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舍己背十架     
林子 《天风》2006,(22):30-31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4-25)  相似文献   

2.
生存结构与心灵境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可视为一种“生命哲学”或“生存哲学”,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生存结构”或“生命结构”,而这种生命结构本质上又体现为阴阳结构.阴阳结构或阴阳范畴,从其内容来看,其实也就是中国人的心灵结构,同时也是我们的心灵境界,体现了一种生命关怀或“生命忧患”意识;从其形式方面来看,则是一种“结构思维”方法。当今人类面临着许许多多紧迫的世界性、全球性问题,以《周易》哲学为代表的中国生命结构哲学或许能够给我们以相当的启示.答案就是;多元一体,共存互补。  相似文献   

3.
珍惜今天     
一位智者说:“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一个——它们就是今天。”人的岁月不如说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组成的。对每一个今天的荒废其实就是荒废生命。佛教常常言及的“活在当下”,就是让人常常活在今天。在修行上,佛教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说:修行不是等着去上殿,等着到禅堂打坐,等着去念经。修行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工作、生活。只有把握了这个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时觉照、念念自知,我们才不会空过。其实不只是修行,做任何事都应从当下,从今天做起的;等待,永远是一种空想,一种妄想。  相似文献   

4.
白上主讴歌     
SARS忽然肆虐世界,让我们大家翻然醒悟。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今天?谁能保证我的未来和明天,想往着“征服自然”的人们,却看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奈。科学家努力赶制抗SARS的药物;可已失去的生命却无从找回。  相似文献   

5.
“说”与“看”胡传胜1.那最初的、最源始的言词必然“诵”着生命之最初的、根本的讯息,必然保持着与生之最初的、最密切的关联。“诵”和“关联”的实质并不是某一词代表生命的某一方面或特征,而是从整体上使人处于对生命的“亲切体验”或“看”的状态。或者说,原初...  相似文献   

6.
人工合成生命触动了生命的自然性、主体性、自主性与内在价值,给认识人工合 成生命的伦理属性带来了诸多困惑。原有从目的论出发对生命伦理地位得出的认识不能直接 适用于人工合成生命,而只有依据目的论的推理逻辑对人工合成生命的目的性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其目的的有无或程度如何进行重新判断才能得出合理结论。从发生目的的维度看,人 工合成生命是自然物和制作物之外的“制作的自然物”,具有自然物的属性;从功能目的的 维度看,人工合成生命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建造留下了生命自组织的空间,使其主体性在 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从行为目的的维度看,人工合成生命仍然具有“有目的的行为”,决 定了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整体目的的维度看,人工合成生命和生物圈其他部分具有发生 多种联系的可能,体现了其内在价值的存在。因此,从总体上看,应当将人工合成生命作为 与自然生命相同的伦理对象看待。  相似文献   

7.
“生命全程”(Life span)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出现于本世纪四十年代,然而只是在最近十几年中,它才逐步确立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一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促进整个心理科学发展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生命全程心理学”似乎已取代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而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也都正以“生命全程研究”所显示的意义在调整自己的研究结构和研究方面.作为心理学史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们一直关注着生命全程研究的进展,在这里拟从方法论意义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对“生命全程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爱”满教育,是教育的一大幸事。因为爱,我们懂得了素质教育;因为爱,我们寻得了生命教育;因为爱,我们邂逅了智慧教育;因为爱,我们认识了享受教育……爱让教育的百花园里群芳争艳,万紫千红;爱让教育的对象沐浴着“阳光”,享受着“雨露”;爱让教育工作者寻着了“教育的美”,找着了“回家的路”。爱的过程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爱的方式收获了教师的创新,爱的结果丰富了教师的追求。爱者即师者,师者即爱者,师爱流淌在教育的每一个空间。但是,当爱让我们收获、品尝着它的甜美的同时,也时不时地让我们咀嚼出些许苦涩的味道,使我们在一种“爱着并痛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中足以引导出“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的独 特理念的,是《大禹谟》中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为实现“厚生”的 生命目的,“利用”自然世界之全部资源是正当的,但同时又要求把自然世界的对象物转化 为伦理实践的对象,以“正德”而实现“利用”,以“利用”而导向“厚生”,终以“正德 ”“利用”“厚生”三者之间的“惟和”为价值归趣。其中包含着生命目的与资源获取手段 之间的张力平衡,包含着生资富厚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张力平衡,包含着物质生命之发达与德 性生命之提升之间的张力平衡。在这一整体观念之中,自然世界是被明确纳入人道实践的 伦理体系的。  相似文献   

