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与哲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宗教问题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问题,宗教批判也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但是,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的命题,还是向人们昭示了宗教批判在马克思思想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不仅继承了以马丁·路德、莱辛、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宗教批判的思想传统,而且也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如鲍威尔、施蒂纳等将一切在政治、形而上学、法律、道德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观念都归入宗教观念的传统:“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  相似文献   

2.
孙磊 《现代哲学》2014,(3):74-79
与古典政治哲学相比,希腊化时期的政治哲学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伊壁鸠鲁派是其中对现代性影响最深远的一派。伊壁鸠鲁的政治哲学以唯物论为基础,建立了快乐主义伦理学,其政治约定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基本安全,因此自然与礼法之争丧失了古典政治哲学中高贵的神性,而且体现庸俗的计算理性。伊壁鸠鲁思想与现代性的关联体现在霍布斯、马克思和后现代哲人身上。霍布斯继承了伊壁鸠鲁将善等同于快乐,政治德性变成了人追求虚荣的好名。马克思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启蒙精神,通过批判宗教和社会启蒙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后现代哲人继承了伊壁鸠鲁的"自我快乐"和"自我治疗",致使整个社会愈发陷入虚无和颓废中。  相似文献   

3.
汪行福 《哲学动态》2006,1(10):16-22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建构有重大影响。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思想线索,即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内在超越。这一过程以康德哲学为起点,经过费希特,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系统地铺陈和展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于马克思所批判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如果先前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自古迄今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便…  相似文献   

4.
青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鲍威尔及其伙伴的思辨神学,通过对鲍威尔批判的法国启蒙思想的批判,超越了法国革命政治学和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以萌芽的唯物史观解蔽自我意识哲学的精神幻觉,以新启蒙的笔触书写"使用实践力量的"群众的历史,进而彰显群众事业的世界历史意义。让符合新时代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群众利益的思想来启蒙群众做出合宜的政治选择,是马克思基于现实政治且影响未来政治走向的政治哲学创见。  相似文献   

5.
霍布斯是英国卓越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一书中全面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以及教会与国家、神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讨论。综观霍布斯的全部理论,其无神论思想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对西欧各国进步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宗教神学本质的揭露和批判、神学与政治、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社会秩序构建等四个方面对霍布斯宗教神学的基本精神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6.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哲学是沿着双重逻辑展开的,即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对现实的市民社会的批判,和以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基础的一般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入手,开启了其批判哲学的双重逻辑,从而完成了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开创了全新的思想体  相似文献   

7.
能否在现代规范性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证成和构建一种关涉平等的权利、公正的分配等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这是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难点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将自己定位在政治哲学史上的任何一个位置,甚至也没有将自己的理论工作与政治哲学直截了当地联系起来,但在文本和思想史的视域中来创造性地证成和构建其政治哲学思想,这依然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马克思"人的解放"这一概念中,容纳了现代规范性政治哲学的几乎全部价值要素;二是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将现代规范性政治哲学推向了纵深层面;三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分配问题的思考,为现代规范性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内在张力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博士论文》附录中对普鲁塔克的宗教论战,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2-3中有更加具体而详尽的展现。马克思对普鲁塔克的批驳与他对伊壁鸠鲁反宗教立场的肯定相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笔记》的研读,弄清楚马克思如何就普鲁塔克的相关文本,有针对性地驳斥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学说尤其宗教观的反驳,如何借此突显哲学与宗教的对立及其反对和战胜宗教的合理根据。  相似文献   

9.
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显示,当代资本主义思想形态越来越具有宗教性质,俨然成了当代人的宗教,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采取一种神学批判的进路变得极富挑战。在《资本论》,马克思把"市场体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宗教体系",认为基督教是最适合作为一种商品生产体系的一种宗教形式,他深刻地理解到金钱与宗教、资本主义与末世论愿景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可以探取一种神学批判的。本文即是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与传统宗教社会学不同的进路,以神学批判的进路揭示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更是神学的。  相似文献   

