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2001年以来,以美国乔治敦大学穆斯林-基督徒理解中心为基地的《美国公共领域中的穆斯林》项目展开的美国穆斯林民意调查为基础,从人口统计、宗教实践、对社会和政治事务领域各种行为的看法,以及9·11事件及其后果等方面,对美国穆斯林社团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穆斯林的社会融入是澳大利亚面临的政策和社会难题。基于澳大利亚人口普查数据,本研究发现穆斯林在受教育程度、语言使用、法律地位、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融入状况有较大改善,但在绝大多数指标上并不理想。9·11事件后澳大利亚的反恐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穆斯林形象,并对其社会融入造成制度性阻碍。而多元文化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则直接造成这一政策方针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先天不足。澳大利亚穆斯林的社会融入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主流社会和穆斯林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3.
穆斯林移民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给英国社会整合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分追求一致性,容易导致对其他文化尤其是少数族群文化的忽视,过分强调多样性,又容易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竖起重重藩篱,分散的认同和忠诚会给社会带来碎片化和分裂的危险。这样的现实要求国家在处理多族群问题时超越民族国家的思维、超越现代民主制度的局限性,通过确立信任,在合理界限之下取得最大共识;通过多层次的对话协商来寻求理解和共识,通过再分配政策调节来促进社会内部的流动性,通过更具包容性的公民身份和共同体核心价值观来增进认同感和政治忠诚,在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取得平衡,方能实现社会整合、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不断,尤其是美国的9·11事件重燃了老年鲍德里亚的理论热情和批判智慧。9·11造成了4000多人罹难,它唤起了人们对死伤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与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袭击等诸多事件表明,当今美国政府前所未有地在更大范围内宣示并推行其全球霸权,实现其称霸世界的企图,构建新的世界秩序。这是当今时代的全球化现象,也是新的时代精神,它导致世界范围内对自由民主的贬低。而罗尔斯晚年的《万民法》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现象和世界霸权所进行的辩护,正契合了这种新的时代精神。罗尔斯晚年对全球化现象的思考是相当反动且幼稚的,它与"9·11"事件后美国的政策相适应。这些政策导致了与自由民主相反的悖论。因此,正如统治者告别了政治自由主义的实践,我们也要告别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寻找新的、批判性的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06,(10):64-65
美国西来寺举行“9·11”事件5周年追悼法会;澳大利亚各宗教共同举行“青少年世界和平日”祈福会;各地教会为世界和平祷告;乌克兰基督徒帮助穆斯林重建清真寺;  相似文献   

7.
一、执法部门的焦虑与穆斯林社区的平和 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恐措施。联邦调查局围绕"9·11"事件的调查至少逮捕了1200人。"国家安全出入境登记制度"要求来自25个穆斯林和阿拉伯国家的约84,000人登记、提取指纹和照相。司法部为获取与恐怖分子有关的信息约谈了8000名来自中东的年轻男性。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欧洲是一个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大陆,其它宗教的影响力甚为有限。但从二战结束以来,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尤其是与欧洲比邻的西亚北非移民的到来,使欧洲族群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穆斯林已经成为欧盟内部最大的少数族群。9·11事件以后,出于对内部反恐安全的需要,欧洲舆论和各国政府提高了对欧洲穆斯林的关注程度,穆斯林问题已逐步成为欧洲的一大热门话题。一、欧洲穆斯林的由来与分布欧洲穆斯林群体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共同构建的结果。早在欧洲中世纪,欧洲一些地区就已有穆斯林的存在。二战结束以后,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与腾飞,…  相似文献   

9.
哲玛提是城市穆斯林的基层社会组织,广州市哲玛提是一个地域社区解构之后,中外穆斯林族群共同建构起来的维持族群边界,保持文化传承的新的社区类型。对伊斯兰乌玛思想的认同是哲玛提内部整合的动力。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城市穆斯林社区普遍面临着社区解构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印尼政府在第12/2006号新国籍法案颁布后对作为少数族群的华人,尤其是华裔穆斯林的影响。文章认为,尽管国家宪法保障了各族群平等的公民地位,但本条例草案的制定并没有在各级政府官僚机构中根除对华裔穆斯林的歧视性做法。华裔穆斯林为了保障其社会和政治安全而采用文化的方法,与宗教组织(包括穆斯林群众组织和伊斯兰非政府组织)进行深入的协调,从而保护其自身免于受到任何反华情绪的伤害以及当地社会或国家官僚机构的剥削和歧视。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举世震惊。美国作为事件的受害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一致谴责恐怖分子的暴行。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很快达成以下共识: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都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都要受到严厉的谴责和坚决的打击。“9·11”事件对正常国际秩序的危害极大是不言而喻的。另外,“9·11”事件肇事者的穆斯林身份本身给伊斯兰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伊斯兰教面临严峻的挑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西方某些人士一直在大造反对伊斯兰教的舆论。其中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先生的“文明冲突论”、“伊斯兰威胁论”就曾在世…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金融与政治有无关联?本文通过分析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权合法性的关系、西方对"流氓国家"和"流氓金融家"的制裁,以及"9·11"事件后金融反恐战对伊斯兰金融机构的影响证明伊斯兰金融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国内政治来看,伊斯兰金融的发展程度与政府有很大关系,政府越支持,发展越顺利。从国际政治来看,西方国家对伊斯兰金融诟病以及金融反恐战的原因在于"流氓国家"和"流氓金融家"违反了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日益突出。"伊斯兰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伊斯兰恐惧症"等甚嚣尘上;法国头巾法案、伦敦地铁爆炸、瑞士宣礼塔事件、挪威恐怖袭击案等此起彼伏,引起全世界关注。研究欧洲穆斯林问题,对我做好宗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交大局有重要意义。一、欧洲穆斯林的历史与来源早在8世纪,欧洲已有穆斯林的身影和足迹。公元711-1492年间的伊比利亚半岛、10-11世纪的西西里岛、13-17世纪的东南欧,统治者是穆斯林。  相似文献   

