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展儒学的深层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儒学对话,是文化思想交流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儒学的深层对话,实质上是哲学层面的对话.普及性的对话也是重要的,但是,首先需要探讨并提出深层的问题,这样才能推进儒学的交流与发展.譬如,通过仁学的深层对话,有助于理解人类文化的不同特点及其"殊途而同归"的道理,更能增强信心,建立和谐的世界秩序,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应当指出,除了其他目标外,文化间对话还旨在将一贯诉诸对话的意志树立为主要意向,以便驱除诉诸武力(紧张关系、冲突、战争……)的灾难性诱惑。人们对上述对话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在交谈和思想交流中,话语的含义应当精准和一致,并排除语义上的混杂与含糊,以避免歧见和偏见丛生。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6月10-11日,第一届"宗教对话与中国梦"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和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30多个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办方首先邀请肖武男先生、何光沪教授、梁燕城院长、王建新教授围绕"宗教对话与中国梦"这个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2015年11月18-19日,中国伊协副会长杨志波应邀出席由伊盟和香港回教信托基金会在香港九龙尖沙咀假日饭店共同举办的主题为"对话及和平共处"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学者及嘉宾分别来自中国、中国台北、新加坡、文莱、巴基斯坦、泰国、斯里兰卡、印度、日本、韩国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1、宗教与文化对话;2、文化在香港的多样性;3、多元文化社会中人  相似文献   

5.
关于审美文化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审美文化的对话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徐碧辉(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100732)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经过两年的努力,《中西审美文化》课题终于完成了。应《哲学动态》编辑部之约,咱们一起谈谈自己在完成这个课题时感受最深、最满...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2)
正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中国与亚欧大陆各国文化领域的合作交流不可或缺,作为中华母体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沟通中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诚法师《文明的对话——中国佛教在"一带一路"中的文化纽带作用》(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版,下文简称《文明的对话》)契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对佛教文化历史经验启示、价值内涵、和平实践、宗教和谐对话等内容进行了有  相似文献   

7.
<正>宗教冲突、宗教对话、宗教关系研究,以及这项研究与文明对话、世界和平的重要联系,已被推到了国际理论界的前沿领域。"宗教对话"(interreligious dialogue)早已成为国际学界、政界和教界的热门话题;而如何推进宗教对话、达成宗教和解,至今仍是摆在关注世界和平的各界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入手,试论推进宗教对话的两条基本途径,即"知识的途径"与"行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明对话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话语交流的关键词,这是全球化驱动之下的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在东亚—太平洋区域的超越世界近代以降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儒对话”值得关注,这种基于文化自觉之上的两大古老文明间的对话意义尤其深远。中国穆斯林学者和国外穆斯林学者对儒教所持的不约而同的文明对话的态度与分析范式又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1月13~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国社会科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协办的"首届文化政策中日韩智库间战略对话暨第四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2015)"在上海大学召开。参加本  相似文献   

10.
<正>宗教之间的对话对于当下中国教会不断推进的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探索有启发。基督徒要吸收和转化中华文化中的有益养分,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复兴献上智慧,也为中国基督教神学"自我"的建立找到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宗教对话向来就是宗教研究最持续、最热门和实践性最强的议题之一。宗教对话的含义非常广泛,因此界定宗教对话就与界定宗教本身一样困难。我对宗教对话作了宽泛地界定,即关于宗教议题的教内对话、教际对话,政教对话以及社会与宗教对话。一、在中国开展宗教对话的现实背景除了一般的动因外,中国宗教对话还有以下特殊的背景。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教人数的较快增长。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宗教性较弱"的国家,这主要指宗教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较低,以及国民宗教性较弱等。但中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08,(8)
2008年7月16日至18日,由沙特阿拉伯王国阿卜杜拉国王(King Abdullah bin Abdul Aziz)发起,由总部设在沙特麦加的"伊斯兰世界联盟"(MuslimWorld League,简称"伊盟"或MWL)主办的"世界对话大会"(the World Conference on Dialogue)在西班牙马德里隆重举行,大会主题为"不同宗教与文化开展对话,实现世界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3.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基督教文化研究中心、伊斯兰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协办的"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5日至6日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自代表着不同中心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如何共存?跨文化理解,甚至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跨文化哲学是可能的吗?针对这些问题,奥地利哲学家维默(Franz Martin Wimmer)设计了"多极对话"(Polylogues)模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哲学的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提供了一套哲学实践模式。一方面,哲学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另一方面,哲思活动本身与文化传统又不完全重合,而是要克服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偶然性、追求普遍真理和共同哲学。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策略的"多极对话"既要提防中心主义的普世论,也要排除分离主义的个殊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已有的宗教对话理论出发,针对宗教对话背后的真理观念和对话标准进行反思,指出宗教对话面临的理论困境及其实践品质。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指出:宗教对话应该走出"范式"的迷思,打破对"身份"的执着,以实践为导向,坚持开放的对话理性,并在对话中相互学习、相互转化。为此,宗教对话需要进入公共空间,并与公共宗教/神学的建设结合起来,真正转化为信众或公众实践生活的灵性或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教》2018,(6):78-78
11月26日-29日,伊朗专家会议成员艾啥迈德·麦布里格博士(Dr.Moballeghi Ahmad)、伊朗宗教与文化对话中心副主任穆尔泰扎·萨布里博士(Dr.Sabouri Morteza)对中国道教协会进行友好访问,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道长热情接待了客人。27日下午,双方在中国道协举行了中伊宗教文化对话座谈会,会议邀请了伊朗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汉尼·阿迪勒、伊朗穆斯塔法大学驻京代表阿塔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卢国龙、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赵毅武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王宇洁出席。  相似文献   

18.
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一部复调式的小说。该小说中存在着超越时空、超越民族文化的大型对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小说的艺术构造方面,作为作者最根本的态度和视角的原始神话思维与现代叙述话语之间,形成了显在的艺术对话;在现代叙述话语的内部,又隐含了现代无时序叙述时间与原始时间观之间的对话;文本中采用的多文化视角又引发了各种潜文本之间的广义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我—你"关系为基础,布伯建构了他的对话伦理。对话伦理具有"呼唤"和"回应"的关系结构,它要求人敞开自身,经由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他者的"呼唤"之"回应"来实现对他者的责任。布伯强调上帝在对话伦理情境中的在场,由此,对他者回应的对话伦理同时也是对上帝负责的宗教伦理。对话伦理将对他者的关怀与责任和对上帝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凡俗中发现神圣,在当下遭遇永恒,在对有限他者的责任中实现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