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主教在墨西哥社会的变迁显示其与现代性的自反性关系。这一自反性关系表现为墨西哥社会的发展是在天主教驱动下对包括天主教在内的既有社会结构反叛的过程。天主教与现代性的自反性关系分为两个阶段。作为殖民体系构成的天主教的传播促成了人道主义、平等等进步理念在墨西哥的普及,在推动墨西哥国家独立运动同时亦掀起了对作为殖民体系构成的天主教的反叛。独立后的墨西哥建立了以梅斯蒂索人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天主教成为统治秩序和族群利益的象征。随着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导致印第安人持久困境的出现,在解放神学思想鼓舞下的印第安人掀起了对作为统治秩序组成的天主教的反叛运动。墨西哥天主教与现代性的自反性关系呈现了宗教与现代性之间多元关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汤云 《世界哲学》2016,(6):138-144
快乐通常被误认为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状态和一种主观感受。文章批评了这一观点,并且分析了快乐在现代社会中被凸显的原因及快乐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证了正义作为快乐的外在维度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文章还讨论了反身性这一快乐的内在维度,后者既解释了快乐为什么被误解,同时也解释了快乐为什么不能等同于正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从总体上反思现代社会本质的现代性,其实质是通过"无人身的理性"实现现代化,而这一过程本身却使得原本作为实体的人,被"去人化"。医学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身体"的遗忘,具体表现为"医学技术主义"遮蔽"身体-主体";现代性的自反性使"不确定性"充斥医学实践;机械论的身体观无法"还原"开放性的生命系统本质;技术与资本使"涉身主体"异化,促使医患共同体分离。只有关注医学中"身体"的当代境遇,重构具有身-心-世界三重蕴含结构的"身体",才能为破解现代医学"技术主义"范式,化解现代性危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4.
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个概念因为现代文明的消极反思而紧密关联,古代性、现代性和当代性三个范畴则分别对应于三个时代的积极描述。有别于笛卡尔哲学所代表的早期现代"普遍精神"和梅洛-庞蒂哲学所代表的后期现代"个体精神",福柯哲学集中展示了当代哲学、尤其是当代法国哲学为我们所描述的"精神失落"这一"时代精神"。在围绕现代与古典之区分而展开的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福柯哲学正面描述了当代文化的"现时性"和"物质性"维度,现代与传统之分的当代转化或者说现代性与古代性之别的当代性变迁由此获得了完美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当哲学本身在两个连续的阶段中变成反身的时,会使我们回想起现代性中存在着神话结构的可能性。首先,由于康德批判的转向,哲学丧失了本身的“清白”,并且对其自身的可能性的条件发生了质疑。其次,由于“后现代的”转向,哲学研究变成了“实  相似文献   

6.
韦尔默是批判理论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沿续了哈贝马斯理论的交往转向。但是,相对于哈贝马斯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否定立场,韦尔默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发展的结果,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内在批判和彻底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不是简单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交织的辩证关系。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韦尔默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辩证法的重建逻辑,探讨韦尔默思想与哈贝马斯思想之间的内在批判,这种内在批判关系可以通过意义和真理、民主与政治关系的重新理解来展开。  相似文献   

