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候,状态与W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候的本质是什么?是患病个体的机体状态,是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调节方式(whole regulalory mode、WRM)。现代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把疾病按证候分类,即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实际上这一分类方法把现代医学疾病与患病个体的机体状态(可以说成是发病前WRM作用的表现形式)二者的共轭体作为对象来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示机体稳态的差异,即WRM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疾病前成为罹患疾病的前提,在疾病中与疾病以一种共轭活动的方式供中医诊断时参考,在病后成为完全康复到正常状态的过渡。因此,在中医学的治疗模式中,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的调节(中医整体观称…  相似文献   

2.
论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在很多方面都贯彻了“辨证论治”观念,将所辨的证候落实到受体、基因和各种调控系统上。尽管两者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但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西·病证·方药--中医临床诊治心悟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处理中西医的关系 ,如何认识病与证的意义 ,如何才能用好针对病证的方药 ,这是当今中医临床诊治中每天都必须遇到的问题 ,也是中医临床医生回避不了的问题。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呢 ?一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方式差别巨大。中医学的理论由于缺少实证和解剖结构基础 ,所以临床诊治时 ,最关注的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进而对这些外在表现给以非实证的病因病机说明 ,并据此处以方药 ,由此便形成了辨证论治的临床原则。西医学则与此迥异 ,它的理论是建立在结构实证基础上的 ,临床诊治关注的不仅是疾病…  相似文献   

4.
系统观认知方式与中医学认知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整体观指导下的全身调节中医学的思路和方法贯穿着整体观 ,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强调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调节 ,追求整体最佳 ,这是中医学系统方法的典范 ,具体体现在 :1 1 从整体上认识生理从形神、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掌握了属于人体的系统质的一些重要内容 ,这些内容都不能从孤立的诸器官、组织中找到直接根据 ,是“非加和”的。1 2 从整体上把握病理中医学提出了独特的病理概念“证” ,把疾病如实地理解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整体的反应 ,从全身考察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证及人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1 3 从整体上进行诊…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原则在疗效评判上的理论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与西医比较而言 ,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这三种手段中 ,中医比较重视辨证论治。“证”是一个介于“病”与“症”之间的概念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自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此原则后 ,二千多年来 ,历代名医均奉之为上法 ,遵之不移。实践也证明 ,“辨证论治”原则以其具体、灵活操作等优点的确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出不可磨灭的作用 ,那些传颂千古的名医验案无不是以此为大法。在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中 ,此原则历经几千年…  相似文献   

6.
务本论道———中西医学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陆广莘一近代史上中西医间的学术之争,主要集中在“证与病之辨”。而近代中医学的主要失误,是把证认同于病,并进一步从属于病。这根源于中医学在近代被指责为“不科学”的语境...  相似文献   

7.
证候的本质是什么?是患病个体的机体状态,是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调节方式(whole regulalory mode、WRM).现代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把疾病按证候分类,即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实际上这一分类方法把现代医学疾病与患病个体的机体状态(可以说成是发病前WRM作用的表现形式)二者的共轭体作为对象来分析.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与思维错位效应湖北省来凤县人民医院(445700)王习培1.思维错位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疾病认知过程中,证缺乏统一的客观化的精确的界定标准。这是因为,证是疾病过程中某阶段症状、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方面病理因素的总和。医生对四诊材料的综合及...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在很多方面都贯彻了"辩证论治"观念,将所辨的证候落实到受体、基因和各种调控系统上.尽管两者理论基础完全不同,但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1 方证对应是中医的科学内涵中医学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 ,数千年来典籍汗牛充栋 ,有人们的医学实践记录 ,也有人们的思辨性的成果。有科学的成分 ,也有不科学的成分。我们讨论中医发展问题应着眼于其科学成分 ,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本人认为作为医学的中医 ,其精髓在于数千年来积累的方证关系。“方”即方剂 ,是中药应用的形式 ,是证的解决方法 ,是中医临床治疗的最基本武器。“证”即病症 ,是中医临床要解决的问题。它是与方对应的 ,古人所以使用“证”字 ,是因为“证”有证据的涵义 ,也就是说与“方”并行叙述的“证” ,是可以使用该方剂…  相似文献   

