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南朝170年,是佛教在中国深入传播、独立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中国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在此阶段也极为活跃。玄言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等诗歌实践与《诗品》《文心雕龙》等诗歌理论的总结,标示着这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南朝,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佛教走上独立发展的"自觉时代"。因此,南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陈寅恪、饶宗颐、季羡林、陈允吉、蒋述卓、张伯伟诸先生在此领域,多有耕耘创获,  相似文献   

2.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3.
在多种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潮的统摄下,二十世纪"佛教与古代文学"的研究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衍变历程.前期主要是在西方知识体系的参照下,参与了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不少文学史著作甚至以佛教的传人作为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共和国建国后,由于宗教被视为"鸦片","佛教与古代文学"的研究淡出研究者的视野.随着二十世纪80年代方法论探索、宏观研究和文化热的兴起,"佛教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迅速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二十世纪的"佛教与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二百余部专著和一大批论文,在佛教文学的综合研究、佛教与六朝文学研究、佛教与唐宋文学研究、佛教与元明清文学研究四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将通过对代表性论文的分析来阐述这一专题研究的内在理路,并作简要评价,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王帅 《法音》2019,(8):14-17
正佛教和谢灵运诗文创作的关系一直是中古文学研究的热点。1958年,美国汉学家马瑞志(Richard Mather)便提出了"山水佛教"的提法,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山水诗兴起的佛教背景。在此基础上,1976年,日本学者志村良治先生则从谢灵运与庐山慧远僧团的关系出发,较为具体地论述了谢氏山水诗中大乘佛教的思想基础。中国学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亦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思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上海梵典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致敬经典,佛教典籍现场研讨会暨梵典宫揭牌仪式"3月23-25日在上海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艺术学、梵文学、巴利文学、藏文学、蒙古文学、考古学、文物、佛学等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对上海收藏家顾清先生所藏的文献进行了鉴赏与评估,一致认为,所藏典籍年代久远、材质考究、文种繁多、版式多样,是一批珍贵的佛教典籍文献。这批佛典成书大致在10世纪至20世纪中  相似文献   

7.
日本自19世纪末就开始引入欧洲的语言学和文献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座部佛教,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进入21世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马场纪寿脱颖而出,在上座部佛教研究领域做了新的开拓。在佛教的教科书中,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传播的"上座部佛教"与东亚地区传播的"大乘佛教"被视为不同的体系。但在古代印度(包括古代南亚地区),两者的历史真相如何,在历来的研究中并不明了。特别是在日本佛教界和学术界,人们习惯于透过所谓大乘佛教的视角看待上座部佛教,或者贬之为小乘佛教或者将其视为大乘佛教之前的原始佛教。马场纪寿大量利用巴利文、梵文、汉文文献,对上座部佛教的思想发展作了重新解读,特别是对《清净道论》的作者觉音的思想作了综合考察,再现了从原始佛教到5世纪的上座部佛教思想发展历程,探讨了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马场纪寿的上座部佛教研究可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初期,海外学界开始注重研究社会下层,这一社会史领域的研究转向,诱发出20世纪后期国内盛极一时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研究热潮,中等社会研究、下层社会研究蔚成时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佛教思想研究的深化,学界的兴趣似开始从隋唐宗派转向六朝学派,府建明博士的学术专著《"性空"至"妙有"》(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成为六朝学派领域研究的又一成果。该著以"魏晋般若学流变与转向"为核心论题,就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佛教"中国化"问题,通过若干关键人物及其思想的系统梳理,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论证,做出别具风格的独立解释,获得颇有个性的研究结论,展示了作者理想的知识结构和坚实的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10.
欧阳镇 《管子学刊》2012,(1):127-12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生态文化特别是生态伦理的研究明显升温.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开始在理论上走向深入,传统哲学与生态思想的结合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内学术界关于道家道教和儒家生态思想研究已颇为深入系统,而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则相对薄弱,此前尚未出版有分量的研究专著.陈红兵博士的新作《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是目前我国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我国著名生态思想研究专家余谋昌先生评价说:"陈红兵的著作《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佛教进入中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因缘"。几代学者对此进行探寻,使这一"大事因缘"逐渐被破解,中国文学的许多重大问题进一步明晰。陈允吉教授采用实证和思辨高度统一的研究方法在这一论域取得许多原创性成果。其论著学殖深厚,思理深刻,卓有创见,对破解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大事因缘",厥功甚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佛教学术研究在佛教界和学术界通常被称为“佛学研究”。此“佛学”,意谓佛教尤其其思想学说乃一家之学或一种专门的学问,对这种学问进行研究,称为“佛学研究”。若从当今学界佛教学术研究所包括的翻译、注释、典籍整理、目录、教史撰写、辞书编纂、教义研...  相似文献   