10.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它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对于生命奥秘的追求。《山海经》等上古神话告诉我们,中国的神,就是生命的化身;《易经》提示的是,世界的底蕴是生命。《周易参同契》则从大易、黄老、炉火三个方面探索生命的奥秘;《黄帝内经》更复归生命,抓住灵验的机枢,经过辨证,把疾病治愈于未病。总之,中国文化始终从生命出发,与中国的生命美学的对于"生命"的追询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生存模式,因此,从源头上对生命科学的定义进行重新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给生命科学做出如下定义:以人自身生命系统为研究主体;运用宇宙生命全息论和原初与续发理论,研究生命系统自身在信息能量主导下的生物功能、调控机理和演化规律;研究生命系统之间信息能量的沟通、转换与统一,最终实现生命系统个体的完善与整体的和谐;生命系统具有自相似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进而给生命做了重新的定义:凡具有时空过程皆为生命.  相似文献   

13.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14.
技匠形象是《庄子》思想中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承载着庄子的生命美学意识。技匠形象所呈现出的生命意识有"道"与"技"的互释;无为、顺势的生命情怀;虚静、坐忘的追求自由生命;藏与显的生命态度。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技匠形象所呈现出的生命意识也透露出庄子对生命美学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懂你     
总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懂:懂得我们的生命来自于你们,我们血脉相连,息息相关;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就沉淀着你们太多的期盼、守侯、爱护和牵挂。就像歌中所唱:“你把爱全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相似文献   

16.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将“养性”与“延命”对举,在辑录前人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人因其“生”而最为天下贵,人必须善养其“生”;养“生”既要养“性”,又要延“命”,二者不可偏废;养“性”就是涵养和丰富精神生命,延“命”就是保全和延长肉体生命;养“性”与延“命”统一于养“生”实践。作为精神生命的“性”与作为肉体生命的“命”统一于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的“生”。正因“性”“命”相即不离,故须“性”“命”双修共养。  相似文献   

17.
刚到夏至,一道亮丽的风景便在乡村的田野、村落构筑。晨曦中,那些趟过生死界河的蝉“知了知了”地叫着,仿佛只有它们才阅尽生命的沧桑,深谙生命的真谛。正午,骄阳炙烤大地,蝉用如利剪般的鸣声,撕剪着午时静寂的帷幔,嵌入小憩者的梦境;傍晚,蝉声追逐着炊烟,炊烟缠绕着白云,白云漫游于蓝天。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是造物主给乡村最高雅的赏赐。  相似文献   

18.
生日     
生日,人一生下来就伴随着这一天的到来,也就是生命开始的第一天。生日,有人雀跃,生命因此而美丽;生日,有人忧郁,生命意味着死日不远。  相似文献   

19.
陕北剪纸与信天游是黄土高原上生发出的两朵奇葩,它们以强烈的色彩来点缀生命;以嘶哑的呐喊来诠释生命;以生命本体的形象来塑造生命;以生命本身的语言来诉说生命。陕北人用陕北剪纸与信天游这两种形式阐释着自己的生命哲学。通过对陕北剪纸与信天游产生的背景、两者的共通性及内在生命力的解读,能加深对陕北地区文化特殊性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生命的要求众所周知,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始终与宗教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据说,早在为构筑自身的哲学体系而进行着艰苦努力的时候,西田就曾说过“很快就要写”关于宗教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