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真卿作为一位书法家 ,他的文集中保留了许多宗教史料 ,值得后人重视。陈垣先生的《道家金石略》收录了颜真卿四篇碑记 ,其中《桥仙观碑》即《颜鲁公集》的《华盖山王郭二真坛碑铭》。但是 ,陈垣先生和《道家金石略》补编者并没有检阅《颜鲁公集》 ,所以仍然有几篇道教碑记没有能收入。这些碑记是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华岳庙题名》、《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这些碑记有些是非常重要的 ,如魏夫人和张志和碑记 ,有些则反映了唐代某些地区的道教信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相似文献   

2.
茅山宗为中国传统道教"三山符箓"之一,国内不少道教研究论著在论及茅山宗的发展历史时,多据《茅山志》的记载,以第45代宗师刘大彬为最后一位掌教,认为茅山宗自刘大彬以后,即不见有传承。这种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道家金石略》收有一通石刻拓片,题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行道教史认为丘处机身故后全真教掌教为尹志平,继尹志平掌教者乃李志常。但细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陈垣《道家金石略》及金元时期道家文献,在丘处机和尹志平中间,尚有一位仅当过几十天掌教的过渡性人物宋道安。考察丘处机去世前心态,可知他心中默定的继承人是尹志平,由宋道安暂领教门事是丘处机一时的不得已之举。据此可以了解燕京时期丘处机与尹志平对教团发展的分歧,理解李态常时代全真教迅速走向衰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易州龙兴观,是封建时代中国北方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考察其历史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道教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龙兴观遗址现存的《大元易州龙兴观宗支恒产记》碑补正《道家金石略》所录碑阴《龙兴观正一宗支图》之误、补足失录的“恒产”部分文字,并新传录明代《易州重修龙兴观碑铭》、《重建龙兴观功行之碑》的碑文。 王雪枝,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5.
真大道教史料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先生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与金元北方道教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陈智超先生于80年代有两文论真大道教史实,光绍乃祖,创获甚多。笔者最近在阅读方志时又偶拾若干零碎材料,奈何于金元史料绝少涉猎,不能望二位先生之项背,借《中国道教》公诸同人,望有益于道门内外之研究。真大道五祖郦希诚为宗门中兴人物。其事迹可见《道家金石略》收录的1278年《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和1291年房山《重修隆阳宫碑》。袁国藩先生由清末《畿辅通志》发现延庆州《重修天居观碑》,仅有少许文字。我从天一阁藏嘉靖《隆庆州志》中发现碑文,题为《天成观碑…  相似文献   

6.
唐代道教义理的代表作《道教义枢》是孟安排根据隋代巨著《玄门大论》而精炼简编的一部理论的专著。其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是唐武则天时期荆州———青溪山一带的道士 ,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道教理论家和修炼者。因其生平事迹不见史传 ,我们仅从现存的少许资料中 ,就他与青溪山道教浅作探讨。一、孟安排生平略考《正统道藏》太平部收有《道教义枢》十卷 ,原书题“青溪道士孟安排集”① ,这是出现孟安排名与书的第一处 ;唐代诗人陈子昂撰《荆州大崇福观碑记》中有“道士孟安排者 ,玄禀真骨 ,记上阶黄裳羽袂 ② ……”这是《道家金石略》中收…  相似文献   

7.
云翠山南天观在宫观建设、道派传承、碑文碑刻、道士墓群、天仙派道教音乐等方面具有特色,特别是"全真宗派之图"与陈垣《道家金石略》《增修集仙宫记碑阴》(宗派图)有较大的不同,其内容不但记录了天仙派的传承和演变历史,而且丰富了《增修集仙宫记碑阴》中相关内容。南天观许多碑刻墓志属国内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考古价值,对于研究道教天仙派在云翠山地区的活动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太一宫记》考辨李远国《太一宫记》原载清王昶编《金石萃编》卷一二三。今人陈垣先生编《道家金石略》亦收入,列在宋代碑刻类。据《金石萃编》所言,碑高六尺六寸,广三尺一寸,二十九行,行六十四字,正书。碑额题:“华山陈抟撰。乡贡进士宋复书。乡贡进土陈羲额。”...  相似文献   

10.
孔令宏教授所著的《从道家到道教》一书已于2004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胡孚琛先生在本书序中称其“与王明先生关于道教研究学科建设的(关于道家道教的学术研究,尚有若干学科的‘基本建设’须有人着手完成)设想隐然想相合”,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潘富恩教授在其另一部书之序言中说:“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是想化数年时间把从先秦道家到近代的道家,乃至新道家,作一个一以贯之的统盘研究。”这部专著无疑是其“统盘研究”的宏大工程中继《中国道教史话》、《宋明道教思想研究》之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研究了从道家到道教的发展过程,虽…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教学院首届研究生班于2003年9月开学。根据《中国道教学院章程》和《中国道教学院2003年第一届研究生班培养方案》,该研究生班设有道家与道教、道教与养生、道教经义和道教科仪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由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教授和教内德  相似文献   

12.
谈《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孔尚任与道家道教的交往情况,接着重点论述《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桃花扇》不仅把整个故事情节镶嵌在道教的框架之中,使全剧笼罩了一层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还把道教看作所有剧中人物的归宿。同时,剧中还宣扬了人生如梦、真假齐同的道家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家、道教,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有一个长期孕育发展的过程。春秋《老子》、战国《庄子》的出现,标志着道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成;西汉初期的黄老道家走上政治舞台,成为治国的统治思想,表明道家思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点;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说明道教的宗教性质及组织形式已经完备。凡此种种,都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道家和道教从产生、发展到日臻成熟,必然有一批早期代表人物,彭祖则是其中的一员。彭祖其人尽管彭祖其人颇为迷离,但是对其世系,史籍记载则十分清楚。《史记·楚世家》、《五帝…  相似文献   

16.
张勇 《管子学刊》2009,(3):80-83
唐代,《老子》、《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五部道家著作被诏封为道教“真经”,享受很高的地位。柳宗元站在儒家立场之上本着“经世”的原则对这五部“真经”作了理性地考证与评价,从中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他对道家、道教的理解与态度。  相似文献   

17.
《太平经》继承了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宗教化改造,形成了神秘的思想体系。《太平经》的“道”是一个多元化结构,由“自然之道”、“阴阳之道”、“神明之道”、“养性之道”和“治国之道”等因素构成,融哲学、伦理、宗教和政治思想为一体。这种充满矛盾的多元结构,体现了其道论正处在道家向道教的过渡阶段,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博识密察,别开生面──钟来茵《中古仙道诗精华》读后王学钧中国历代诗选已汗牛充栋,但向无仙道诗选本。钟来茵先生致力于道家道教与古典文学研究多年,所著《苏武与道家道教》(台北·学生书局1990)、《长生不死的探求》(上海·文汇出版社1992)、《〈真诰〉...  相似文献   

19.
12月2日至5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副秘书长孟至岭等一行6人应邀赴港,出席香港道教学院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道教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香港道教学院由香港青松观创办于1991年。20年来,该学院开办了各种课程班,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弘道》、《道家文化研究》两种刊物和百余种书籍,为培养道教人才、传播道教知  相似文献   

20.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沃土孕育了道教。道教的根在中国,因此道教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道教的前身是道家。汉朝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评价道家可以使人精神专一,然后身体也会随精神而专一,再然后人的行为和思想自然就合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