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中国最早的饮茶书籍《茶经》记载,在传说中的三皇时代,中国人就已有饮茶的习惯了。伊斯兰教向东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逐渐与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结缘,他们很早就接触到茶。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从海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居住经商。当时,从  相似文献   

2.
茶灵     
茶有灵性。若与其灵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则一半的茶味会在饮茶时悄悄溜走。所余者,徒为茶之形骸;  相似文献   

3.
茶之境     
正《红楼梦》中妙玉有泡茶三杯论:"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种超凡脱俗的品茶论道,在我看来有点不近人情的诙谐,也有点自命不凡的孤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传说,这说法真假难辨。古人把饮茶归功于神农,我想不过是想赋予茶以文化气息,后人也沿袭这种理性的  相似文献   

4.
茶与寺院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遍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  相似文献   

5.
慢饮茶     
正生活中,我崇尚慢饮茶。我觉得,慢,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慢饮茶,得风雅。茶乃风雅之物。喝茶也叫品茶,一个"品"字,揭示了喝茶的本性。一口茶分三次咽,慢慢地啜一口,啜一口,啜一口……理想中的饮茶,当如知堂老人所言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清闲,可抵十年的尘  相似文献   

6.
茶香书香     
吾别无嗜好,惟书茶之瘾来时,好往一屋。此屋甚小,仅有两间。一间卧室,可容一人居。门口垂一素花布帘,以挡偷窥之眼;一  相似文献   

7.
饮茶与读书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文人夫复何求?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摩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喜欢读书时饮茶,饮茶时爱读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只要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茶禅一味”。 三毛有这样一段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相似文献   

9.
则韵     
正泡茶时,许多人从来都只是凭感觉往器皿里放茶叶,方式简洁随意。早在唐朝,日本使者就将华夏民族的饮茶习惯带回岛国,秉承韵味十足的礼仪,整个过程时刻保持敬畏态度。《茶经》中记载,烹茶时量取茶末投放的量具称之为茶则。则者,量也,准也,度也。精准地量出适量的茶叶,遵循茶道烹煮后才能饮上一杯口味上乘、回味悠长的佳茗。口渴时,端坐静候千回百转后才呈  相似文献   

10.
张琳 《佛教文化》1994,(6):45-47
一、日本茶道简史 日本人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大陆传过去的。据日本有关文献记载,圣武天皇时的天平元年(公元1729)就曾举行过“行茶之仪”。 盛唐时,日本曾派遣了遣唐使和留学僧人来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和留学僧人在回国时将中国的茶和饮茶的习惯带回了日本。在唐朝,中国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12.
人生如采茶     
每次经过这里,我都闻到一股茶香,然后驻足,深呼吸;然后盘桓,流连。茶香或浓或淡,或丝丝缕缕,或大片大片地来袭。这可能与气温有关,也可能与风力和风向有关。它们不是独行侠,总是裹挟在其他草木香中,打一点埋伏,但绝不潜伏。多数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而我总能准确地分辨出来。饮茶,是我与生俱来的习惯,以绿茶为主,兼及其他。若外出,歇一二天不饮,简直掉了魂儿似的,食欲骤减不说,生理平衡竟然遭到了破坏,哈欠连天,形同瘾君子。在外面,我努力将丑陋藏匿起来,装得若无其事。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不仅契合道教道法自然的教义,而且在道教养生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更是道教斋醮科仪中重要的祭品和法器。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约战国末,人们开始饮茶。道教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饮品,在水质上,茶天然地契合道的特质。从陆羽《茶经》到明人钱椿年的《茶谱》、张谦德的《茶经》,各种茶典皆以山水、泉水为佳,此取道法自然之义。  相似文献   

14.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日]高桥忠彦著陈星桥译中国人饮茶风俗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就已较普遍了。从北朝人来看,南朝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饮(茶)”的习惯。而在中国北方,一般重视乳制品一类的饮料而蔑视饮茶,当然更谈不上普及了。①隋唐统一中国之初,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昆明是西南疆云贵高原上的历史名城,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气候温和,四季无寒暑,素有“春城”之称。元初,回回杰出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奉命“抚滇”,开展云南中书行省建设,大量穆斯林相继迁入.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昆明“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人有数种,有回  相似文献   

16.
春节前夕,乌鲁木齐市伊协常委、穆斯林公司负责人等组成春节慰问组对新疆军区、军区训练场、生产建设兵团、为保卫祖国而战斗在云南老山前线的军人家属进行了慰问。 当慰问组带着乌市各族穆斯林群众的深情厚意来到新疆军区某部训练场时,受到了部队指战员的热烈欢迎。 市伊协秘书长马龙图代表广大宗教界人士把一面绣着“加强军民团结,促进四化建设”的锦旗赠给了人民子弟兵,以表达穆斯林群众对他们  相似文献   

17.
人们喜爱饮茶,这不仅是一种待客之道,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因为煮茶的习惯、方法和使用的茶具的不同,在民间从泡茶到饮茶甚至形成了各样格式化的方法。特别是东邻日本,自从我国传去茶种、煮茶方法之后,发展成今日的茶道,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并产生了各种流派。在日本后世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原来考之历史,饮茶的风气首先是流  相似文献   

18.
佛手茶     
以前我也喝茶,红茶、绿茶、花茶都分得出来,而且知道好坏。甚至还有机缘看到陆羽的《茶经》,在云南看到古老的茶树王,在杭州看到龙井茶树和茶垅,连同龙井寺旁古人专一用来泡茶的龙井泉,连同工人炮制茶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听到很多关于茶的故事,和茶人们谈茶道,观赏茶艺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禅和茶弄在一起的佛门中人了。他们说禅中有茶,茶中有禅,习禅如品茶,品茶如习禅,大家都这么说,玄玄乎乎的,至于茶中怎么个禅味,禅中怎么个茶味,我至今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更没有体味到。禅门大德的开示中又很鲜将禅茶并讲,所以至今我的心里也还是二二乎…  相似文献   

19.
<正>回族是形成于中国大地上历史悠久的民族,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多种民族成分逐渐形成的共同体。本文基于中国梦的视角,客观认识回族穆斯林文化,并对加强回族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一、云南回族穆斯林、回族穆斯林文化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云南省有回族穆斯林698 265人(2010年),占云南总人口的1.4%,全省16个州(市)的129个县(市、区)均有分布。相对  相似文献   

20.
<正>长期以来,爱国爱教素为我国穆斯林始终高举的光辉旗帜,以及世代坚守的优良传统,1云南穆斯林马伯安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马骢,字伯安,昆明人,系民国时期云南辛亥元老、护国讨袁元勋、民主斗士和云南穆斯林中杰出的爱国爱教先驱。他先后参加过云南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抗日战争和反蒋民主运动等。他始终保持浓浓的爱国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殚精竭虑,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拥护共和、抗日救亡、争取民主等方面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马伯安先生长期担任民国时期的云南回教俱进会、云南省回教救国协会、云南省回教协会会长之职,带领云南穆斯林兴办新式教育,创办昆明明德中学,联系并选派中国首批留埃穆斯林学生,创办《清真铎报》,众口皆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