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宋代老学在整个老学发展史中凸显出儒、道交摄互通的理论特色,各注家在注解《老子》时,多援引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中的文句与《老子》交相训示,研究以《易》解《老》的诠释向度对于我们对《周易》天道理论与《老子》形上思想的交互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以此为关注重点,以《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为研究对象,按援《易》阐道之义、援《易》论道之体、援《易》说道之用三部分论述徽宗援引《周易》来构建其道论的思路,对《御解》中引《易》的内容进行阐释与梳理,最终揭示《老子》道性合一的性命哲理。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认为性不是学者应当首先关注的内容,与新学、理学主张"性情一也"不同,司马光不认为性与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他主张"性善恶混",而"情道一体"。由于性兼有善恶,因此若想为善去恶,就要学习和践行礼乐,礼乐能使人达到"中和",而中和具有养生的作用,可以保持人之身心健康。司马光的思想基本承袭了传统儒学的脉络,而新学、理学则开启了宋代心性之学的先河;司马光的学说代表了传统儒学的终结,而新学、理学则代表了新儒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5.
郑博思 《现代哲学》2020,(2):137-141
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黄老”道家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道家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本文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以《渔父》《胠箧》《盗跖》《庚桑楚》为代表的《庄子》诸篇带有鲜明的黄老学理论立场和思想特征,这些篇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或者应该被纳入先秦黄老学的研究范围内,而对于《史记》所言“道德家”之理解也不应局限为狭义的黄老学,而是既包含“黄老”亦包含《庄子》在内的广义道家。  相似文献   

6.
"道不可言"是古今《老子》诠释的主流倾向,然而却与《老子》"五千言"这一文本事实直接冲突,两千年的《老子》诠释史始终无法摆脱"不可言—不得不言—唯恐陷溺于言"的纠结。为了维护《老子》文本及相关诠释的合法性,诠释者们往往不得不转而承认存在特殊有效的"道言",另有学者则更进一步,基于马王堆帛书文本和思想逻辑的考虑,建议将"道可道"章第1节(第2节仿此)重解为"道是可以言说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但是,这种"有违古训"的倡议非常弱势,近年来,更是遭到李若晖基于朴学式考据和"恒不可言—常可言—恒常相似"义理架构的强烈阻击。为此,有必要以"归谬+疏导"的方式批判传统主张,展示"《老子》之道可言"论的逻辑力道,以便《老子》学界更加自觉地向"究竟应该如何言道"转移其注意力。  相似文献   

7.
1985年11月,在我的故乡湖南湘潭召开了首次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那次会议在学术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突出地提出并讨论了老子和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问题。针对海内外颇为流行的“儒家主干说”和八十年代重新泛起的“复兴儒学”的主张,部分学者根据历史事实,在会上大讲“儒道互补”,并明确提出了“儒、道两家思想共同构成了名源汇流的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主干”的论点(参见《求索》1986年第1期)。在会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中庸》引孔子之言说"忠恕违道不远",虽然肯定"忠恕"近"道",但实际上却点出"忠恕"还不是"道"。如何消弥《论语》与《中庸》两部经典之间的思想在语言表述上的不一致,于是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儒学经典诠释者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到明道与伊川,通过"体用"贯"忠恕"和区分"仁恕"之不同,才有了初步的解决。而朱子则在二程思想基础上,通过完善"忠恕"和"一贯"之解释,构造了一个逻辑层次分明的"忠恕"体系,使此问题获得完满之解决。朱子注解与诠释《论语》与《中庸》中"忠恕"与"一贯"思想的思路,为我们在当下创造性地诠释儒学思想,发展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儒学理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老子鬳斋口义》用宋代流行的白话解老,体现出林希逸融会三教的老学思想。林希逸在解老中大量借鉴三家思想资源,对老子之道体、得道之人的特征以及修道功夫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极力澄清理学家对《老子》的"异端"误读,将对《老子》的理解导向内心,有突出的心化特点。但林希逸的注解也有牵强随意之病。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融会三教的解老方式以及对《老子》文章的点评,对后世注老者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耿宁认为,儒学中政治与道德实践的具体、实在效用,与人性、心性的本体问题如何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打通"用"之"实"与"体"之"玄"的宋明儒学之努力,也与魏晋玄学、与王弼的探讨有关。首先,王弼的哲学言说方式,是为其儒家的政治、伦理关怀服务的。王弼思想之玄远,是为解决政治和伦理效用过多纠缠于具象而不能体现大效用的问题而设。王弼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通过《老子》赋予儒家政治与伦理思想新意义,而且在于他同时通过《庄子》赋予儒家生活形式与修身功夫新意味。正是通过《庄子》,原本被片面玄化(抽象化)理解的《老子》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作用,起到了连通道家与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理论的桥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于老子未进行解说,而引起古今学者注解它们,其注解也有异议,特别是对于“三生万物”的注解,其分歧很大,分歧的焦点是对其中的“三” 的涵义之注解.关于“三生万物” 中的“三” 之注解,常见的有三种:(1)三,“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2)三,“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3)三,天地人为.这三种注解,何者符合老子的原意,必须辨析.我认为注解(1)和(2)都不能圆满地解释“三生万物”,并可提出两个疑点:(一)倘若把“三”释为“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状态”或“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  相似文献   