13.
佛学文摘     
印度佛教与亚洲文学何乃英在《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著文认为:探讨印度佛教与亚洲各国文学的关系,既是研究印度佛教的课题,也是研究亚洲文学的课题。佛教与文学的关系及影响都是在印度国外的地区,如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由于这些地区接受佛教信仰程度不同,文学与佛学关系密切程度不同,但是其影响是相当深刻的。积极方面,一文化交流,促进国家宗教和文学的发展;二文学创作,佛教的观念和信仰起到丰富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增加文学作品浪漫色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欧美佛教研究学术史划为四个阶段:一、19世纪20-70年代,是起步阶段,确立了以"佛教文献学"为主导的研究范式;二、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是成熟阶段,在佛典校勘、佛教考古与思想解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形成了旧英德学派、列宁格勒学派与法比学派;三、二战结束到70年代,是转型阶段,东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传统的文献学与哲学研究之余,兼顾适应国际政治需要的"地区研究",在方法上更多涉及佛教的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四、80年代以来,欧美佛教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到北美,佛教学术空前繁荣,西方佛教学者置疑他们自身的学术传统与理论预设,探讨佛教与西方社会深度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袁经文 《法音》2012,(7):7-12
唯识学作为佛教难治之学,是佛教义理的充分诠显和经教思想的根本依托。唯识学常被学界视为触及和揭示了哲学上有关认识论的诸多范畴和繁富义深问题的学理。唯识学对佛教内涵所具有的囊括性和表述的精致性,成为其最有待认识的重要方面和特征;因为唯识学常被学界误解为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产物,其实,小乘"阿含部"经典就有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学界对节点国家斯里兰卡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分析了文化人类学语境与地缘政治语境中国内斯里兰卡佛教研究的情况,前者多从交通史、传播史入手,将斯里兰卡视为南传渊薮;后者着眼于全球性非世俗化趋势加剧的现实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大战略,给予这座传统"宝渚"不一样的现实所指。同时,本文梳理了当下斯里兰卡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除了向佛教通史发展、对佛教现代性研究增多之外,宗教风险研究是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公元5世纪初,儒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的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的政治外交,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直接从中国隋唐帝国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儒学和佛教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对日本文化发挥影响。本稿拟以推古朝圣德太子摄政改革期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以及"三经义疏"等为主要依据,考察圣德太子对儒学和佛教的兼收并蓄,了解儒佛同样作为外来文化是如何得以互无冲突地适用于彼邦,藉以探讨儒佛思想之于多元文化中得以会通的共同价值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人们开始从多元角度对佛教、佛学进行重新审视,并将眼光落在佛教、佛学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层面上,其中佛教管理学的研究,近年来颇受学界重视。但佛教与管理学之间究竟有哪些契合点呢?佛教管理学成立的依据及特质又在哪里呢? 从实践方面来说,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是一个实体,有庞大的教团、众多的寺院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佛教必然要有相应的组织与管理制度、思想,对其人员、寺院、经济进行组织、协  相似文献   

19.
正中外学界对"佛教初传中国"的研究多以文献学、历史学、音韵学等理论视角考察其初传时间、路径及真伪,而"佛教初传中国"各学说本身作为一种独特的外来宗教文化本土化传播范本,其重要研究价值反而被忽略。"佛教初传中国"各学说可视为一种传播文本内容,其流变过程体现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不断成熟和进化的传播策略,可为中国文化对外跨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与汉语系佛教中的人间佛教运动相似,稍晚一些,南传佛教从20世纪的1970年代开始有所谓佛教的参与运动。所谓“参与”是指对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