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诚信在中西方都得到普遍的重视 ,其内涵也基本相近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根源 ,也有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中西诚信观各有长短 ,新型诚信观的建构和我国诚信社会的建设 ,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吸取中国传统诚信观重自律、重人格信任与西方诚信观重他律、重契约信任的合理因素 ,从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和个人信用机制、加强现代诚信观的宣传和诚信意识的养成教育等方面入手 ,打造“诚信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是伴随着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而演进的。中国近代历史哲学变革的进程如下: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比较研究的中心是中西政体的优劣问题,从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到康有为都致力于中西政体之比较,主张从改革上层建筑着手来改造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严复、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皆致力于比较中西民族性或一般社会心理状态的异同,主张从改造民族性着手来改造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方面,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把中西政治、学术及民族性的差异归结到经济基础的差异,实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史,就是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民族文化造成了中西传统建筑和谐美在审美观念、建筑形制、空间处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而这些审美观的不同,究其根本,就是中西文化理念的差异。文章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西绘画美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理论体系,也可以说体现着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从总体上看,中西传统绘画都是和谐的艺术,即古典主义的艺术,两者都强调再现和表现的结合.然而,由于中西文化传统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绘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即:中国绘画侧重于表现和抒情,以写意见长,而西方绘画则侧重于再现和摹仿,以写实取胜.造成这种美学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西宗教观的比较,指出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价值观念、神人观念、“来世”观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宗教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王权和教权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完全不同,从而解答了为何没有一种宗教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说明了中国哲学和文化虽与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同,但同样具有超越性。本文认为,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伦理标准,它主张“天人合一”,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改造外来宗教,使之为世俗王权服务;由此决定了几大宗教都不可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而把中国的宗教观硬装入西方的理性模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正>自水彩画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交流与融合,但就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而言,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容易忽视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另一种情况是,过分强调水彩画的"西方性"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绘画的修养与熏陶。这是两个极端,即"固守传统"与"全盘西化"。然而,作为中国的水彩画创作者,必须认识到这种在深层次上的"中西结合"的必然,才能在水彩画这一领域获得更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韩书堂 《学海》2011,(4):154-160
在全球化文化格局中,建立在"中西对立"观念基础上的"中西汇通"模式需要辩证。"中"与"西"作为历史的、复数的、对立的概念,是假想或虚构之物。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历史地表现为由"网状结构"经"放射型结构"再回归到更高级"网状结构"的螺旋型进程。"中国美学"不是一个具体结论,而是一个抛弃全盘西化与追求纯粹民族主义的"中国的"学术理论妄想;结合当代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坚持"拿来主义","实践检验"和"自主创新"三个原则;追求创造性,提高自信心,克服贵远贱近的学术品格;从接受西方、本土化、回到现实,到生成"中国美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文章就焦点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差异进行研究,分析了中西传统绘画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論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轉化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新的地主阶級有两个来源。一部分的地主阶級是从奴隶主貴族轉化来的;一部分是由商人、小生产者轉化来的;后者是真正的新兴地主阶級。孔子是从奴隶主貴族转化来的地主阶級的思想上的代表,也可以說是向地主阶級轉化的奴隶主貴族的思想上的代表。他的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他的政治思想是改良主义的。这些論点都不在本文內討論,只提出来作为本文的論点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中西绘画在空间意识及表现形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绘画在画面的建构、时空意识的表述、视点的角度、画面留白的手法等方面,都是自由和开放的;西方绘画的构图则是以建筑原则为基础,呈现出封闭性。  相似文献   

11.
肖雄 《中国哲学史》2022,(3):108-116
梁漱溟、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学者的政治哲学均将中西政治传统之根本差异理解为其背后的“精神-主体性”之差异,这种解释可以方便地称之为政治哲学中的“智识之辨”。这种解释不止于描述中西政治在制度表现、社会组织、人际秩序等现实政治运作上的不同特征,而且试图在认识论(广义)、主体性及存有论上解释何以会有这种差异。这种“精神-主体性”的解释一方面是要说明传统文化何以没有孕育出民主以及如何开出之;另一方面是要说明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并为建立文化主体的自我认同、避免现代文明的流弊、纳现代文明于传统等目标奠定思想基础,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批判中实现返本开新。  相似文献   