13.
《道德宝章》是白玉蟾对《老子》的注本,其中出现了用符号代替文字作注的现象,这是《老子》注解著作中前所未有的,然而它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因此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它很有必要。《道德宝章》的符号大致可分为简单符号和复合符号二种。它们虽然有的来自于《周易》,有的来自于禅宗,但总体而言都是在仿效《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做法,用符号表示其哲学思想。这些符号既体现了白玉蟾三教融合的思想,又体现了其道本位思想,同时还顺应了当时讲悟的潮流。  相似文献   

14.
道教老学重玄学派李刚自汉代起,“哲后明君,鸿儒硕学”诠疏笺注《道德经》者相继不绝,注家所据不一,各取所需,各持己见,形成老学的不同流派。按唐末杜光庭统计,注解《老子》者,已有六十余家,重玄派即为其中一个影响颇大的学派。杜光庭认为:解释《老子》,“诸家...  相似文献   

15.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天师道的经典,该书对儒家的忠孝仁义等主张给予了充分认同,并认为这是“道”人所教.因此该书对儒家的立场是:道儒合流,且在对儒家伦理认同的基础上确立“道在儒上”的优先地位.《老子想尔注》批判的“伪伎”所指并非儒家,而是天师道初创时期自称道教的其它一些道教或准道教派别.  相似文献   

16.
郎琦 《中国道教》2018,(6):58-61
《老子》的版本。及其注解者很多,其核心概念是“道”。在“为学”与“为道”的对立中,老子将“玄览”(也作“玄鉴”)作为“为道”的重要手段,即不重逻辑思考而以敏锐的洞察力直接冥会宇宙的本根,从超验层面提供了悟“道”的方法与心境,也是“天人合一”之体“道”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朴世堂作为韩国朝鲜时期的儒学者,虽以儒教为正统,但对朱熹的老子观有异见.朴世堂以体用一源等儒家思想与观念,注解与理解《老子》的道与名、无与有、道与德等被理学家批判的思想与观念,阐明《老子》以道体名用、无形有理、道无迹德有迹为基,是修身治人之学.由此,可以发现朴世堂倾向于脱朱子学,而想要找出儒道所共有的至善.  相似文献   

18.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9.
近代章太炎学派的道家研究是同时代海内外学界公认的学术高峰,"章门弟子"中的缪篆尤以治《老子》命家,但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缪篆其人其学近乎湮灭不闻。通过考掘和整理缪篆的《老子古微》、《显道》等有关著述,可知他以体、相、用的逻辑层次来阐发《老子》之核心理念"道"的意涵,对老子学说与先秦法家的关系作出合理辨析。缪篆以后世相关文献印证于《老子》,兼借鉴佛理以释"道",在《老子》研究领域上别开蹊径,可对学界有关争议问题提供借鉴,亦可作为反思中国近现代老学研究中某些诠释偏失现象之参考。  相似文献   

20.
第六章教理教义一、道《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道教的基本教义。《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他们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道”字通常当“道理”讲,但老子所说的“道”并不同一般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