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沛  霍鹏飞  王灵慧 《心理学报》2012,44(9):1138-1148
Dehaene等(1998)和Greenwald等(1996)的研究通过在方法上的完善, 为阈下知觉的存在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但是阈下知觉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深度这一问题尚仍然存在争议, 有研究者认为阈下知觉可以达到语义加工的水平, 而有的研究者认为阈下知觉只是对刺激视觉特征的一种浅层加工, 并形成了一些非语义加工的假说。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通过完善实验范式, 分别采用图片、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对阈下知觉的深度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实验1和实验2立据于阈下非语义加工的各种理论, 为阈下语义加工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同时实验2表明, 阈下知觉达到的水平取决于靶子集的大小, 更确切的说取决于被试对靶刺激进行了何种水平的加工。  相似文献   

2.
张美晨  魏萍  张钦 《心理学报》2015,47(11):1309-1317
为考察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实验以阈上和阈下面孔的不同注视朝向为提示线索, 同时变化面孔表情, 要求被试迅速和准确地对随后出现的靶刺激(大写字母)的呈现位置做出判断。结果显示, 在阈上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且该效应不受面孔表情的影响。在阈下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但该效应受到了面孔表情的调节, 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无效时, 判断目标位置所需反应时在正性、负性面孔表情下显著长于中性面孔条件。上述结果说明, 阈上知觉时, 面孔表情虽被清晰感知, 但个体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使其被忽略, 因而未能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 阈下知觉时, 面孔表情得到自动加工, 并影响了个体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Eyelink2000车载眼动仪为工具,采用6×3×2×2的四因素混合设计,借助经典的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了72名被试阅读知觉广度的发展情况,以及材料难度和阅读能力对知觉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级、材料难度、阅读能力均各自独立地影响知觉广度。(2)小学三年级被试知觉广度的右侧范围为1~2个字,小学五年级被试接近成人大学生的知觉广度,右侧范围均为2~3个汉字。(3)难度对知觉广度有影响,被试阅读难材料的知觉广度为2~3个汉字,易材料为2~4个汉字。(4)高阅读能力被试的知觉广度大于低阅读能力被试,阅读容易材料时比低阅读能力被试有更大的向右眼跳幅度。  相似文献   

4.
周仁来  杨莹 《心理科学》2004,27(3):567-570
本研究采用Oddball与Stroop相结合的范式,对导致Merikle与Daza等研究结果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在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问的SOA为300毫秒的即时掩蔽条件下,启动刺激“红”和“绿”对随后的目标刺激的判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前者表现出典型的Stroop效应,后者表现出反转的Stroop效应;主观觉知阈限测验显示,启动刺激“红”是在阈下状态被知觉的,而启动刺激“绿”是在阈上状态被知觉的。结果表明.阈下知觉启动具有一定的时问延续性。并不局限在某一特定时问点上,启动刺激的知觉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四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4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1与实验2分别采用3(4岁、5岁与7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与2(3岁与4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的混合设计。120名被试对物品进行所有权(ownership)识别并报告"这是我的××"或"这是李明的××",然后将图片放入相应的纸盒并再次报告,两分钟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显示:(1)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5岁组与7岁组儿童自由回忆率有显著差异,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2)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儿童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3岁组,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这说明,4岁儿童已经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呈现递增趋势,表明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尽管对阈下知觉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围绕着阈下知觉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争议。阈下知觉的存在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这种加工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则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早期心理学家们所采用的研究范式被证明存在着方法上的重大缺陷。掩蔽启动范式的提出为阈下知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范式,但是这种范式仍然受到了一些批评,而Greenwald和Dehaene的研究对该范式做了进一步的改进,证明了阈下加工的可以达到语义水平。  相似文献   

