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日本地狱绘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的地狱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关于地狱的最原始阐释出自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但随着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地狱"走出了佛教的框架,在日本社会民间广为流布和发展,出现了与中国类似的民俗化倾向,作为其意识再现表现方式的地狱绘,从日本古代时期狰狞恐怖的形象逐渐变化为近世社会中广泛传播的蕴含福德的形象,已然丧失了最初恐吓信众的原始涵义。地狱绘的变化真实反映了日本当时社会对地狱的理解,在吸收了汉传佛教中的冥界思想的基础上,随着日本佛教的发展,逐渐杂糅进日本的民间信仰和日本人民对地狱的理解,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地狱绘。  相似文献   

2.
唐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络绎不绝,他们取经学禅,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对日本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日本入唐求法僧对日本禅宗的影响,对研究和认识入唐求法僧以及日本佛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入唐僧最澄和圆仁学习以及接触的中国禅来考察其对日本禅宗的影响,认为最澄和圆仁对禅宗在日本的确立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3.
七、道教和佛教佛教激发道教创立的看法早已为人所抛弃(赛德尔1969,页105)。这种观念来源于日本学者,他们甚至在今天也能用十分敏锐的眼睛看出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初都是中国佛教专家并且本身就是佛教祭司。另一方面,西方的道教专家对辨...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两国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交流关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佛教是联结中、日、韩三国的黄金纽带。6、7世纪 ,日本曾经派遣了众多的遣唐使和留学僧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他们将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传入日本 ,铸成了日本民族化的佛教。到了近代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又向西方国家学习 ,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而在佛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为世界学术界注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到日本留学的人不少 ,其中有不少人学的是佛教或从事佛学研究。但是此时有一位日本的僧人自愿来中国留学 ,并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修持6年之久 ,这是当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很有意义的一个事例 ,为此本刊对他做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前言在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的纪念日,当我们再一次回首1600年,利玛窦和徐光启在南京洪武岗西面的明户部旧址教堂里相见时的情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当时的利玛窦身着儒服,只身居住在南京,以日渐熟稔的中国语言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来往相交于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中间,并与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利玛窦不但以自己丰富、饱满的学识吸引着中国人,更是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常常向中国士大夫讨教儒家学说。试图用温和的文化力量来打动遥远的中  相似文献   

6.
<正>觉多法师的《赴日元使:一山一宁禅师及其禅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12月版,收入《弘法文库》)博士论文,是她在北京念书三年的辛勤成果。此书对元代汉地佛教普陀山僧一山一宁禅师的生平事迹与历史贡献给予深入探讨,是近年来我国在中日佛教关系研究成果中的优秀之作。早在唐朝时,中国佛教就通过海路传至日本。当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称"求法使",他们来华后努力全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经他们回国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输人到东瀛地区,在日本生根、开花,并最终形成具  相似文献   

7.
唐代日本来华僧人通过向唐朝求经、购买、抄写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汉文佛教经典。这些佛教典籍不仅促成了日本佛教各宗派的形成,而且证明日本佛教是继承了中国佛教而不断发展来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2018,(9):34-36
历史上,江西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就作出了积极贡献。佛教“农禅并重”发源于江西,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发生在江西,禅宗一花开五叶,三叶在江西。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南昌传教期间形成“南昌传教模式”“利玛窦规矩”,是天主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6世纪末来华传教,他对中国道教的态度与认识囿于他采取的合儒、补儒而排斥佛教、道教的策略。利玛窦论及道教渊源、道教经籍、道教义理、道教斋醮科仪、道教修炼方术、道教音乐、儒释道三教关系等方面,视道教为"迷信""伪教",将道教归入偶像崇拜之列予以贬斥。利玛窦对中国道教的认知以天主教为本位,服务于传播天主教的目的,不过,从利玛窦对中国道教的粗略记述,可以看出他对中国道教已有一些了解,但其认识还是初步的,其中不乏偏见。  相似文献   

