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关于行星、彗星撞击地球的报道或预测屡见不鲜,大家也议论纷纷.甚至引起了人们的担忧。那么,行星、彗星到底会不会撞击地球呢?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创造     
范爱侍 《天风》2010,(9):I0001-I0001
科学工作者告诉我们: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是由9大行星、33颗卫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组成。9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及远的次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居住着60多亿人口的地球在其间,  相似文献   

3.
伟犬的创造     
@@ 科学工作者告诉我们: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是由9大行星、33颗卫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组成.9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及远的次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居住着60多亿人口的地球在其间,不过是个小弟弟.大哥是木星.  相似文献   

4.
地、大地Earth,Terra地,敬称大地,从广义的科学角度称为地球,是太阳系行星之一。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人类称呼地球为世界。地球有上百万种生物,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  相似文献   

5.
真月 《法音》2005,(11):6-11
(2005年10月24日)一、讨论的背景与前提我们生活在所谓“世界化(全球化)”时代中,世界化可以说是通过地球这个空间概念融合在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从天文或宇宙观点看待地球这个行星,并表示在这个行星内展开的各种状况特征,强调了一种将“地球“看作是一个单位的认识。过去,我们将该地球称之为世界,为了将在此生存的所有人与生态系中的其它动物区分,把它称之为人类。“人类的发展”是指,超越特定地区种族或文化界限的地球上所有人共同的较为正确的成就。当前的人类正经历着对可持续发展持怀疑态度以及担心人性丧失等价值…  相似文献   

6.
除太阳、月亮之外金星是天空中肉眼能够看到的最明亮的星,最亮的时候达4.4等,比全天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亮14倍。金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我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又叫启明、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黄昏星。金星接受的阳光比地球多了一倍,笼罩金星的厚密云层将大约75%的阳光反射到空间,使它变得光彩夺目。无论从年龄、体积、形态、密度, 还是诞生时的环境上看,金星都与地球非常相似, 因此被称为地球的“姐妹星”,人们猜测那里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形成了一种具有假说性质的理论之后,总是期待着该种假说理论能被进一步证实,并被人们所接受。那么,在何种情况下,人们才会接受一种理论呢?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指出,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地球本身也有自转运动;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并绕地球运动。他在提出日心说理论时,运用了关于日食、月食、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是地心说,它是由公元前2世纪在亚历山大城工作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在<天文学大成>中,他总结了已有的关于月亮和行星运动的观念,指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所有的天体围绕地球作循环旋转;这些旋转是圆周运动.  相似文献   

9.
近年,国外盛传1999年行星“大十字”将引发人类大灾难的预言,随后这一说法也流传到境内。人们在问,1999年8月18日,真会有行星“大十字”出现在天穹上吗?行星“大十字”对地球和人类有没有影响?首先,大行星在天穹上的列阵和会聚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方位在天球上投影的视...  相似文献   

10.
彗星之谜     
彗星体态奇特,行踪莫测,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我国最早的彗星记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武王伐纣的年代。除了彗星这一名称外,古人还根据彗星的外貌特征与亮度等,给它起了许多别名,如称其为孛星,另外还有天棓、天(?)、蚩尤旗、烛星、蓬星、长星、枉天、天枪等名称。从殷商到20世纪,我国各种典籍中至少有550余次关于彗星的记录。但由于时代不同,所用名称不尽一致,其中记为“彗星”的约有250多次。 彗星外貌奇特,披头散发,很像一把倒挂在天上的扫帚,故我国民间把彗星称作“扫帚星”、“灾星”,认为它是不祥之星。其实,中国的彗字就是扫帚的意思,西方彗星一词源于希腊文Komefe,  相似文献   

11.
尼古拉·哥白尼的科学功绩,就在于他不仅开创了现代天文学,而且开创了关于宇宙与自然界的新兴科学。关于存在着支配自然界的规律的知识,是由于研究天空,研究太阳、恒星与行星的运动的结果而形成的,因为在那里规律性最为明显。从认识史中可以看到,最困难的是完成第一步。在认识宇宙方面,哥白尼完成了最困难与最重要的第一步。他把计算系统从地球移到太阳,向世界宣告各行星是绕太阳旋转,而不是绕地球旋转。如今,我们可以远远地游览宇宙,我们不仅可以在思想上从地球移到太阳,而且也可以由太阳移到各恒星,由恒星移到我们的银河中心,由我们的银河系转移到遥远的星云。在游览宇宙(在这一游  相似文献   

