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弗拉季米尔·伊万诺维奇·拉津拉津为苏联哲学博士、教授、莫斯科大学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主任、俄罗斯共和国功勋科学活动家。拉津1922年生于莫斯科,1944年入党,  相似文献   

2.
弗拉迪斯拉夫·让诺维奇·凯列凯列1920年生于基洛夫市。193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莫斯科历史、哲学和文学院哲学系,在那里学习到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至1944年在苏联红军中服役,开始是普通士兵,后为炮兵军  相似文献   

3.
鲍尔格曼(Albert Borgmann)教授于1937年生于德国弗赖堡,在那里读完中学后入弗赖堡大学读书,主修哲学、德国和英国文学以及艺术史诸课。读了三个学期以后,他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在奥斯汀)继续读德国和英国哲学以及语言学一年,后又转到伊利诺斯大学(在厄尔班那)继续学习两年,于1961年获德国文学硕士学位。此后,他  相似文献   

4.
存在与分析哲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这一向是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尽心维护的一个教条。然而,最近在一些地区,这个问题好象又重新讨论起来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值得分析哲学家重新做一番考察。为此目的,我们也可以从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该问题的经典性陈述谈起,因为他的陈述对他身后的多数现代哲学家似乎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哲学家小传     
斯宾诺莎是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勇敢地反对宗教传统势力,在无数的迫害和诽谤中度过了一生,并且不得不忍受贫困,靠磨镜片维持生活,因而对光学、物理学、化学等也很有研究。斯宾诺莎在少年时代受过宗教教育,但他没有被宗教所蒙蔽,反而接受,无神论的思想,24岁的时候竟被逐出犹太教会。  相似文献   

6.
哲学家肖像     
译者引言:马尔维娜·胡塞尔(1860-1950年,娘家姓施泰因施奈德)是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妻子.马尔维娜的家庭与胡塞尔家庭一样,属于那些很久以来便定居于摩尔多瓦地区普罗斯捷耶夫(今属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①)城中的犹太家庭.1887年她27岁时与当时刚刚成为哈勒大学私人讲师的28岁胡塞尔在维也纳结婚.两人的女儿伊丽莎白(Elisabeth)、长子格哈特(Gerhart)和幼子沃尔夫冈(Wolfgang)分别于1892、1893和1895年出生.马尔维娜陪伴胡塞尔先后在哈勒、哥廷根和弗莱堡生活,直至胡塞尔1938年于弗莱堡去世.  相似文献   

7.
该文是对海德格尔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工作的一个简述。文章首先简述了海德格尔解读《精神现象学》的三次尝试及其相关文献情况;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之《精神现象学》解读中所致力考察过的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都是从《精神现象学》一书标题之变更出发而引伸出的重大问题;最后,文章提示了进一步解读的三个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8.
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无耻”作为严厉的道德谴责用语,很可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在我们的书面及日常用语中,就有大量与耻字有关的词汇,如可耻、不耻、有耻、知耻、雪耻、羞耻、耻辱、耻笑,等等。如果联系到与耻字几乎同义的羞与辱等用词的广泛使用程度,就知羞耻观(或耻辱观)在我们的道德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①有些社会学家把传统中国称作“耻感社会”(shame society)。但与仁、义、礼、智、信等德性范畴相比,耻并没有得到现代哲学家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它不仅触及人类身-心互动的情感经验,也牵涉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其他德目同样丰富复杂。一、道德…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     
有两个问题曾困扰过几乎所有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什么?”“那是关于什么的知识?”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甚至至今仍在继续。但以后科学的发展已对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世纪末以前,科学的成就似乎已证明,作为科学基础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被用来整理科学研究与科学理论的逻辑演绎方法,乃是行之有效的。很多人看来,科学成就已解决了认识论问题,即找到了通向客观认识的途径,并由此回  相似文献   

10.
伊本·鲁世德,其全名是穆罕默德·本·艾哈默德·伊本·鲁世德。西方称其名为阿威罗依(亚吠罗)。1126年他生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城。他祖父是一位大法学家,父亲则是本地大法官。他自幼受过  相似文献   

