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表法”是墨子认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尊天”、“事鬼”则是墨子的社会思想或宗教思想。就思想进路言,前者是后者的认识论基础;但是,如果对墨子的前后两种思想进行比较,人们又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现象──前者显然带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而后者则无疑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性质。如何看待墨子思想中的这种矛盾现象?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一)所谓“三表法”,亦即墨子在《非命上》说:“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  相似文献   

2.
学界普遍认为,"利"是墨家的出发点。然而,以"自爱"为目的的理性人会选择爱"能者",而不会选择"兼爱"。对同一主体而言,"兼爱"和"自爱"似乎并不相容,这便是"兼爱-自爱"悖论。但是,墨子的思想中存在一个终极的"能者",即"天"。人们为了实现自爱,会选择爱"天",而"天"欲人"兼相爱",恶人"交相恶",所以,爱"天"便意味着兼爱。于是,"兼爱"和"自爱"构成了相互兼容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曾说:"墨子是小基督,大马克思。"梁公基于某种强烈的革命立场,如此颂扬墨子,并非全无道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倡导"兼爱"、"尚同"的墨学竟奇迹般地"复活",不是历史境遇的偶然。本文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墨子的"三表法"为出发点,旨在通过两大思想系统的"对话",寻求二者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4.
墨家的哲学思想体系,可以称之为"人天学",由人学、人际学、天学、知识学等部分构成。墨子强调,人是劳动者,劳动实践才是人的本质规定。墨子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在天、鬼神等传统观念中,墨子注入了墨家的理论诉求,变成了维护兼爱原则的手段。对于实用知识从哪里来以及如何来的问题,墨子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墨子以“天下莫若身之贵”阐释了生命存在的伦理之义,并从“生,刑与知之处”的知性统一的视角,表达了对人之为人的自在与自为的“生”之内涵的洞察与感悟。这种感悟既是人之为“生”的一种道德境界,也是对人的“生生之道”在伦理意义上的孜孜以求。墨子对“生”的追求强调在普遍意义上的德性之欲,故而以“兼爱”为机制,在“兼”的社会化过程中来表达对“众之生”的尊重。所以,“兼爱”是墨子实现“贵生”的伦理设计,“兼”体现了墨子对人生关系、社会关系应该如何的一种德性之约,确切地说,“兼爱”是实现“贵生”的社会道德要求,更是人何以“贵生”的一种伦理手段,此与当代社会的和谐建设有借鉴之功。  相似文献   

6.
墨子的政治伦理是先秦思想界的一种独特存在。他从自然哲学入手,最后又回到自然哲学。这是先秦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天志"和"明鬼"为自然哲学基础;以泛道德主义"兼爱"和"非攻"为社会道德规范;以"尚贤"和"尚同"为政治伦理制度保障原则。墨子的政治伦理一直强调无差别、无等级的功利主义,没有实现个体道德价值的突破,也没有实现政治伦理的超越,最终走向了式微和衰落。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罗睺寺后殿“开花现佛”的转盘上面,站立着二十四尊塑像,僧人称其为“二十四天”。他们的名字分别称为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陀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紧罗那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部正神。这些被称为“天”的塑像,在五台山其它寺庙里还有。  相似文献   

8.
王震 《孔子研究》2021,(1):49-57
与西方社会建立在基督教原罪论基础上的罪感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更具积极的反思基因。儒家倡导内省精神,现代新儒学谓之"内在超越";墨子提出天志与明鬼,是与儒家同归殊途的另一种"内在超越",是中华文化反思基因的重要呈现。墨家在继承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基础上,借天谴鬼罚的震慑示警与艰苦环境的意志锤炼,自警、自省、自律、自砺、自强,以身体力行辐射和引领整个社会,为保障弱势群体生存权益的现实需要,维系人与人不分彼此、平等友爱、共赢互利关系,确立一种有序有效的永续规则,建构以兼爱为普遍伦理追求的太平天下。  相似文献   

9.
“上帝”考     
上字既有时间在先之义,亦有空间在上之义。帝字本义含源头之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上帝"可能指早先的先帝、先王。从先秦与秦汉文献来看,上帝与天是不同的。汉末开始称天为天神、天帝。此后,上帝成了天的"别名",人们用天取代了上帝。近代以来人们以上帝来指称基督教的耶和华。上帝成了西方之神。故,人们通常误以为上帝或指天,亦或指西洋神。中国先秦时期的上帝应该指先帝。  相似文献   