11.
中医的"证"与人体"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证的研究中 ,像“机体反应状态”、“机体宏观状态”、“整体功能态”、“异常机能状态”、“综合性的功能态”、“应变态势”等等一些类似的语词常被用来说明证的内涵。这些来自不同角度的称谓之间虽然有些细微差异 ,但大都认为证是人体的一种异常状态。甚至有人干脆说中医学就是状态医学[1] 。那么什么是状态 ?证为什么能够称作状态 ?把证看成状态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这些问题目前尚缺乏一个通盘的论证。1 状态是什么状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具有相当老的资格 ,在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表”中它就占了一席 ,他指出 :“状态则是一种很…  相似文献   

12.
新的世纪 新的契机——略论中医药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的到来,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医学应努力抓住契机,调整结构,扬长避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放弃狭隘的与西医相抗衡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对状态的调整。为病前预防、病后康复以及前临床的虚弱、失调等所谓“次健康”状态的调整,是中医学大有作为的领域。与此同时,亦不放弃中医诊疗,尤其是对多因素所致的一些复杂疾病的治疗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诊断方法上的差异北京石景山发电总厂职工医院(100032)关敬高一、概念上的差异中医诊断的精华是辨证。证是在临床中用“四诊”方法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辨证的过程,对致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病理机制、疾病发展趋势等方面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以“概念为单元”的功能医学,经络是功能网络。中医的“证”是外在的、变化着的、阶段性的。随着病的变化,证也在变化,质在变,量也在变。它有整体可控性,用模糊数学给中医的证候标量化,以便临床选方用药,“以数据治”。概念语言符号化,使中医古老的语形结构换上新衣,方便与当代科技沟通,进入网络传播,这或许是中医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中的“证”包含着对疾病、药物及体质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认识,关于病及体质失衡的知识是构成证的两大基本内容;现代医学是一种暗含所有人体质都相同的简化理论,在现代对疾病认识的基础上,从疾病与体质相互作用角度来研究人体与疾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弥补现代疾病理论的不足,是现代疾病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01)符友丰一、“证”与辨治思路的历史回顾“证”字见于医籍,《素问》提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意为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病邪之气、病位病所及证候(表里)来选择。这节文字不仅...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说“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因为它具备了构成系统的基本条件———要素、联系、功能。因此,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剖析“证”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实现“证”的客观化、规范化,对中医  相似文献   

18.
改善症状是中医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优势,但简单的对症治疗显然体现不了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虽然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但在对癌病本质的把握上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单一的辨病论治强调以毒攻毒,却不能改善症状及预后。本文作者以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为例,认为抓主症,将病证与辨治相结合,有望较好地解决“症”“证”“病”三者的关系,在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9.
1 既辨证、又辨病 ,诊断学上的中西医结合中医重宏观 ,西医重微观 ;中医重整体 ,西医重局部 ;中医重辨证 ,西医重辨病 ,这是中、西医学的优势和特点。分而言之 ,中医是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证候”之后 ,再根据中医的藏象、经络、气血、病因病机理论 ,在证候与自然、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中 ,确定病因病机以辨证求因 ;而西医是“辨病施治” ,根据来自病人、作为认识疾病重要线索的症状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仪器或实验室检查 ,以明确局部的病灶 (器官、组织、细胞 )的病理改变 ,或产生这种病理改变的致病因子 ,做…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是临床实践很强的经验医学,临床实践一直是中医理论创新的源泉,现代中医理论创新研究必须基于临床疗效为导向,以中医有治疗特色的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为突破口,借鉴现代科学和技术,深入开展证候构成要素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医病因病机既是构成病证的核心要素,又深刻揭示了病证的本质,它体现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是中医治病理论的结晶和精华浓缩,抓住重大疾病和难治病中医病证病因病机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进行现代研究,必将导致中医药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