12.
<正> 董仲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学说不仅对汉代、甚至对汉代以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有重大影响,理应加以批判总结。以往论著多谈其哲学思想,本文仅就其政治思想略述管见。一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本富之本”,恩格斯曾说:“他(指地主——引者注)靠垄断土地进行掠夺。……大地主们日益富有的秘密就在于此。随着土地的自由买卖,土地大量集中,贫富两极迅速分化,这便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西汉王朝建立以来,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已经巩固确立。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富者田连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官僚制的基本价值特征及其制度性缺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专制官僚制是建立在中国封建地主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形态,作为国家组织结构和形式,是人类社会在农业文明形态下最严密的统治和行政体制。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官僚阶层的“阶级伦理”,与此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所独具的基本价值特征:适应现世的世俗理性主义精神;合法化基础的价值一元倾向、“官本位”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性缺陷:国家制度民主的荒漠、体制的形式合理性缺乏。  相似文献   

14.
说到误诊、误治 ,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西医 ,总觉得中医不存在着误诊、误治问题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模糊认识的产生和中医的文化、中医理论结构及传统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1 中医误诊、误治模糊认识的根源中医学是诞生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医体系是适应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产物 ,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是符合古代哲学思维形式的 ,而且到目前为止 ,中医理论还不能脱离这种哲学思维的框架。因此它的方法论是朴素辩证的、宏观思辨的、定性描述的 ;具体的操作是以象测脏的原始黑箱方法。中医的理论涵盖面宽泛 ,什么病都能从中…  相似文献   

15.
中西义利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张玉晶 《管子学刊》2023,(3):118-128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否为专制的问题从未缺乏过探讨。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在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上建立新制,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关注的话题。钱穆以重述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历史的方式为中国古代政制“非专制”辩护,主张新制构建应根植本民族的政治传统,秉承因时损益的政治发展态度,保持对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敏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张君劢则以儒者兼政治人物的双重身份,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专制”,新制的建立需要站在中国自身的实际立场,结合中西制度优势,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实现立宪民主。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要正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也要明确“专制”概念的中西差异,而不是一定贴上“专制”抑或“非专制”的标签,这才是古今之分中构建新制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伊斯兰教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伊斯兰教与现代化杜红环视当今世界,现代化浪涛澎湃,其势锐不可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亦如火如荼,蒸蒸日上。勿庸讳言,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存在着同世界其他地区大致相同或类似的规律。然而,也有着具体因素(包括社会条件、历史背景、宗教传统等)的差异。就...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中国步入历史的转型期,社会的古今转型、文化的中西碰撞、生活方式、视觉观念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由古代文明转向现代文化。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与融合,使源远流长的中国水墨画发生了变革与振兴。面对中西文化的交融,艺术家所持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为代表潜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拉开中西艺术的距离,植根于本民族土壤变法求新,借古开今并摆脱因袭摹仿之风。另一种是以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等为代表,探讨中西文化的相通之处,致力于中西的交流与融合,引西以润中,拓展中国艺术的领域并弘扬本民族的艺术精神。中国水墨画在中西文化的激荡与融合中,由传统水墨画向现代水墨画转型。港台现代水墨的出现要比中国内地的略早些,在香港现代水墨画的发展中,周绿云女士是女性画家的代表并且在现代水墨画发展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西周时期齐国的土地制度欲知西周时期齐国的土地制度,须先理清殷商时期齐地的土地制度;欲知殷商时期齐地的土地制度,须先理清当时最基本的社会组织。那么当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公社。关于我国古代社会是否存在公社的问题,学术界是经过一番辩论后才基本取得共识的。“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不管对殷周社会性质的看法多么分歧,但在否认殷周,尤其是西周存在着农村公社这一问题上,都是一致的。晚一两辈的史学家,不论对殷周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具体表现为封建领主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井田制的崩溃和以土地自由买卖为前提的地主私有制的兴起,逐渐完成领主制经济到地主制经济的过渡。这个转变过程在各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有快慢之分,彻底与不彻底之分,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存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