格结构并编制适合青少年使用的人格量表.以词汇学研究建立的中国人人格七因素模型以及用于成年人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为基础,经过青少年被试按照其理解能力和表述习惯重新修订QZPS的项目后,2827名初一~高三的学生完成了包括215个项目的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初版,经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青少年的人格由七个维度、19个二级因素及三个综合性维度构成,QZPS-Q最终由111个项目构成.研究结果支持了中国人的人格结构模型,同时也体现了青少年注重成就和才干及侧重外在表现的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较为全面的论述了聋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了建议与思考。其意义在于引起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重视、关心,把诱发、滋生聋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客观因素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何使青少年健康地进行网上冲浪,使他们在冲浪的过程中增强自律意识,就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互联网信息服务在哪些方面能够满足青少年的需要。该研究通过对33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开放性、客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2)宜人性和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的三个方面间接地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产生影响。(3)客观社会支持会影响主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学校幸福感及其与能力自我知觉、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的学校幸福感及其与能力自我知觉、人格的关系。研究发现:(1)女生的学校满意度高于男生;青少年的学校幸福感呈现出随年级增高而降低的趋势。(2)神经质和外倾性两种人格特质在能力自我知觉和学校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表现为神经质在能力自我知觉和消极在校情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外倾性在社会能力自我知觉和积极在校情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经过5个步骤编制出了人格特质词的《大学生问卷》、《高中生问卷》、《初中生问卷》和《青少年学生问卷》,分别对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进行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①《大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性、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和独立性五个维度;②《高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人际开放与责任性、灵活与独立性、主动性和行为责任四个维度;③《初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与行为责任、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灵活与独立性五个维度;④《青少年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灵活与独立性、责任性、主动性、人际开放四个维度。最后,对自立人格构念的合理性、自立人格中“开放性”与“责任性”维度的特点、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的一致性程度以及本研究在探索自立人格结构方面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法编制了青少年个性素质问卷,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个性素质包括内外倾、意志、冒险、乐观—悲观、责任、耐挫折、独立7个方面;编制的青少年个性素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14.
以成都市两所中学632对初一到高三青少年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分别要求他们报告自己的性格、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同时要求青少年报告母子沟通状况,以考察性格匹配、性格喜好程度与母子沟通的关系。结果显示:性格均外向,情绪均稳定,精神质程度均低的母子性格匹配类型比其他母子性格匹配类型有更好的沟通。这一结果部分支持了吻合度理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相对于性格匹配,性格喜好程度对母子沟通的预测力更强,而且性格喜好程度在母子性格匹配类型与母子沟通的关系中发挥了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期母子性格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性格喜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考察性格喜好与母子性格、家庭成员亲密度的关系以及性格喜好在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成都市632对初高中学生及其母亲分别自评并填写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评价喜欢对方性格的程度。另外,青少年还报告了与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通过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层级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结果发现:性格喜好与母亲性格、青少年性格均有显著关系,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好程度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有显著正相关。青少年性格和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好程度能直接预测家庭成员亲密度,同时青少年和母亲的性格还通过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好程度间接作用于家庭亲密度,提示性格喜好在二者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人格现代性的城乡差异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台湾学者杨国枢等编制的多元人格现代性和多元个人传统性量表为工具,对来自湛江城乡的300位初二、高二、和大二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主要以现代性人格为主,人格的现代性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及受教育水平间的差异.就性别差异而言,男性较女性更为传统,而女性较男性更为现代;随着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人格传统性降低而现代性增强.在人格传统性上,性别与家庭所在地存在交互作用,乡村女性的传统性高于城镇女性,而城镇男性的传统性高于乡村男性. 相似文献
17.
Salekin RT Leistico AM Trobst KK Schrum CL Lochman J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5,33(4):445-460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psychopathy was examined in a sample of 114 male and female young offenders (Mage = 15.16) at a southeastern detention center. The interpersonal circumplex served as a framework of general personality from which to examine the construct of adolescent psychopathy. A supplementary analysis of the psychopathy measures and the Big 5 factors of personality was also conducted using a matrix approach. Measures included: (a) Antisocial Process Screening Device (P. J. Frick & R. D. Hare, 2001); (b) Child Psychopathy Scale (D. R. Lynam, 1996); (c) Psychopathy Checklist—Youth Version (A. E. Forth, D. S. Kosson, & R. D. Hare, 2003); and (d) Interpersonal Adjective Scales Revised—Big 5 Version (P. Trapnell & J. S. Wiggins, 1991; J. S. Wiggins, 1995). Results showed substantial convergence among the three psychopathy measures. In addition, meaningful associations between psychopathy and constructs within the interpersonal circumplex and broader domains of the Big 5 were obtained. Two psychopathy scales correlated to a higher degree than expected with neuroticism. These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linking personality theory to the concep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y, thereby adding to its construct validity. However, they do so with the caveat that youth may also be displaying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neuroticism, suggesting that worry and anxiety may accompany psychopathic features in earlier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Farrington DP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5,33(4):489-497
In commenting on the five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this paper discusses (1) the concep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y, and whether adolescent psychopaths are qualitatively distinct from other young people; (2) the measurement of adolescent psychopathy;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pathy and other personality dimensions; (4) childhood risk factors for psychopathy; (5) psychopathy in the context of risk factors for delinquency; and (6)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psychopathy. It is argued that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n arrogant, deceitful interpersonal style, deficient affective experience, and an impulsive or irresponsible behavioral style are most important at present in the definition of psychopathy. An ambitious research agenda is recommended, investigating the concept of adolescent psychopathy, developing new measures, conducting new longitudinal studies on development and risk factors, and mounting new randomized experiment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