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果是唐玄宗朝代的高道,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两《唐书·方技传》、《续仙传》、《太平广记》均述其灵异。善闭气,有长年秘术,对养生术很有造诣。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召至长安,赐号“通玄先生”,翌年羽化于恒山蒲吾县(今属河北)。张果内丹著作有《玄珠歌》一卷,《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大还丹契秘图》、《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另有《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王屋真人自称张果门弟子,其说亦与张果有关)。  相似文献   

2.
所谓“八仙”,乃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然而这个排名及八仙的组成,其实有多种说法,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最早的八仙,也许是号称“淮南八仙”的八个文学家,当时称作“八公”。《小学绀珠》记载:“淮南八公: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披、雷被、晋昌、伍被。”后汉于遗在《招隐士序》中说:“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词赋。”由此可见,上述八公(淮南八仙)只是八个文人,并非神仙。但后来因为有淮南王成仙的传说,后世便…  相似文献   

3.
唐朝的道士中,事迹最为灵奇的莫过于张果,但神奇的传说,却淹没了他在道教史上的真实地位。及至明清以降,人们只知道八仙中的张果老,却很少去了解真实的张果。现在已出的各种道教史、道教思想史的著作,都没有张果的专题论述。而研讨其生平和思想的论文,也很少见到。其实,张果在盛唐时名噪一时,并非徒以神奇莫测眩世。真实的张果在金丹、胎息诸道术上造诣不凡,在道教理论尤其是哲学上有重要贡献。对他的生平和思想很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八仙的原由何在?各种传说很不相同。“八仙”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牟融《理惑论》:“王乔、赤松、八仙之箓,神书百七十卷。”这里“八仙之箓”中的“八仙”,系指列仙,“八仙之箓”即《列仙传》等类书。八仙的传说最早的有二,一、“淮南八仙”;二、“蜀中八仙”。东晋葛洪《神仙传》说:“淮南王安,好儒学方技,有八公往  相似文献   

5.
罗宁 《宗教学研究》2006,3(3):43-47
唐代江积所撰的《八仙传》亡佚已久,但通过研究《仙苑编珠》的记载,可以找到八仙中的六人:谢冲寂、侯道华、王可交、厉归真、马自然、冯徽妻薛氏(薛玄同)。他们都是大中以后升仙并且影响较大的人物。唐代人所说的“八仙”并不是固定的八个仙人,江积《八仙传》在后来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了解江积《八仙传》的内容,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古代八仙的演变状况。  相似文献   

6.
<正> 一、天文学与天道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天道概念起于何时?不易详考。《古文尚书》有“天道福善祸淫”(《汤诰》),“天有显道”(《泰誓》)。但不见于《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不少人力辨其伪,不足为据。《周易》有几处:“天道下济而光明”,“天道亏盈而益谦”,“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但均见于《彖传》。易大传一般认为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能视作天道概念的源头。《礼记》中  相似文献   

7.
松飞 《中国道教》1989,(1):45-49
《道藏辑要》中的《天仙金丹心法》是一部很奇特的丹经(以下简称《心法》)。书中的内丹术秘诀,是用多种不同规律的密码排列而成,更加入一些符号和代字。全部秘诀约占全书文字的一半。表面看来,文字杂乱无章,使人茫然莫解其意。笔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终于将书中秘诀全部破译。书中部分章节,《东方气功》杂志在一九八六和一九八七年已连载。中华书局已计划在一九八八年出版全书。《心法》是道家托名:“八仙”合著的一部丹经。“八仙”为民间传说,不见经史。“八仙”之词起源较早,可追溯到东汉。但唐代前后,“八仙”是个泛称,其中人物可以随时随地的指称。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相似文献   

8.
因传本《说卦传》之前三章见于马王堆帛书《衷》篇,故一些学者或据此认为《说卦传》原本无前三章,或认为《说卦传》形成于帛书《易传》之后.其实,传本《说卦传》中这三章文字的内容与以下八章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其间存在逻辑上的联系.而且,从传本《说卦传》这三章与见于帛书《易传》的这三章文字的异文来看,传本《说卦传》的文字来源应早于帛书《易传》.从帛书《衷》篇的行文来看,其中见于传本《说卦传》和《系辞传》的文字应是《衷》篇对《说卦传》和《系辞传》的引用.  相似文献   

9.
西王母事屡见于《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庄子》、《荀子》《穆天子传》及汉魏典籍。在人们的印象中,保留得更多的是《穆天子传》中西王母的形象。穆天子在瑶池大摆宴席,宴请西王母,二人酬答赋诗,互相祝福,惜别依依。无怪陶渊明在《读山海经》里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观宇宙,不乐复何如?”在这则神话传说里,穆大于为神化的人,西王母为人化的神,我们看到一位雍容和平的西王母的形象。其实,这并非西王母的初型。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云:“徂彼西山,爱居其野,虎豹为群,放(乌)鹊于处,嘉命不迁,我…  相似文献   

10.
《中庸》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庸》是《礼记》中的重要篇章。自司马迁、郑玄以至程、朱等皆以此文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但清代的崔述却认为,“《中庸》必非子思所作,盖子思以后,宗子思者之所为书,故托之于子思;或传之久而误姒为子思也。”(《洙泗考信录余录》)其理由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庸》一文中“在下位”以下十六句见于《孟子》,其文辞小异。论者谓此子思传之孟子者。如果是子思传于孟子者,文中应有“子思日”字样,但文中却未有。孟子凡述孔子之言,必称“孔子曰”。如果此十六句确系引述子思之言,亦必称“子思曰”,不会将子思之言掠为已有。可见此十六句并非子思传之孟子者,实为以子思为宗的后学抄自孟子。故《中庸》一文应出此辈之手。今人对《中庸》的作者亦有争论。笔者姑以《中庸》为战国至秦汉  相似文献   

