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志明 《天风》2009,(7):30-31
“和”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想。“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华和首要价值。圣经向我们揭示和谐是神人和好的终极目标,通过和好,万物终将回归和谐(参赛65:25;弗1:10;西1:20)。圣经教导人怎样与神和好,同时也指示人怎样走向和谐。本文主要描述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复合作为使和好成为可能,分别阐释人与神、人与人、人与受造物因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复合作为,能有合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顾云涛 《天风》2007,(11):2-4
耶稣基督是一位和平、和好、和睦的使者,他要来铺平人与神和好的道路。道成肉身的主耶稣是要完成和好的使命。圣灵,对于我们每位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主耶稣曾应许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  相似文献   

3.
愿神赐福     
黄枫 《天风》2003,(3):9
人是神所创造的,平安是神所赐的。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主耶稣来到世上,作为神人中保,使我们与神和好。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使人知道他就是我们生命的主,只要我们信靠他,就必得着永恒的生命,得着平安。  相似文献   

4.
夏新穗 《天风》2008,(5):5-7
十字架本是古代罗马帝国处死犯人的极刑,是羞辱的记号,但却因为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被钉,成为神救赎的标志.对耶稣基督钉十字架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检验一个人信仰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是个讲和好的宗教,所宣扬的信息是和平的福音,《圣经》教导人怎样与神和好,同时也指示人怎样走向和谐。神人和好是整本《圣经》的主线,也是基督教最基本的神学教理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基督教的和好、和谐、和睦之精神与时代的主旋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中国基督徒来说,传和好的信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道是传道人的主要职事(参徒6:4)。被称为“解经王子”摩根说过:“讲道是宣讲神的道,神所启示的真理。”传道人是耶稣基督的大使,传讲福音真理,透过神的道,叫人听见基督的福音,领人归向永生的神;又藉着真理,使人得着生命的造就,“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1:28)保罗引用旧约圣经称赞传道  相似文献   

7.
徐晓鸿 《天风》2003,(7):10-11
经文:徒10:34—36,弗2:13—18 上述两段经文,提到了基督徒的使命,即:“传和平的福音”,耶稣基督福音的核心内容是“和平”,和平的标志是结束对立的战争状态,让我们尊重生命,热爱和平,为世界的安宁祈祷。 一、拆毁隔断的墙垣 以弗所书2章14节“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圣经告诉我们:人与神  相似文献   

8.
保罗神学,第一是指大数人保罗对耶稣基督的上帝的认信和理性反思形成的教义体系和行为规范,即以基督的十字架福音为内容,主要体现在真实的七封书信中:《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腓立比书》、《帖撒罗尼迦前书》、《腓利门书》;第二是指在保罗周围的部分门徒(如路加、马可、提摩太、推基古等,提后4:11-12)在独立信仰耶稣基督后,同时赞同保罗所认信的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神学。因此,我们把保罗书信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中也包括“伪保罗书信”。后者,至少是对保罗个人的信仰体系的部分认同,否则,就不可能选择保罗之名作为“伪托”的主体。保罗书信在语言观上突显出十字架的结构布局与问答逻辑;在时间观上,突出时间之未来与过去的张力,即从未来到过去和从过去到未来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自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定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奋斗目标以来,全国人民一致拥护。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归纳为28个字,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目标更加具体化。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中充满着“爱”与“和好”等教义,因为我们相信的福音核心内容就是人与神和好,从而人与人也能和好。倡导神学思想建设的丁光训主教文集,英文版书名是《爱是永不止息》、《神就是爱》。早在1986年,他给神学毕业生的一次讲话就以“人心向往和好”为题。他当时就指…  相似文献   

10.
圣诞节我们纪念耶稣降生成人,住在我们中间,为人典范的奥迹。复活节我们纪念耶稣受苦受难,死后埋葬,第三天从死中复活获得新生命的逾越奥迹。而他战胜死亡所用的武器就是十字架,他用十字圣架救赎了普世,使所有的人在耶稣内都是新的受造物(格后5:17)。藉着他洒在十字架上的血,天主缔造了天上与地下的和平,天主愿一切与他重新和好(哥1:20)。为此十字架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工具,促进人与神、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11.
吴伟庆 《天风》2010,(9):18-20
基督教是一个十分注重“和谐”的宗教,在圣经中“和谐”又常被称作“和好”、“和睦”或“和平”,基督教所传的福音常被称为“和平的福音”(参徒10:36;弗2:17)或是“和好的道理”(参林后5:18—20),因为基督来到世界,就是要在上帝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参弗2:14—15;赛65:17—25)建立和平,正因为如此,基督被称为“和平之君”(参赛9:6)。  相似文献   

