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个别测试方法,研究实物操作、图片、言语启发三种方式对4、6、8岁儿童理解、运用指示代词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4-8岁儿童理解、运用指示代词的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对启发提高儿童理解、运用指示代词水平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教学中应选用与儿童思维水平相适应的启发方式,对4岁儿童宜以实物操作启发,对6岁儿童可用图片综合实物操作,对8岁儿童最好用言语启发,启发才可能既有最好效果又促进儿童思堆向高层次发展。另外,合适的启发训练有助于打破幼儿的自我中心性,提高思维的逆向转换水平。  相似文献   

2.
言语指导与幼儿运动控制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滢 《心理学报》1989,22(3):84-92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自我控制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幼儿运动控制能力的发展及不同言语指导条件对幼儿运动控制的影响。所得结果认为:幼儿运动控制能力在不断进步。不同言语指导对调节幼儿运动控制的效力是不同的。在本实验条件下,对3岁11个月至6岁4个月的儿童来说,成人在儿童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即时言语指导对儿童运动控制水平的调节最具影响力,但随年龄增长,其作用力的提高不显著。幼儿的自我言语指导作用迅速增长,但对运动控制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成人即时言语指导的水平。本实验中没有发现显著的男女差异。 本文建议,早期的幼儿教育应重视运动控制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幼儿自我言语指导能力达到锻炼幼儿自我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同时线索化条件下儿童返回抑制的容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返回抑制是对先前注意过的目标再次做出反应的时候反应时延长的一种现象。返回抑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忽略已经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使得有机体可以更加有效的注意新的内容。基于这一点,返回抑制现象应该可以在多个已经注意过的位置出现,这便是返回抑制的容量问题。在本研究中,采用同时呈现的线索化方式,考查8岁、10岁儿童在不同的实验任务——觉察任务和辨别任务——中的返回抑制容量。结果发现觉察任务中,10岁组儿童和8岁组儿童最多在5个线索化位置上出现返回抑制,但8岁年龄组的返回抑制容量缺乏稳定;辨别任务中,10岁年龄组只在一个位置上出现返回抑制,而8岁年龄组并没有明显返回抑制现象出现。年龄因素和任务类型对儿童返回抑制容量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芳圃 《心理学报》1983,16(3):95-100
Khler,Hayes和Hayes,Davenport和Rogers,以及Winner和Ettlinger都做了黑猩猩对立体实物的辨别反应向照片及图片迁移问题的实验研究。其中除Winner和Ettlinger外,其他人都以他们的实验结果证明黑猩猩能成功地把习得的对立体实物的辨别反应迁移到实物的照片或图片上去。然而,用恒河猴这样的猴科动物做此类实验的报  相似文献   

5.
以90名4-6岁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一年龄段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其发展特点。实验要求被试确定测试句中代词TA的回指名词,该回指名词需要被试依据相关的世界知识进行判断。实验发现:(1)4-6岁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于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2)4岁组儿童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水平较低,与其他两组儿童相比存在较显著的差异性;5岁组和6岁组儿童对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差异较小。(3)儿童在言语理解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对现实生活相关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相比,各组儿童对童话语境相关的世界知识的运用能力更为灵活。这一差异性在4-5岁组儿童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2-6岁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2-3岁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3-6岁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巩固期,是前一段形成的言语能力的深化和发展.这两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具备下面几个特征:(1)儿童的言语能够很清楚地为他的家庭之外的人所理解.(2)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言语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工具.(3)儿童的词汇量范围为100-几千个.(4)句子的结构逐渐地复杂化,成人化,或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此外,儿童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提问”.  相似文献   

7.
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文馥 《心理学报》1987,20(1):12-19
本文是通过儿童对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的辨别和预测实验,进一步地揭示我国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规律性。被试者是8岁至13岁小学生,共240名,分为6个年龄组,每组40名。有4个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空间刺激物的知觉经验是促进他们认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对其左侧方位的空间的预测成绩低于右侧和对面;实验还进一步地验证了在儿童的空间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两个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之间有一个变化不明显的量变过程。这个现象和我们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三岁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和有关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对我们从1955年到1995年(其间1966-1977年停)所做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追踪研究的总结,也包括一些横断研究和实验研究.文中对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阶段、特点、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了分析;并在这些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语言发展的普遍性、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和语言发展与认知(思维)发展关系等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赵婧  王璐  苏彦捷  陈楚侨 《心理学报》2010,42(7):754-767
为考察3~5岁儿童一级观点采择的行为表现与言语报告之间的潜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单面镜"范式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中,54名儿童成对与实验者一起完成观点采择游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5岁儿童的行为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B=?0.225,Wald=0.38,p=0.541)。方差分析也没有发现儿童的行为表现和言语报告存在差异。由于实验1中的编码系统存在一些局限,并且缺少对儿童偏好的控制,因此在实验2中进行了改进。实验2选择了另外60名3~5岁儿童完成藏玩具游戏。方差分析发现了实验范式类型(行为表现或言语报告)、年龄和性别的三因素交互作用(F(2,48)=3.55,p=0.037,η2=0.13)。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加,男孩与女孩一级观点采择的行为表现都显著提高,而男孩言语报告的提高程度显著低于女孩。总体而言,考察儿童一级观点采择时,行为表现可能比言语报告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0.
陈劭夫 《心理学报》1985,18(2):81-89
六只恒河猴和七尽鸽子用作实验动物。实验目的是试图比较它们对不同空间构型的辨别和概括能力。首先训练它们辨别一对组成成份相同但其空间排列不同的构型。然后用其它排列变化的刺激测验它们。共使用了三个系列的刺激物,即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组。结果表明恒河猴能对不同的空间构型进行概括但鸽子仅能依靠局部线索进行反应。并且,刺激物的形状和大小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作业有显著影响,其它因素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文  朱琳  张雪  张玉  刘颖 《心理学报》2015,47(11):1341-1348
公平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公平和不公平的稳定而个性化的反应, 其表现为个体对公平的不同偏好。本研究旨在考察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发展特点, 并进一步探究分配情境、分配数量和分配结果等因素对儿童公平敏感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VOE范式, 在第三方任务情境下, 考察130名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在VOE范式下, 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3岁~3岁3个月儿童的公平敏感性发展最明显。实验2, 选取60名处于公平敏感性发展最明显的3岁~3岁3个月的儿童比较其在不同分配情境、分配数量以及分配结果下的注视时间差异。结果表明, 在有接受者情境下儿童公平敏感性显著高于无接受者情境下的公平敏感性, 并且公平敏感性受分配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儿童言语记录个案的分析表明:儿童在11—14个月期间开始获得词。此时儿童所获得的词,主要是与儿童日常生活或动作相联系的名词和动词,其次是象声词。这些词语87.5%来源于成人的言语教授和儿童相应的模仿学习。 成人的言语教授和儿童相应的模仿学习总是由成人结合情景进行的,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儿童对成人言语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成人言语教授的作用。由此可见,儿童言语的获得是在人类特有的大脑以及言语器官发育的基础上,在与人们交际过程中,经过成人的言语教授,并经儿童有选择的模仿学习和概括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一、目的为了要了解儿童的思维怎样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怎样从具体形象的概括逐步发展到词的概括、概念的概括,以及各年龄阶段儿童抽象概括的特点,在研究3—6岁儿童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础上,在语词与数概念能力方面拟定了一些实验项目,以期了解7—12岁儿童在不同水平的语词与数概念方面,其概括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本文着重总结7—12岁儿童在语词概括能力方面的年龄特点,并探明儿童在实物图片概括、词汇  相似文献   