12.
太陽的家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里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們。父亲母亲是我们的家长。这样的家我們都很熟悉了。在无边无际的星球世界里,大大小小的星球也好象自然的形成为一个一个的“家庭”系統。我們居住的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就象个“家庭”,而太阳彷彿就是“宗长”,这个家的成員,除九大行星外(按照它們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还有31个卫星,以及已經发現了的1,600顆左右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等。这些星星都团聚在太阳的周圍,圍繞太阳旋轉,这个星球系統就叫做太阳系。地球在太阳系里,当然人也是在太阳系里,所以  相似文献   

13.
1.人类的全球王国在我生活的时代,人类的历史进程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和令人吃惊的变化。但就近几十年历史来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类数千年缓慢发展的历史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新的富有生气的纪元开始。标志着这个变革的那些重大事件对我们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以致于我们对这个新时代是光辉灿烂的还是阴森可怖的这一问题感到迷惘。事实上,它是已经变化了的地球上的人类处境问题。人类从它成为地球这颗行星的许多生物之一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在地球上建立了自己的无与伦比的帝国。  相似文献   

14.
假如不是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坠落在地球上,那么我们现在就不会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根本就不会在这里。假如三亿年前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地方不是覆盖着冰山的话,那么,从那时起经过大约二亿三千五百万年之后的那次撞击就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了。假如不是大约一千万年之前欧亚大陆的普遍干旱,我们可能仍呆在树上,而且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敦促我们从树上下来。  相似文献   

15.
太阳系里的行星和卫星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着,天文工作者已能很准确地计算出许多年后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置,并根据这种知识而预报日月食的发生。看来太阳系一切都井井有条,既和谐又平静,似乎不存在什么矛盾什么斗争。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太阳系目前的稳定乃是矛盾斗争的结果,而且这种稳定只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就拿地球和月球所组成的“地月系”这个最简单的天体系统来说吧。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不断地绕地球转动,严格地说是两者都绕它们的共同质量中心转动。地月系这个统一体的存在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矛  相似文献   

16.
从十七世纪起,科学方法论有了新的突破。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除了原来的天文学和地球上的力学以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学科,这就是光学、化学、生理学的确立;原来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宏观物体,象行星的位置、自由落体的速度和单摆的周期等等,而新出现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却向微观和亚微观的领域转移了。例如,笛卡儿、霍布斯、胡克和牛顿寻求解释光线通过棱镜的折射,这些解释都求助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Stardust)探测器的返回舱在犹他州沙漠中成功着陆。这是人类太空探测史上第一次获取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样品。为了获取这些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样品,“星尘号”探测器在历时七年的飞行中共飞越了48亿公里的路程。在此之前,只有前苏联的月球探测器和美国宇航员从月球上采集到固体的外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初期,科学家揭开了量子物理学的序幕,英国物理学家欧内特·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911年,他参加卡文迪许实验室聚会,会上他就行星模型做了长篇演讲。卢瑟福的演讲深深吸引了年轻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第二年,玻尔来到曼彻斯特,加入了卢瑟福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19.
恩惠 《天风》2012,(1):65
目前,世上基督徒人数大约占人口的三分之一,我也是其中之一。那么,为什么要成为基督徒呢?一、我需要知道"我从哪里来"!浩瀚的宇宙,多彩的世界,日月经天,江河运地,花草树木,百兽人类,究竟这一切从何而来?幼时,便问这些问题。可惜没有人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稍长,我们上学,知道地球并其他行星环绕太阳运行,精准深奥微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银河系。我们追问来源,老师只能说"自然而来",可我们又问,"自然"它究竟姓什么?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刘慧宇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现代变革大潮迭起的时期,中国在其中也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所引发的变革的洗礼。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正是这种撞击与震荡的产儿。这场革命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