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弥赛亚》是一部篇幅宏大、宗教色彩浓厚的清唱剧,共有53个分曲.作品的第一部分,即前12首是按照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的设计思维,因此笔者将这12首分曲称为A部分.第12首的结束部分,出现了整部作品除序曲外的唯一一部器乐曲,起到了间奏的作用.接下来的B部分,由3首宣叙调、一首合唱、一首咏叹调组成.这种设计使两部分形成对比,丰富了音乐的色彩,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最后的3首再现了A部分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的安排,形成首尾的呼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旧约》、古代后期犹太文献和《新约》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弥赛亚观念衍变的脉络和特征,对不同时期的现世首领式弥赛亚、理想君王式弥赛亚、末世救主式弥赛亚、政治首领和军事统帅式弥赛亚,以及耶稣和保罗的弥赛亚观念做出多方面的辨析。认为耶稣承袭古犹太传统而自命为弥赛亚,但摒弃以往观念中的犹太民族主义倾向和政治性、世俗性、功利性动机,而大力张扬了普世主义和绝对宗教精神。保罗的弥赛亚观念进而致力于阐释耶稣生平(尤其受难和复活)对于超越历史和地域之普世民众的共同意义,为日后征服了整个世界的基督教奠定下重要的神学根基。  相似文献   

3.
我们过去编辑的《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1961年第5期曾摘要发表过《原子弹与人类的未来》。雅斯贝尔斯的这部反共作品,于1961年又稍加修改,出版了第二版。奥共中央理论刊物《道路与目标》主编马雷克最近在该刊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评论这部反共作品。马雷克的观点,我们并不完全同意。兹将他的文章摘译如下。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部作品,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全面记述了佛教从两汉初传至1949年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6,(3):196-203
本文对意第绪语作家S.昂斯基于1913年创作的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从托寓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植入了完整的17世纪沙巴特运动的框架,意在曲折说明其同时代犹太人的信仰与17世纪犹太人对假弥赛亚的信仰类似,二者皆不能把他们从现世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通过传统的内容与戏剧这种象征现代性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作者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中留存的传统犹太宗教和生活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6.
音歆 《天风》2004,(11):27-30
前三福音,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记载了一些耶稣称呼他自己和别人对耶稣的称谓,如,基督、人子、神的儿子、神的仆人、主和大卫的子孙等等。本文主要就前三福音中所记载的耶稣称谓之一--弥赛亚这个称谓做些神学探讨和神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恺撒利亚的优西比乌(Eusebius ofCaesarea,265—339年),虽因《教会史》而享尽美誉,却因《君士坦丁传》①而备受争议。在西方历史上,很少有一部人物传记像《君士坦丁传》那样经受过大褒大贬的评论。对这部著名作品的诟病由来已久。作者在该作品中曾就君士坦丁的继承者们所掌控的政治形势作出过一个很不灵验的乐观预言,这一轻率行为无疑大大贬损了作品本身的声誉。在公元4—5世纪间,继优西比乌之后崛起的教会史家苏克拉底(Socrates,380—450年),虽然在总体上保持着对尤氏的尊重,但在具体谈及这部传记时却评价不  相似文献   

8.
《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赫斯顿向我们塑造了一个在25年间的三次婚姻中不断寻找自我的全新的黑人女性珍妮。这部小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其中包括对存在感的追求、理想的婚姻观的阐释、以及对自由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9.
救世主的观念是一切系统的人为宗教所具有的基本思想 ,早在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希伯莱的犹太教、印度的佛教中都有所表现。希伯莱民族在长期的苦难历程中萌发了救世主———弥赛亚的观念和说法。基督教直接承继了犹太教弥赛亚的思想 ,直接指出耶稣基督即是全人类的弥赛亚 ,更加强调了人类宗教精神拯救的效用 ,使得弥赛亚成为基督宗教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1998年,他正式进入影视圈,每年有一到两部作品问世。但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却异常漫长。从产生创作冲动到最后完成拍摄,长篇巨制《西藏秘密》整整花费了14年。那年,他跟随著名导演翟俊杰拍摄《西藏风云》。开拍前,他有机会走进档案馆,看到很多绝密史料,眼前这些泛黄纸张,讲述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心路历程。完成《西藏风云》的拍摄后,他觉得  相似文献   