10.
考察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认识并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而且由此导向的对社会历史的判断成为关于现代性矛盾问题最初的、具有哲学高度的把握和批判。从二者的关系看,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康德哲学直面现实问题的批判精神,并将康德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了历史现实的层面。沿着康德哲学试图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推进了认识论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转向,进而揭示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问题之间的本质关联,克服了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马克思真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将哲学改造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康德哲学所关注的"抽象的人的自由"改造成为对"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具有宗教性质的虚假意识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指引出一条彻底完成宗教批判任务的现实道路。要真正完成宗教批判的任务,真正将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最根本的是要去解决信仰宗教的人现实的难题。变革现实的批判必然诉诸革命的实践,自然也离不开实践的主体。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相一致的。因此,寻求人的彻底解放的宗教批判在德国的情境中就必须落实为哲学和无产阶级的联盟,就必须以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宗教批判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为中介,在以变革私有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中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告别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著作。马克思通过总结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运动的历史意义,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功能、社会作用,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该文是马克思最有才华的著作之一,对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对新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它也被视为马克思宗教观的代表作。深入研究它所阐述的宗教观,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政治哲学史上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政治哲学流派的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传统,其思想实质与马克思发动和实现的哲学革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要实质性地推进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需要辨析和澄清某些前提性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的差异、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与问题域、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知道,"二战"之后,某些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在研究旨趣上发生了政治哲学转向,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指向其既有的经济关系,而是指向其道德伦理规范;强调理性认识在社会结构形成中的建构功能,甚至将经济关系本身也纳入这一建构的对象之中。这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路径相比较,恰好形成了一个相反的研究路径。本文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对这一研究路径进行检视和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动态,进而更全面地探寻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从历史法学派批判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拓展与转变值得探究。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及其体现的对保守主义及其浪漫主义传统的双重批判,正是青年马克思激进的法哲学批判及其政治理论的起点,也成为现代法学体系的批判性资源。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深化了对保守主义的批判,通过对君主制的批判,通过扬弃共和制与启蒙自由主义,马克思转向政治批判(政治国家及资产阶级社会的双重批判),又一度转向激进民主主义,进而决定性地转向人民民主观念及其真正民主制的国家形式。基于并延续历史法学派批判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接下来得以自如地进入并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总体而言,马克思从历史法学派批判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拓展与转变,正是其在同一时期展开的理论主题,即政治批判的具体表达,也构成了其后思想演进的一个具有很高价值取向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通过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阐释,彻底粉碎了宗教神学虚构的幻象,打破了上帝造万物的神话,消解了人对神的过分迷恋,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在这篇博士论文对宗教神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改造了伊壁鸠鲁的直观唯物主义学说,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开始显露;同时,马克思又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学说,他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初现雏形。马克思在论证过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展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这是对那些认为马克思没有生态思想的人的武断结论的正面回应。在今天全球经受生态危机考验的背景下,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不可否认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中国梦乃至世界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思哲学和德国理念论之间的关系,已有众多的研究。论者们多从思想发生学的角度讨论马克思哲学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哲学等特定思想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德国理念论奠基者康德思想的具体阐释,把作为整体的德国理念论的基本问题解释为理念如何现实化这一问题。在此脉络中,马克思哲学就呈现为德国理念论的内在批判者和创造超越者。  相似文献   

18.
<正>在马克思的总体学术规划中,曾设想开展对法、道德和政治的批判,~([1])尽管这些批判成果内容丰富,但却始终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政治哲学学说。不过,在今天看来,这并不妨碍我们确信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其实,在马克思的年代,其他学者曾撰写过大量有关政治主题的论著,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些论著表达的是一种连"自己都不清楚的神秘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以宗教的形式还是以政治的形式出现",都不可能揭示关于政治或者宗教主题的真理。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采取了不  相似文献   

19.
生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指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 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 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6页)这段话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哲 学研究的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立场。 首先,哲学作为"批判",指向的是批判者"自身的物质环境"以及批判者自己的哲 学。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和青年黑格尔派来说,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即当时的"德国现 实",他们的哲学即当时的"德国哲学"本身。他们应当既批判当时的德国现实,又把自己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个较长时期的逻辑演变进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到自主意识与思想的形成、从单纯的仅仅批判宗教到批判与改造不合理的世界即实践,是马克思有关宗教思想的演进逻辑。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成熟性作品,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抓住这一思想演进过程,是理解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关键。本文从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中丰富的宗教思想出发,条分缕析精雕细琢地诠释其中有关宗教的思想观点与演进历程,提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