7.
马利军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11,34(5):1040-1044
无意识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或者说,无意识知觉在什么水平对人类的认知产生作用。由于方法和标准的限制,对上述问题的争论依然存在。当前对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阈下启动的加工机制上,即启动刺激如何有效引发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加工。研究者提出知觉加工,中枢加工,反应加工以及行为触发等理论来解释阈下启动的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了负相容效应中启动项与目标项关系对阈下信息加工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语义水平的负相容效应.两个实验分别以双箭头和汉字为掩蔽启动项,考察启动项和目标项重复、加工水平相同及加工水平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两个实验的重复及加工水平相同条件下都出现负相容效应,且重复条件下启动量最大,加工水平不同条件下则无启动.这表明:(1)启动项与目标项的知觉重复影响启动量,但不是负相容效应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启动项和目标项加工水平相同时,才出现负相容效应;(2)存在语义水平上的负相容效应,阈下语义信息可得到加工并表现为对后继同类反应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阈下安全启动在非安全依恋女性对婴儿面孔注意加工上的改善效应。行为指标上,悲伤程度评分和反应时结果均表明了安全启动的改善作用。ERP结果上,在早期注意加工阶段,阈下安全启动比中性启动诱发了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女性对婴儿面孔表情更大的N1波幅以及更优的P2潜伏期,在晚期控制注意加工相关的P3波幅上同样发现了类似的改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阈下安全启动能够提升非安全依恋女性对婴儿面孔的知觉敏感性,改善非安全依恋女性注意加工缺陷,且这种改善效应不仅仅作用于早期注意加工阶段而且还可以扩展到个体有意识的晚期控制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三个实验考查样例特征、流畅性和信念对类别学习及其元认知判断的影响。方法:实验1采用2(样例特征)×2(测试类型)的组内设计以检验样例特征的作用; 实验2采用2(样例特征)×2(测试类型)×2(流畅性)的组内设计以检验流畅性的作用; 实验3采用2(样例特征)×2(测试类型)×2(流畅性信念)的混合设计以检验信念对类别学习判断的作用。结果表明:样例特征影响学习成绩、类别学习判断和流畅感; 流畅性不会影响类别学习判断; 原理解释能够有效建立“关于流畅性的信念”,且“关于流畅性的信念”对类别学习判断起作用。即样例多样性和流畅性信念对类别学习判断起作用,支持信念假说。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阈下刺激或者信息的呈现, 试图引导个体采用某种观点、态度或者行为的过程被称为阈下说服。已有的研究从不同视角考察了阈下说服的效果, 对阈下说服的存在与否有着较大的争议。出现争议的原因可能与觉知、阈下语义激活、当前动机以及习惯有关。最近的研究聚焦于探究当前动机在阈下说服研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未来应当继续尝试其它途径, 促进语义激活; 丰富动机种类, 探讨引发动机的方法; 关注机体变量, 探索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检测启动刺激的词频对阈下启动效应的影响,探讨了长时语义记忆在阈下语义启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对阈下启动刺激的感受性d′上,词频和练习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高频刺激即使没有练习过的启动刺激也会产生启动效应,而对低频刺激只有练习过的启动刺激才会产生启动效应,说明长时语义记忆是影响阈下启动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阈下负启动是研究无意识中新的研究范式。本文阐述了阈下负启动的研究及其相关的中心边缘理论和回思启动澄清理论 ,并与阈上负启动的进行对比 ,发现两者有相似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勇  张伟娜  沈德立 《心理学报》2010,42(9):929-93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中的因素是阈下呈现的情绪启动面孔的愉悦度,分为高、低两个水平。被试的任务是对中性靶刺激面孔进行情绪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在对靶刺激进行情绪判断时出现与启动刺激愉悦度趋于一致的启动效应;低愉悦度面孔作启动刺激条件下N1和P2的波幅显著大于高愉悦度面孔作为启动刺激的条件;不同愉悦度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影响了对靶刺激的知觉加工所致。  相似文献   

15.
阈下语义启动的任务分离研究模式及其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阈下语义启动(subliminal semantic activation SSA)作为无意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在阈下语义启动研究中主要有一致和不一致模式、无直接效应的间接效应模式、大于直接效应的间接效应模式和回归分析模式等4种研究模式。研究者运用激活扩散模型﹑反应竞争模型和复合线索模型等理论模型对阈下语义启动的无意识机制进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采用了反应窗技术和回归分析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启动效应进行了实验探索。结果表明(1)在客观阔限以下,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都可以被加工到语义水平,而数字的表征形式对启动效应无影响;(2)在本研究中,在启动数字为汉字数字的条件下,当觉察水平高于客观阈限时,不存在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7.
周颖  刘俊升  杨海波 《心理科学》2007,30(2):325-327,296
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计算机化的阈下启动程序,对56名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阈下攻击启动组和阈下中性启动组在“敌意”和“不友善”这两个人格纬度判断上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其它人格纬度判断上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支持了阈下攻击启动能够引发个体的内隐攻击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阈下启动的心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沛  鲁春晓 《心理科学》2005,28(6):1344-1347
本研究以汉语双字名词为材料、正确率和反应时为指标,进行了阈下启动的实验探索。揭示出(1)当启动词在前面的练习中被归类时,阚下语义启动显著表现出来,在练习中形成的阈下启动联接是词汇和语义范畴之间的;(2)练习中被归类的词在后续的不同按键反应任务中作为阈下启动词均发生作用,阈下启动是启动的无意识归类,而不仅仅是自动化的刺激-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9.
吕勇  李甜甜 《心理科学》2014,37(1):48-52
采用3×4混合实验设计,研究了启动刺激与靶刺激的时间间隔对面部表情唤醒度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实验因素为启动刺激的唤醒度和时间间隔。结果发现,当时间间隔为200ms、300ms、500ms时,出现了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时间间隔为700ms时,启动效应消失。上述结果表明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可在唤醒度维度上实现,但此效应只能在启动刺激与靶刺激间隔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出现。  相似文献   

20.
Another individual’s gaze automatically shifts an observer’s attention to a location. This reflexive response occurs even when the gaze is presented subliminally over a short period. Another’s gaze also increases the preference level for items in the gaze direction; however, it was previously unclear if this effect occurs when the gaze is presented subliminally.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preference levels for nonsense figures looked at by a subliminal gaze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for items that were subliminally looked away from (Task 1). Targets that were looked at by a subliminal gaze were detected faster (Task 2); however, the participants were unable to detect the gaze direction (Task 3).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other individual’s gaze automatically increases the preference levels for items in the gaze direction without conscious awar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