12.
在耶稣基督复活的清晨,天神向寻找耶稣的妇女们说:“祂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了。”(谷:十六,6)“耶稣死而复活”是圣教会当信的道理,是我们信仰的中心,也是我们信仰“肉身之复活与我信常生”的基础。四部福音和历史事实都明确地告诉我们:耶稣基督曾为救赎我们被钉十字架  相似文献   

13.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6,(14):30-31
《尼西亚信经》说完了圣子基督“由圣灵并由童贞女马利亚,取了肉身,并成为人”之后,随即提到他“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十字架;受难, 埋葬”。耶稣基督在世的言行、工作,包括宣讲、教导、治病、赶鬼等,并没有记述于《尼西亚信经》之内。这并不是因为耶稣的言行不值得记念,而是因为从使徒时代开始,教会的福音宣讲便把焦点集中  相似文献   

14.
应有兴 《天风》2001,(10):4-5
经文:王下5:1-14 真基督徒肯定是一个真正得到神救赎的人,且都有“巴不得他人与我们同蒙神恩”的心愿,正如保罗所说:“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前9:23)然而,有许多所谓“热心”传扬福音的弟兄姊妹,在传扬福音中,不但不能使人归主,反而事与愿违。如何有效地使他人愿意接受福音呢?乃缦蒙恩的经历(王下5:1-14),能给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三个园子     
林志华 《天风》2007,(17):10-11
"伊甸"是快乐的意思,伊甸园就是快乐的园子,是神为人预备的最美好的住处。神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经历了客西马尼园的苦境,为世人担当了罪的刑罚,被钉在十字架上。愿意接受他救恩的人,凭着信心可以恢复资格,进入神为人预备的永生乐园。  相似文献   

16.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6,(18):30-32
“先前两期皆谈论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受难、受死、埋葬。然而,耶稣基督的生命并非在十字架上划上句号。《尼西亚信经》宣告,耶稣基督“照圣经第三日复活,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我们若参与教会一段时间,熟悉信经的内容,往往容易习以为常:耶稣被钉十字架,受死、埋葬,第三日  相似文献   

17.
序 教会历史是神的国在地上的历史,是记载神的教会在地上建立与发展以及神的子民的奋斗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耶稣基督是中心,他的生平与教训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甘愿舍弃一切,背起各自的十字架来跟从他。神在每个时代、各国各方都兴起那些忠心的仆人,为他传福音、作见证。特别在早期教会史中,使徒、教父不惜抛头颅、洒鲜血,殉道士的血成了福音的种子。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脚踪无比佳美。愿神祝  相似文献   

18.
单信 《天风》1994,(7):43-43
序 教会历史是神的国在地上的历史,是记载神的教会在地上建立与发展以及神的子民的奋斗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耶稣基督是中心,他的生平与教训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甘愿舍弃一切,背起各自的十字架来跟从他。神在每个时代、各国各方都兴起那些忠心的仆人,为他传福音、作见证。特别在早期教会史中,使徒、教父不惜抛头颅、洒鲜血,殉道士的血成了福音的种子。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脚踪无比佳美。  相似文献   

19.
谢劲松 《天风》2003,(4):25-25
耶稣被钉十字架是他受难的最高峰。他被钉死,他没有怨恨,因为这是他早就知道的,他是实现父神的计划。这计划就是以他的死、以他的受难来实现人与神的和解。  相似文献   

20.
伏永红 《天风》2003,(12):18-19
保罗在给提摩太的信中论到教会时说:“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用“神的家”来比作教会是十分有意义的,人们对家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家是人长久养生栖息之地,其中有天伦之乐,也有弟兄姊妹之间的手足亲情。 教会是神的“家”,神是慈爱的父亲,我们都是神的儿女,弟兄姊妹和睦同居,彼此相爱,这是一个多么温暧多么幸福和谐的家。使徒约翰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约壹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