10.
上古“鬼”“神”的分别是:“鬼”指人鬼,其他为“神”。《易经》有“鬼”字无“神”字,并非没有神的观念,而是没有“神”的概念。《易经》的“天”“帝”即神。“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帝”与“天”同义,同位同格。“天”“帝”不仅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验的,即人的一种超越经验世界而通达超凡者的努力。《易经》的超越观念存在矛盾:一方面肯定帝王的超验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解构帝王的超验性,否定帝王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是当前设计界的重要理念,恰是儒家"爱有差等"的"仁爱"精神在设计中贯彻的结果,可导致"设计异化",而这恰是设计界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墨子设计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伦理意蕴,包括:"兼相爱"的设计伦理原则,"利人"、"节用"、"非乐"的设计伦理标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设计伦理目标,主张以"爱人若己"的"兼爱"伦理,取代"爱有差等"的"仁爱"伦理,简称"设计义治"。对解决这一难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天(上帝)之微观“天”与“上帝”在古人心中,是非常原始的观念,他们认为天或上帝是无限完善的神,创生宇宙人类,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他的意志降在人身上,即是天命,天命表现于芸芸众生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上,即行善避恶。天或上帝与其他神灵不同,上帝是唯一的至上神,而其他的神灵不只一个,古人相信上帝之下,派有众神管理宇宙事物。如:山川之神、日月之神,古人肯定天地万物之发生,是上天使之发生,万物的存在、自然律和道德的存在、人类的命运,在天或上帝身上才能找到最后的理由。在他们心中,这是一位有位格的、主宰性的至上神…  相似文献   

13.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旧的生产关系趋于解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建 立,社会处在一种无序状态。面对这种局面,当时的有识之士开出了各种救治社会的药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提出"小国寡民",以韩非为 代表的法家提出"严刑峻法",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提出最具伦理色彩的"兼相爱、交 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 一、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涵义 墨子是一个手工业者出身的知识分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深刻的 认识。他认为当时社会的一切动乱、祸害、灾难、罪恶都是因为不"兼爱"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神祇信仰要介绍春秋战国时代的无神论思潮,首先要明白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都信仰着哪些神以及如何信这些神。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普遍信仰着天神、地祇(地上的神)和人鬼(即人死后所成的神)三大类为数众多的神祇。天神最重要的是"帝"或称"上帝""天帝"。大约由于帝在天上,所以帝又往往被称为"天",就像当时把泰山神称为"泰山",把黄河神称为"河",后世把韩愈称为"昌黎"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盛行已逾百年的王学弊端丛生,由王返朱的理学家张履祥,被认为是"清儒中辟王学的第一个人"。其"尊朱辟王"思想通过吕留良而影响了陆陇其等理学名臣,有力地推动了"尊朱辟王"运动。通过考察这三位学者之间的交游与思想承继关系、"尊朱辟王"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将清初"尊朱辟王"思潮的发展过程梳理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步入神州大地的道教宫观时,多数宫观内有座“三清殿”,是宫观建筑的中心,殿内供奉着“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那么“三清”在道教中的含义及其流变如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三清”就其文义的神学内涵来看,“清”是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影响,即“清气为天,浊气为地”而来的,“清”在这里实指“天”。至于为什么用“三”来表述“清”,而不是其它数字,仔细分析主要原  相似文献   

17.
<正>这次武当山玄天上帝600年神尊赴台巡境活动,其意义既在道教,又超越道教,对弘扬正信、匡扶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两岸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甲午年九月,武当山玄天上帝600年神尊在两岸信众的热切期盼中赴台,开启首次巡境弘道之旅。这次盛况空前的民间宗教交流活动由武当山道教协会、台湾"中华道教玄天上帝弘道协会"等两岸多家道教团体共同发起举办,以"共谒玄帝,福泽两岸"为主题,历时22天,覆盖台北、台中、台南地区各大宫庙,仪礼周全,功德圆满,谱写了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把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功利主义的功利原则、儒家的仁爱核心、莱维纳斯的我与他人的不对称关系相比较,得出了墨子思想可以是任何学派但绝对不是功利主义的结论.论证主要是围绕着"我"、"我们"、"他人"三个概念的关系展开的.墨子思想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它与当代西方伦理思想家莱维纳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魂、鬼、神”三个词在西双版纳傣语和德宏傣语中有严格的语音对应,可以断定这三种观念是原始傣族共同的原始宗教观念。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佛教在文字和教义上都有比较大的区别,本文论析了傣族的原始宗教“魂、鬼、神”的产生早于佛教,并根据语言学和民族学的证据,认为“魂、鬼”观念的产生至少可以上推到原始壮傣民族,“魂”的观念至少可以上推到原始壮侗民族  相似文献   

20.
墨家的政治哲学理论似明而实晦。作为其“治道”的“兼爱”要靠“刑政赏罚”来推行;同时,“兼爱”不仅具有“积极义”、“消极义”和“无私义”,而且还具有“人事之维”和“天鬼之维”。但是,“兼爱”与刑政、“兼爱”之三义、人事之维与天鬼之维之间却存在着张力和歧向。在先秦诸家“治道”竞争的格局下,“兼爱”之三义的“治道”意蕴大多被儒家、黄老道家和法家所重释和扬弃,而其“天志说”则被董仲舒的“治道”整合所融摄。一方面,墨家“治道”论的内在理论缺陷使得它在先秦诸家“治道”竞争的格局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墨家“治道”构想的合理因素又大多被诸家扬弃于各自的“治道”论说中。于是,墨家“治道”论在秦汉之际的式微就变得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