14.
"义乌穆斯林现象"是发生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的劳动力国际性流动的典型社会经济现象。义乌穆斯林群体的构成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群体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跨地域和跨国主义的特征,他们不仅在社会关系上形成了在原住地和羁留地之间的具有共时性多股绞合的特质,并且建立起了一种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领域的社会场域,基于此,义乌穆斯林群体的族群认同也因特殊的社会互动关系和多元性的社会身份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近期,我有机会到美国考察了美国穆斯林情况及美国宗教交流合作情况。在华盛顿,我接触了美国的伊斯兰教组织;在亚特兰大和达拉斯参观了当地的清真大寺,访问了穆斯林学者,与伊玛目和普通穆斯林进行了交谈,和穆斯林家庭共进晚餐;在底特律会见了一位担任政府官员的穆斯林,参观了刚开放的美国阿拉伯民族展览馆,并与一家发行两万份的英文穆斯林报纸的主编和一位穆斯林学者座谈。对美国穆斯林,特别是9·11以后美国穆斯林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一、美国穆斯林的基本情况在我与美国穆斯林接触时总会问他们,美国有多少穆斯林呢?得到的答案是“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2011年4月14日至7月22日,美国民调机构皮尤对1033名美国穆斯林进行了电话访谈,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并发布了题为《美国穆斯林:疏离感没有增加,也不支持极端主义》的调查报告,原报告长达130余页。笔者将报告中有关穆斯林与普通公众在人口学、宗教、社会和政治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共性与差异介绍给国内读者,希望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西方穆斯林。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政治、国际、信仰及族群等原因,缅甸政府在本国若开邦设置了罗兴亚难民营。多国穆斯林前往若开邦施以援助。马来西亚的中国穆斯林,通过与该国NGO组织的合作,从先加入援助队伍,到单独组织"中国穆斯林援助缅甸罗兴亚穆斯林志愿团",再到联合国内穆斯林在缅甸聚合援助。中国穆斯林先后五次入缅,主要援助有赠送食物包,兴建学校,发放小额借(贷)款等。通过援助,中国穆斯林一方面更加珍视自己在国内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他们的跨国慈善,有可能影响国内穆斯林参与慈善活动的选项。评价中国穆斯林入缅援助罗兴亚人,既要从国际关系角度出发,也应着眼于宗教慈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4)
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有国家取向和社会取向两种路径。本文采取国家取向的研究路径,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从"孕育点"的社会环境到"生成点"的社会矛盾问题并最终发展到"爆发点"的人群聚集活动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力—理念—基础"的分析框架,从面向群体性事件的过程管理、面向社会矛盾问题的源头治理、面向社会环境的系统调理三个维度,来研究群体性事件风险治理问题,强调群体性事件风险治理需要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实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相统一。对贵州瓮安"6·28"事件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能力—理念—基础"分析框架的适用性与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穆斯林一方的角色和行为非常值得探讨。穆斯林携带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经验来到印度,这种文化传统与印度教文化迥异,因而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形成了具有排他性的集团,这可以说是印穆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最根本症结。印度穆斯林群体构成十分复杂,穆斯林上层的行为主导了穆斯林在印穆关系中的表现。他们多为外来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传统,拥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和政治行动力,以及对传统"乌玛"社会的强烈向往。而印度教低种姓者和贱民改宗者构成了处于次等公民地位的"新穆斯林",改宗也为他们带来了与印度教传统迥然有别的世界观和心理文化取向。这些共同成为印度穆斯林群体"排他性"的根源。鉴于此,印度穆斯林"联合而治"的政治参与机会以及公民意识和心态的逐渐养成或许是实现印穆关系良性发展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举措,试图向世界展示自己多元、进步的形象,以对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多元诠释和传播回应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对阿拉伯民族及其信仰的误解和非议,同时也向本国民众弘扬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中的优秀部分,以实现教育大众、开启民智的目的。其中,知识精英和宗教领袖作为除政治人物以外的"亮点",其言行举止往往牵动着阿拉伯读者和穆斯林信众的思维和情感,其在内、外两个维度对阿拉伯伊斯兰价值观的多元诠释和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效,却也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以"9·11"事件为节点,以阿拉伯知识精英和宗教领袖的理论和实践为视角,对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诠释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