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7年8月18日-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佛教在线(www.fjnet.com)联合举办的"佛教与社会建设"专题座谈会在北京富来宫温泉山庄举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3.
2007年10月10日至11日,山西临汾市政府在临汾金海湾大酒店召开了"法显学术座谈会",主题是"法显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收到论文17篇,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佛教学者方立天、楼字烈、杨曾文、王邦维、黄夏年、徐文明、李利安、温金玉、吴平、冯巧英、萧黎民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18日"妙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云南大姚县岭烟宾馆举行.来自北京和云南地区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妙峰山德云寺佛教的历史文化过去与现在作了座谈,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相似文献   

5.
"白黑之争"是南朝刘宋时代儒家与佛教在哲学领域中的一次重要争论,其代表作是慧琳的<白黑论>.从有关争论来看,无论是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的一方还是支持佛教的一方,对于佛教般若学中的"有谛"和"无谛"的本意都未能透彻地了解,这说明了印度大乘空宗哲学这种异质文化因子在当时还处在"格义"的阶段,多有误解.虽然在东晋十六国时代的僧肇已经比较准确地把握和阐释了般若"空"的本义,但佛教般若学那种"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的思辩逻辑对于中土来说毕竟是陌生的,也是难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2008年4月18日,山东省汶上县人民政府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汶上县召开"太子灵踪文化研讨会",就汶上佛教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智顗所著<摩诃止观>,解读天台"圆顿止观"的根本加行--"大开圆解"的实践义涵,及其正解圆开的教授方法.力图融和"教理"与"观行"两个角度,充分尊重佛教的特质,以佛教自身的实践原则,以智顗的止观教学法解读其所教授的止观法门.智顗止观加行理论及实践对重建当代中国汉传佛教道次第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史上存在过被称为"隐僧"和"聖"的团体,他们同出而异名,有着相当密切的文化渊源.但是在各自国家的佛教发展史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尤其是在推进宗教改革、向民众的普及佛教以及倡导社会救济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可见两国佛教文化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9.
"心"、"意"、"识"三者在佛教的概念和范畴中十分重要。它们既是佛教法相的核心名词,又是深入佛教法相的重要关口,对之进行贯通古今、综合教内教外观点进行诠释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以《说文解字》为主探究文字本义,说明佛教传统中赋予三者的内含是在同其本义相符基础上的引申;其次以玄奘法师所译论典说明传统佛教对三者的理解;最后以"体"、"相"、"用"分析三者,通过建立第九识而对三者进行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2007年9月15至16日,"海峡两岸慈航法师佛教思想学术讨论会"在福建福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福州、厦门与台湾等地的学者3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唐初重玄学者成玄英,借鉴佛学思想以发展道教理论,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援佛入道主要表现在对佛教语言及佛教思维方式的吸收与转化上,也表现在其对重玄之道的论述与三论宗中道的相近上.但佛道立论根基并非一致,佛教的"缘起性空"与道家"道法自然"思维的差异,必然使成玄英思想充满张力.成玄英在探求人生意义的观照下包容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原始佛教"空"观作为一种认识论,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服务于解脱论.部派佛教思想开始出现由"空"向"有"的转变,呈现出实体化趋势.中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缘起理论,提出色空不二的思想,将佛教空观发展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历史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鉴真东渡和"五月花"号就是这样的故事.鉴真出于佛教目的,历尽艰险,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教;而乘坐五月花号的英国清教徒们也是出于宗教迫害原因,飘洋过海,到达美洲,在大洋彼岸信守他们的宗教信条.  相似文献   

14.
南宋元明时期的高僧大德,率多沿袭北宋延寿、契嵩、赞宁、智圆等人的做法,为了佛教的生存与发展,继续高扬"三教合一"的大旗.与同时期的理学和道教相比,佛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特点在于多从三教关系的和谐出发提倡三教一家,且多以佛教为高为优,强调有差等的三教合一.应该说,"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处理多元文化关系的先例,在今天这个文化更为多元的时代,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教士翻译中国佛教经典,译什么,怎么译,都是经过其精心选择的.虽说他们佛教词典、佛经的英译,仍是在言说"自我",宣扬福音,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西传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与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以及那些保守的新教传教士一味地排斥中国佛教不同.研究当年传教士中国佛教典籍英译的得与失,对今日中西宗教文化交往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7年9月26 日至28日,由重庆丰都县政府主办的首届重庆丰都佛教论坛在丰都举行,来自北京、上海、西安、成都、贵阳和重庆等地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足"佛教与生命关怀",收到论文20余篇.与会代表围绕鬼神观念与生命关怀两个内容,做了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2月3日至7日,由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办、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协办的“佛教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和香港大学隆重举行,有来自两岸四地的法师、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38篇。代表们围绕着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的人间佛教、佛教伦理、佛教教育及佛教制度、佛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为了加强佛教学术研究工作,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根据赵朴初会长有关指示精神,拟于本年度奉请佛教界和学术界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举行一次"佛教与精神文明"的学术笔谈会,出版有关《论文集》.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批判佛教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批判佛教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教界、中国佛教界(包括台湾)乃至欧美佛教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09年9月13日-15日,"兖州佛教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山东兖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联合山东兖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新疆博物馆等专家学者以及教界人士近90余人,其中有黄心川、杨曾文、方立天、楼宇烈、温玉成等著名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