7.
作者指出,布鲁尔选择性地忽略了许多相关的哲学文献,把少数人的观点等同于哲学家的主流观点,其对所谓哲学家观点的批评实际上是在与稻草人作斗争。作者认为,科学知识并非都具有因果性,即使有也未必普遍具有社会学特性;而强纲领中的公正性和反身性论题都是因果性论题的必然结果,它们也是多余的。他把对称性论题细分为认识论对称、合理性对称和实用对称,并指出了它们的问题。他论证说科学理论和理论的选择未必都具有社会性,强纲领也没有被证明比其他解释科学的理论更科学,如果对称性论题难以成立,强纲领就不能称作“强”纲领。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9,(6):86-92
围绕身份或认同这一当代人必须处理的重大问题,以吉登斯、贝克、鲍曼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探讨了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个体化及生平模式的转变。虽侧重点不一,但他们都同意现代性晚期个体稳定而连贯的角色和地位的瓦解。在第一现代性中,身份相对稳定,人们基于历史上既有的行为形式和解释模式来理解自己的经历,因此生平遵循一种可预测的标准模式。在第二现代性中,个人从既定的和集体的身份中解放出来,所有人都必须亲自制作、演示、拼凑自己的生平,这涉及个人的决策,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和责任。个体化所带来的是有限的自由,生平仍然受结构性力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叙事"本是语言范围内的一种现象。在这里,它是一种"隐喻",一种与理性科学相并列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哲学观的体现,现代性世界的诸多问题源自对它的疏离与遗忘。后现代哲学的"叙事转向"即对"叙事"的重新发现。叙事医学是在现代性反思的大背景下,医学所进行的自我修正与完善,阐述"叙事转向"的现实依据与理论资源为解读"叙事医学"做好铺垫。之后从叙事之于医学的源始性与优先性、生物医学对叙事的拒斥和遗忘、叙事医学的价值期望三个方面解读叙事回归医学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求索与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思想中,在将“现代性”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作为一种经验性“问题”之间,有过几度变奏。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从后现代、坚持并拓展现代性和(文化)保守主义等三种不同立场出发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在现代化的求索和现代性的反思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诉求:解放。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结合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塑造现代权利观念,必须首先为儒家权利观念的存在辩护。当然,儒家权利观念有其独特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等级性与伦理性两个方面。虽然儒家权利观念有别于社群主义权利观所具有的平等性、普遍性和政治性,但却不能由此就对其加以否定。有鉴于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之间既有契合之处,也有内在分歧,而且对当前社会所遇到的现代性危机而言,儒家学说有助于从本质上对其进行剖析和反思,所以权利观念的现代化构造不妨采取"儒家思想为体、社群主义为用"的基本模式,从而实现对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2.
刘怀玉 《哲学动态》2005,2(10):15-18
一作为现代性构成物的日常生活问题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是一个同现当代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对话的过程.大体上说,西方哲学的现代形态是后形而上学思想,其标志之一就是所谓反本质主义的"生活世界转向".但现代哲学的生活转向并不是说以往哲学"遗忘"了生活,而现在哲学总算回归了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家.现代哲学"面向生活"是因为生活本身成了问题,人类"无家可归"了.所以,现代的生活哲学都是对现代性危机与困境的一种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要"面向生活"的,但不会是就生活说生活,而是从历史角度反思生活.研究生活问题,是要说清楚生活的危机与困境的真实原因,而不仅仅说要关心生活回归生活.马克思哲学的"生活面向"就是"作为现代性危机诊治的历史现象学".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试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来理解拉美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内容,并寻求为拉美文化乃至所有文化进行重新定位。这种文化解放的谋划源自于对大众文化的独特理解。在作者看来,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平民主义,而且指涉该民族的整个社会领域;尽管受到剥削或压迫,但它们同时还保持了一种"外在性"。作者由此质疑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者们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并试图从一种全球性的角度,来重构"现代性"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作者创造性地引入了一种新的"跨现代性"的理论主张,认为一种跨文化的对话必须要是横向性的;必须要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对话,不预先幻想在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等性。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跨现代性中多元文化对话所应具有的各种维度。  相似文献   

14.
多年以来,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在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和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这四个论域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启蒙反思"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构成了两个相互对应、彼此参照的主题.本刊摘编主要围绕着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西方当代思想家对启蒙理念的理论反省和批判;其二,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构建现代性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和哲学中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任何关于后现代性的讨论都要求澄清现代性概念和它基于理性的反思计划。后现代性的固有的现代主义本质起源于理性的批判、元话语瓦解的结果以及对解放的新文化观的迫切需要。与暗指一个历史时期和一种社会的现代性不同 ,后现代性只涉及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作者认为后现代性是一个不确切的术语 ,它不过是伪装的现代性。在它指对现代性的拒斥时 ,它是无意义的。只有在辩证的世界观中作为对还原论和工具理性的批判 ,它才有意义。它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计划的精致扩展。  相似文献   

16.
美学是"美"与"学"的结合,从这一点照进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圆觉"。不难发现,"美"既具自成性又具自反性。通过梳理"圆觉"从理论源头到最终诉求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圆觉"并非一种神秘主义的宗教教义,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美的理想面与世俗的悲剧性之间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7.
走向中国特色的自反性现代化不仅具有多重自反特征,而且呈现波次效应,差异性社会应运而生。在差异性社会中,阶级流变的特点是阶层不断分层化与阶层逐渐阶级化这两种状态同时发生、动态演化。这种动态的阶级流变不但保持了原有差异社会的特点,甚至使差异社会有进一步差异化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应该进一步以良序引导差异性社会,推进社会公平,限制特权,关注中产阶级,改良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18.
朱子虽洞悉心灵省察现象,并指出我们原则上无法以"对象化"的方式把握主宰之心,但对"以心求心"工夫却颇多微词。冯少墟认为朱子之失在于将无形之"心"错会为有形之"物",不解"以心求心"实则是心灵"自反自照"现象,而良知对经验意念的善恶性质之判定以及相应的"善善恶恶"活动乃是"同念并起"与"无等待、无先后"之心灵现象。此种心灵生活之中异质层面之同时并动现象与现象学家耿宁所谓的"道德自身意识"若合符节。惟在宋明理学处,此现象是工夫践履之中遭遇到的生存论之问题而非理论反思之问题。而牟宗三"反身的逆觉体证"与"反身软圆的自知"说不惟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的"以心求心"工夫,对现象学的自身意识问题的解决亦有启发意义。通向"真己"的原初心灵现象之路在中西哲学交汇的当下是一重大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启蒙及其后果的反思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重要学术主题之一。由于这一主题涉及到对现代性的追问,其中对技术理性的质疑、科学技术双刃剑的评估、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现代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这种反思必然要深入到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模式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和异托邦是异质思维的两种主要形式,前者代表的是可以被同化的"异",后者展示的则是无法被同化的"异"。他者在现代性进程中有其相对他性地位,在当代性中则有其绝对他性地位。福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性批判,但当代性描述才具有实质意义。他关于乌托邦和异托邦两者之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西方文化是如何实现从现代性向当代性转型的,他性从相对他性到绝对他性、从观念性到物质性的变迁则是这一转型的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