14.
以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图片判断和个别访谈任务,从本体区分和归因的角度,对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的元认知发展进行了探查。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和物理发音区分较早,但对于言语行为和生物发音的区分水平普遍较低;34、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认知水平较低,5岁开始发展,6岁有显著提高;3~6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认知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5.
林国彬  万传文  邵郊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2):109-114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金丝猴对于从三维客体到其二维的照片及图片的概括能力。实验在三只未成年金丝猴身上进行。在基础训练中,训练动物辨别墨水瓶模型和小房子模型。然后用它们的照片和图画进行测验。实验表明三只金丝猴都不能把对客体的辨别迁移到照片和图画上去。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考察汉语学龄前儿童正字法意识的发展情况。在某中等城市一所幼儿园随机选择4岁、5岁、6岁三个年龄段的儿童各31、37、34名。实验一使用汉字、韩文和日文(平假名)作为实验材料探查学龄前儿童的汉字特异性意识;实验二使用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真字、假字和非字考察学龄前儿童的部件位置意识。实验结果显示:(1)三组儿童都能区分日文和汉字,5岁左右儿童这种能力达到成熟。4岁儿童不能区分汉字和韩文,直到6岁,辨别汉字和韩文的能力也没有发展成熟。(2)三组儿童都能意识到假字符合正字法规则,但拒绝非字的能力在学前期尚未发展成熟,儿童在学前期不具备部件位置意识;6岁儿童更容易拒绝上下部件位置颠倒的非字。  相似文献   

17.
4-7岁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学龄前儿童记忆策略及操作的发展,儿童对不同记忆策略的分辨和评价能力以及文化教育对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影响。被试是云南4—7岁的汉族和白族儿童,共240人。实验结果揭示出,学前儿童在他们知识和经验范围内,可以选择适当的记忆策略,并且具有粗糙的辨别和评价策略的能力。5岁是发展的加速期,同时也是地区间出现显著差异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3-6岁儿童颜色及图形视觉辨认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增慧  林仲贤 《心理学报》1983,16(4):94-101
本研究对120名学前儿童(3—6岁)进行了12种颜色和12种图形的辨认实验。实验刺激用速示器分三种速度(0.01秒、0.05秒、0.1秒)呈现。结果表明:呈现速度对辨认正确率有着明显的影响。3—6岁儿童对颜色和图形的辨认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学前儿童对颜色的辨别,在三种呈现速度条件下,均以对黄、红、绿三色的辨认正确率为最高;对图形的辨认在不同呈现速度条件下出现优势与劣势图形之分。优势图形正确辨认百分比较高,而劣势图形则较低,这种优劣势图形的产生可能与图形的空间结构特性及进行言语“句子化”编码的难易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条件性辨别反转范式,考察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反转灵活性。44名5~6岁儿童(24名自闭症儿童,20名正常儿童)参加了辨别反转学习。结果显示:⑴在习得阶段,两类儿童都能辨别两个不同的条件性刺激;⑵在晚期反转阶段,正常儿童在晚期反转阶段升高了对新的条件性厌恶刺激的主观预期值,辨别了新的条件性刺激,而自闭症儿童在晚期反转阶段对新的条件性厌恶刺激的主观预期值没有显著性变化,无法辨别新的条件性刺激。研究结果表明,5~6岁自闭症儿童反转灵活性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0.
冯申禁  宋钧  佟乐泉 《心理学报》1980,13(2):102-110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儿童概括词语能力的发展问题。实验材料是9组分别有一、二或三个词语(“因素”)的句子,要求被试概括这些句组。被试是9至12岁以及8.5岁的小学生,每个年龄组有30人,共计150名小学生。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概括词语能力的发展并不与年龄的增长完全一致,在速度和等级方面其发展是不同的。在8.5-9岁以及11-12岁两个年龄组间差异是显著的,而在其他的年龄组,这种能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每个年龄组概括的广度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