10.
铃木大拙是闻名世界的禅佛教思想家,在日本被称为“世界的禅者”,从而成为日本人引以自豪的人物。不过,恐怕大多数日本人把这位“世界的禅者”的世界理解得过于狭隘,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大拙的世界似乎只限于欧美和日本,而与中国没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9)
<正>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过去的千年时间里,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到如今已基本完成它本土化的任务。现在提到佛教,很多人还以为它是我国本土宗教。而基督教传入中国只有两百年的时间,并且基督教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尽管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外国传教士做了许多帮助中国人的事情,拯救了许多百姓的性命,他们还办医院、办  相似文献   

12.
圣辉 《法音》2004,(11):4-7
(2004年10月23日)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长老、各位同道:在鲜花锦簇的金秋北京,在喜庆、祥瑞、和平的气氛中,迎来了第七次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三国佛教代表欢聚一堂,共叙法谊,共商大计,感到由衷高兴与无比喜悦。在赵朴初居士倡议下,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已经迎来第10个年头。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三国佛教友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赵朴初居士和韩国、日本佛教界的大德们。他们顺应时代潮流,践行了“黄金纽带”的构想,共同创立了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这一史无前例的方式。他们的功勋将永载三国佛教友好交流的史册。10年来,我…  相似文献   

13.
如果人们在近代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中读解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则近现代中 国佛教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近代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近代中国佛教思想活动 的解释和理解作方法论的省察,对于广义的中国哲学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思索的意义。本 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研究近代佛教尤其是欧阳竟无先生佛教思想的经验,对此作了认真的探索。文 章将近现代佛教学者关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理解范型概括为三个类型:即欧阳竟无的范型,陈寅 恪的范型及牟宗三的范型,作者在对以上三个范型所作批判省察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一个“面向 中国佛教思想创造自身”的新理解范型。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4)
佛学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始于欧美,迄今有百余年的历史。日本的佛教学者自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积极地吸收西方研究佛学的方法和观点,对佛教的历史和教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佛学研究被列为日本的科研事业之一,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佛学的专门人材,成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出版各种学术刊物和专著,成绩十分显著。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对日本佛教的成立和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寺被认为是日本佛教各宗派的祖庭。因此,日本学者对中国佛教的研究一直颇为重视。最近,笔者访问了日本著名中国佛教史专家横超慧日博士,请他谈谈日本学者研究中国佛教的情况。现将博士的谈话整理成文,献给《法音》的读者。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的框架内理解和诠释中国佛教,胡适与冯友兰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分别作了佛教“化中国”和佛教“中国化”两种解读。冯友兰历经一生写成的中国哲学“三史”中,对佛教研究在叙事方式上经历了由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先而明其学脉,在理论分析上经历了从新实在论等西方哲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佛教哲学而得其宗旨。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从揭示中国佛教的本位性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这不仅反映了冯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也深刻体现了他的世界观转向。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6,(6)
本刊讯中国佛学院派往日本京都佛教大学深造的四名学僧,已于10月11日回到北京。这四名学僧是1983年8月应日本净土宗的邀请赴日留学的。三年来,在日本净土宗和佛教大学的关怀培养下,他们在学业上(包括佛学和日语)有一定的进步,为今后从事佛学研究和教务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现在,他们四人已经分别在中国协佛教会和中国佛学院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五四一代学人如何看待佛教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本文打破了既往西化派和传统派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钱穆、梁启超、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熊十力、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人观点的剖析,揭示他们在佛教中国化、佛教的历史贡献、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异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五四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与佛...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7)
近几十年来,日本及欧美学者对中国佛教之研究异军突起,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期刊登的《日本及欧美研究中国佛教的概况》一文向我们展示了这方面的情况,对于了解佛教研究的国际动态不失为一份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后,昙鸾被日本佛教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视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代表人物利玛窦对佛教的批判及其对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所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者认为,利氏主要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而展开对佛教的批判的,他对佛教的批判触及到了佛教的一些核心教义和宗教行为,但其中有曲解,且独断性成分居多。此种批判一方面为一些士大夫反思和批判传统中国文化和宗教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他们能较轻易地克服改宗的心理障碍,最终弃佛归耶,另一方面则激起了一些佞佛的士大夫和名僧们的反击,人为地增加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障碍。作者主张,为尽量避免宗教间的冲突,必须遵循一些规范,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和反思,以求各种宗教的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