11.
朱鹂 《天风》2017,(9):28-30
亨德尔的《哈利路亚》大合唱我们并不陌生,或许有人会说那已是老古董啦!如今,不知不觉,有一首《哈利路亚》悄然在网络和微信平台上流行起来,被国内信徒所熟悉。那就是加拿大文艺圈多面手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于1984年创作的《哈利路亚》(歌曲部分旋律谱参见下方谱例)。  相似文献   

12.
正《始与末》(???????????????),又译为《自始至终》《始末录》,是论述伊斯兰历史的一部巨著,长达千余万字。作者从天地造化、派遣使者、穆圣生平,直到伊历七世纪的历史做了详细的描述。因这部作品自身的权威性,备受后世历史学家的关注和推崇,以此部著作作为他们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作,也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成熟的标志。它通过幻想性的音乐语言、富于创造性的配器技术,确立起了风格迥异、新颖独特的印象派音乐,建造起了一座通向现代音乐的桥梁,对于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作品就像一本内涵丰富的管弦乐法教科书,总会给人们以启发和教益。对这部管弦乐总谱进行仔细研读,逐小节逐层次地进行分析,能增进人们对这部作品和印象派音乐配器风格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玛丽·安妮》这部小说是英国现代小说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一部主要作品。本文将着重讨论“亲情”在玛丽一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对她一生命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父与子》作为屠格涅夫的一部力作,历经时代沧桑依旧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警喻意义。本文试从作品中塑造的主要形象,围绕三组“父与子”的矛盾,尝试揭示这部作品的当代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芦力军 《世界哲学》2009,(5):162-170
《夜之颂》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他将夜的概念引申到哲学和宗教范畴中,通过本体超验,勾画出夜精神不朽的宗教寓意和现实寓意。超验是这部作品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体验夜的不同意境,表达了内心世界对完美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一个高文化层次的国家,所以,一部电影要在这个国度内引起轰动是一件很难的事。可去年的影片《本能》,却引起了美国人的心灵震撼,知识界、评论界都对这部作品给予了甚高评价。当然其中有着诸多的文化原因,但这部片子对于人类性心理王国的深层探索,却是获得成功之主因。非常有趣的是,这部片子的表层结构,却是一个悬念迭起的侦破故事——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癌症病房》在出版的过程中经历曲折,主要的焦点就是作者是否用“癌症”作为斯大林主义的象征。作品本身的内容、俄罗斯作家协会在1967年会议上对该作品的解读、苏珊&#183;桑塔格对疾病、特别是癌症的隐喻的定义、以及西方国家争相出版这部小说的历史事实都说明了《癌症病房》是一部典型的用疾病来影射社会邪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唐初孔颖达等人所撰《周易正义》一书,为唐代儒学的代表作品。这部书在唐、五代以及两宋时期一直立于学官,对这一漫长时期的学术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划定这部书的学派归属便成为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过去很多学者从宋明理学及心学立场出发,对《周易正义》之受王弼及道家影响提出批评。的确,《周易正义》采用疏体,与王弼《周易注》合称注疏,在“疏不破注,注不驳经”的前提下,孔颖达《周易正义》常被看作王弼《周易注》的附属性作品。而另一些学者注意到,孔颖达《周易正义》的思想与王弼《周易注》颇有分歧,因而强调孔颖…  相似文献   

20.
杨林 《美与时代》2006,2(5):79-82
《e小调(自新大陆)交响曲》(Op.95)在安东尼.德沃夏克九首交响曲中最具盛名和影响力,这是他到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对于这部作品究竟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曾引起争论,但从作品具有总结性意义的第四乐章中可以看出,这部交响曲的主旨不在于反映所谓的美国文化,也不是对都市生活的写照,而是作曲家用故乡人民的精神和立场,表现出对黑人和受欺压民族人民的同情,并对他们争取自由平等斗争的胜利表示出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