11.
唐代中叶,学术界兴起了一个新《春秋》学派。这个学派以啖助、赵匡为先驱,陆淳(贽)集大成,对当时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宋人陈振孙说:“汉儒以来,言《春秋》者惟宗三传,三传之外,能卓然有见于千载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清末学者皮锡瑞也说:“《春秋》杂采三传,自啖助始。”又说:“今世所传合三传为一书者,自唐陆淳《春秋纂列》始。”“淳本啖助、赵匡之说,杂采三传,以意去取,合为一书,变专门为通学,是《春秋》经学一大变。宋儒治《春秋》学者,皆此一派。”(《经学通论》之四《春秋…  相似文献   

12.
八仙是道教的八位神仙,他们是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李铁拐、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他们的修道理论及其仙话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甚为广泛。在我国小说、戏曲、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中,都留下了他们的形象,因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八仙传说源远流长,八仙群体的产生、演变、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到唐代,可以说是八仙群体的准备和萌芽时期;宋、元、明三代,则是八仙形成、定型和发展的时期;从明朝开始,特别是到了清代,又增  相似文献   

13.
神仙传说是我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的神仙传说之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知名度最高。干春松著《神仙传》便指出:“在众多神仙真人中,在民间风头最劲、影响最大的当非八仙莫属。……在八仙中最为著名,传说最多的要算吕洞宾了。”其生卒年不详,相传他本为唐末文士,名岩又名岩客,字洞宾,自称回道人,后世称为回仙。河中府蒲坂县(今山西永济西)人,唐德宗时湖南按察使吕渭之孙,海州刺使吕让之子。另外,又有唐宗室、江西人、京兆(长安)人等说法。据传,他曾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应进士试,不第,遂归隐华山,幸遇道士钟离权,随其修炼,终得成仙,…  相似文献   

14.
(一) “纳甲”之法,文字记载最初见于西汉,京房在其积算法中已有,可见汉初或先秦即有此说了。但以“纳甲”法进行占筮,在先秦文献中无明显记载。然而,今人刘氏之《周易概论》指出:“《蛊》卦卦辞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而《巽》卦其爻辞除有‘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外,又有‘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等等,作其补证,此足证《周易》作者已将天干纳入其占筮中了。故后人多以  相似文献   

15.
八仙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并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仙话。他们经常云游人间,扶贫济危,除暴安良,奖善惩恶,施药治病,济世度人。在古典文学、戏曲、绘画、雕塑作品中,不少都是以八仙为题材。在“八仙过海”、“八仙献寿”等图景中,人们可以看到有一个神采俊雅,手持一朵荷花,飘逸脱俗的妙龄女郎,她便是八仙中唯的女仙——何仙姑。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说,何仙姑是唐代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住云母溪。何仙姑出生的时候,紫云绕室,头顶生有六毫。十三岁的时候,她跟女伴人山采茶,走失了伴侣…  相似文献   

16.
张果是活跃于唐武后至玄宗时期的高道,又是八仙之一。但史籍及仙传对他的生平行事记载较简略,尤其籍贯及归宿等,往往语焉不详。近年在甘肃两当县鸑鷟山登真洞境内出土的几通宋元碑刻,铭文涉及张果秦陇踪迹,对研究张果的籍贯及修道地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18.
一、超切主义的哲学:《易经》哲学的特质 1 何谓《易经》哲学?《易经》哲学的义理归趣何在? 《易经》哲学,顾名思义,乃是本于《易经》的哲学。《易经》又名《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但蕴含在此书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卦辞和爻辞)和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两部中的哲学义理却是宏深奥衍,罕有其匹的。卜筮原是先民籍以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种统合直觉与理解于一炉的生命道术。《易经》哲学正是环绕着卜筮的生命道术而发展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从纯粹的哲学立场来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场有哲学,也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归结于生命与场有的超切互摄之道的“超切主义哲学”。所谓场有乃“权能场有”之省。“权能场有哲学”乃是一种以行依体验为出发点,为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易童子问)认为,《易》之“十翼”各有瑕疵,其中纵有孔子之言,但非孔子之文章。本文认为。此论并非无可嘉许之处.但亦不免言过其实,而致疑于其所不应疑者。本文通过对“十翼”的逐一分析。得出结论《序卦传》与《杂卦传》确如欧阳修所言。既不具微官大义.也与孔子无关。《说卦传》与《周易》关系渺茫,以《说卦传》为孔子之所作,更属无稽之谈。大小《象传》之内容,则不离乎秦汉时代、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目的的俗儒之胸襟,亦可能为邹衍一派阴阳家言。而《彖传》乃《周易》哲学精义之所在,其中若干部分必在孔子之前已经集结。惟《文言传》与《系辞传》中所录孔子之言,必皆出于孔子及门弟子之手。欧阳修呼《系辞传》为“僭妄之书”,且具有“害经惑世”之罪愆.未免有褊狭愚昧之失。文章还对欧阳修所指《系辞传》中三种成卦之法的不相容进行了辨析,指出.究实此三者所指不同,可以并存而不害。  相似文献   

20.
李锐 《周易研究》2007,1(3):28-33
本文从陈鼓应先生论证“《易传》道家说”的重点文章《〈彖传〉与老庄》、《〈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出发,不仅指出其论据方面的不足,而且指出其论证方法是使用“丐辞”、“默证”。因此,《彖传》不能成立。甚至陈先生所用的“道家”这一名目,也不适当。从而说明“《易传》道家说”不能成立,其“道家主干说”也因此缺少重要文献材料,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