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有一种用实践来淹没认识的倾向。主要表现是,片面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简单地把认识的能动性、社会性归结为实践的能动性、社会性,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坚持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 实践的唯物主义批判的对象是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  相似文献   

2.
论卢克莱修的科技伦理思想胡东原作为德漠克里特和伊壁鸠鲁思想的继承人卢克莱修,是古罗马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原子论,研究和探讨了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幸福观,批判了宗教道德,把自然科学和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3.
真理标准是真理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论在真理标准问题上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实践──认识──实践的唯物论认识论原理,这一观点不能说是错的。但是,现代数学的发展表明,它需要进一步具体说明逻辑检验(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以及实践是如何检验数学的,才能真正坚持唯物论。本文将根据辩证唯物论原理和现代数学发展的新特点,提出: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属于两个不同认识层次的检验标准;实践检验的两种功能等观点。这些新见解是我的专著《数学的对象与性质》(即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一切唯心主义者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认识中寻找真理的标准,这是完全错误的。旧唯物主义者一般地以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作为真理的标准。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所以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斗争,对于总结思维发展规律,吸取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和坚持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日本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安藤昌益逝世2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亚太所、山东大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中日安藤昌益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22日至24日在山东大学举行。会议提交论文40多篇。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中国文化对安藤昌益哲学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与安藤日益哲学属于同一个东方思想体系。但中国文化对安藤日益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黄心川、李今山认为,昌益以“气”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昌益的“互性妙道”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昌益的“自然世”思想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同”思想;昌益的“直耕”、“直织”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农本主义思想;昌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认为;国家及个人的行为都要与天,也就是大自然保持一致,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管子》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是唯物主义的,认为天地自然是按照阴阳规律而运动变化的,实现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协调,并提出了“人与天调”的哲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罗忠恕 《心理学报》1981,14(1):5-12
荀子名况,字卿。生活在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10—230年)。这时,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荀子在诸子中最为晚出,他研究了各家学说,既取其精华,又批判其缺点,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是我国古代较全面地论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思想家,以其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为依据,形成了系统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8.
王彦君 《现代哲学》2001,(2):102-105
古代怀疑论同近代怀疑论的差别恰是后者进步之所在。关于这一点已得到多方讨论,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参见①、②)。简言之,如果把认知结构划分为认识对象(客体)、认识能力(主体)和认识成果(知识)等三个部分,那么古代怀疑论同近代怀疑论的差别就在于:古代怀疑论攻击的是人的求知信念,进而否定人的认识能力;近代怀疑论攻击的是知识,并把“怀疑”作为达到真知的手段或环节。可见,古代怀疑论向近代怀疑论转化实际上就是怀疑论思想从消极走向积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求知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对认识与求知(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关于天人关系、心物关系、形神关系方面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求知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也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试对这些观点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关于真理的检验问题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真理的检验问题研究近况李校利(汉中师院政教系)近年来,哲学理论界就真理检验中的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讨,现就一些有意义的观点介绍给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们。一、真理检验中的价值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实践观的缺点是把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仅仅理...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手段和方式,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存在本身。理由是,人们的实践受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违反客观规律就会失败,符合客观规律才会成功,对成功的社会实践的总结就是真理,反之,则是谬误。可见,客观存在是确定真理性的标准。而实践则只是获得和检验真理的手段或方式,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第一次真实相遇是16-18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由此,开启了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家重要的思想来源。但当下中国学术界在理解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思想的关系时,要么从后现代主义出发,否认中国文化对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把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说成一个自我成圣的过程;要么将启蒙思想与中国跟传统思想对立起来,无法揭示二者之间的历史和思想的联系,从而赋予儒家思想以现代意义。因此,本文将从历史与思想的角度说清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检验人的思想或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人类实践——认识史中的一个基本事实,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为什么实践能够而且只有实践才能够作为真理的标准呢?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要素构成和特性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家的人生哲学与传统的人生价值观邱文山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解答是历代思想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在探求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源头的先秦诸子思想...  相似文献   

15.
仲实 《学海》1990,(Z1)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社会的历史的人才能充当认识的承担者,现实的人才是认识的主体。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康德、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的思想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首先,列宁对黑格尔关于康德先验主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史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管理心理学思想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六大原则,并对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构想,把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内容分为八个方面;人性论,激励心理论,人际关系论,选才心理论,用才心理论,领导心理素质论,决策心理论,经营心理论。  相似文献   

17.
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是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是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战斗批判家之一。他的泛神论是文艺复兴时期所有自然哲学体系中最激进的体系,是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他师承了达·芬奇、特勒肖、彭波那齐、卡尔丹诺、库萨的尼古拉、微未斯等人的进步思想,摄取了古代思想家的唯物主义精髓,依据当时的最新科学成果,首先是哥白尼的宇宙学说,提出了自己的“黎明哲学”。布鲁诺的唯物主义学说是欧洲封建关系解体、新兴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激烈阶级斗争的反映,它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  相似文献   

18.
邬焜 《世界哲学》2009,(3):133-136
古代印度的瑜伽哲学用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来描述人的认识发生的具体机制,其中关于心被认识对象和主体意识的神我双重着色,心以自身的变化表征对象的性质的理论,深刻体现了认识发生的信息编码和信息中介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卒于1544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河南仪封(今兰考)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了明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对于自然科学也有深刻研究。这些都是他唯物主义心理思想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观念认为,在印度哲学发展史上,只有唯心主义哲学,而无唯物主义哲学,或者说唯心主义哲学支配着印度哲学发展史的全过程,而唯物主义哲学,只是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对象而存在。近、现代的一些印度学者提出要纠正这种偏见,要恢复唯物主义哲学在印度哲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对此,作者表示完全赞同。文章着重从印度古籍《奥义书》中摭拾唯物主义的思想,证明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资料十分丰富;指出《奥义书》不仅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权威典籍,而且也是印度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