11.
导论———奥内拉·蓬佩奥·法拉科维目前,阿尔多·卡皮蒂尼的生平和行为重新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位意大利的非暴力哲学家,1899年出生于佩鲁贾,196 8年在那里逝世。各种大会、出版物和集会正将意大利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他那纯洁的生活方式:深深印刻在他生命中的,先是反抗法西斯的勇敢抉择,再是他长期被大学界和官方文化所边缘化的经历;此外,他的等身著作(从他1937年法西斯统治巅峰时期在贝内代托·克罗齐的帮助下出版的《宗教体验的要素》,到《开放的宗教》这最后一部被天主教会选入索引目录的著作,最后再到文章“穿越三分之二个世纪”———…  相似文献   

12.
1922年M.亨利生于越南海防市。他是在巴黎完成其学业的,现在是法国蒙彼利埃保罗-瓦雷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以论述《表现的本质》为其主要论点的哲学著作,除了他关于人体的著述外,还包括对马克思的重要研究。亨利还是一位小说家,至今已发表了三部小说:《青年军官》(1954年),这部小说以诗歌的语言叙述了对邪恶的无休止的战斗;《紧闭双眼的爱情》(1976年获勒诺多奖金)这部小说对生命的自我摧毁的过程进行了令人瞩目的分析,对文明的命运及艺术作品的性质进行沉思;《国王的儿子》(1981年),该小说通过虚构的疯狂,对一种神秘的经验作了描述,作者并从这部小说中提炼出一出戏剧:《真理是一声呐喊》。 M.亨利的哲学属于生命哲学。这一哲学深受  相似文献   

13.
戴面具的哲学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德拉康帕涅(Christian Delacompagne)问(下同):首先,请允许我问您,您为何选择作者匿名(l'anonymat)?  相似文献   

14.
烈马与悍妇“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词。这个女人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整天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据说,苏格拉底是为了在她那烦人的唠叨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有人问苏格拉底:“你为什么娶了这么位夫人?”苏格拉底回答:“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的女人,恐怕天下就再没有难以相处的人了。”一次,他的妻子大发雷霆后又向他的头上泼水。苏格拉底满不在乎地说:“我知道,雷鸣之后,免不了一场大雨。” 别挡住了我的阳光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银…  相似文献   

15.
哲学家的休息皮埃尔·帕舍特Ⅰ茫茫的黑暗笼罩着我们每一位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笼罩着所有形式的知识。在这黑暗中有我们所不知的事物,它们在既定知识形式之间的缝隙中茁壮地成长。那些对知识状态进行反思的人们对这些事情所持的态度似乎表达了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我们想...  相似文献   

16.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秦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17.
在以前的讲演中,我讨论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人文背景。同时,我也叙述了胡塞尔的这种本质的和先验的现象学如何为海德格尔所改变。现在,我想讨论一下海德格尔的转变为现象学带来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析哲学家对现象学方法的非议大多集中于“本质直观”的概念。针对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释在怎样的意义上“本质直观”这个术语可以得到理解,而且要说明,这种直观是实际发生的。不过,在这篇论文里,我只打算对这样一个重大任务做些有限的初步探讨。通过澄清语言在现象学分析中起到的适当作用,我希望排除阻止现象学家与分析哲学家相互接触的第一个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19.
从胡塞尔现象学本体论看现象学还原法夏英林从本体论角度看,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形相还原、先验还原的区分只能是逻辑上的区分,而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我们可以认为有一个还原,即现象学还原,但有三个不同方面,三个不同目标。先验还原、形相还原都是对现象学还...  相似文献   

20.
李鹏 《学海》2006,2(1):137-142
马克思哲学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的思辨现象学思想的互释表明:思辨现象学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回归实践的倾向,但在现实意义上却没有实现这种指归;思辨现象学在纲领、直观、世界、实践等方面脱离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学理式地指向哲学逻辑的根据;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实践还原与实践直观对哲学逻辑的前提发问的根本转换而扬弃了思辨现象学的缺陷,赋予现象学以现实的存在学和历史学的纬度,确立了一种逻辑在先意义上的、具有本真“同一性”的科学实践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