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近日拜读了张永庆同志的《改革为了适应,适应必须改革——浅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宗教改革》1一文(以下简称《宗教改革》),文中仅“宗教改革”及有关宗教方面的“改革”出现了近50次之多。对其他宗教,笔者不甚了了,但就基督教而言,“宗教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使用的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即指16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宗教改革运动(theReforma-tion),由是产生了脱离天主教教会的新教教会(即中国所称的基督教)。此后,基督教内部虽然有过种种探索或突破,变革或更新,但均不再被称为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在中央19号文件2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界对马丁·路德的研究综述李长林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结束了天主教对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提出的宗教改革学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教会改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路德成为了震撼欧洲、并...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对许多人而言,基督教与天主教似乎就是一回事,因为在国际上基督教与天主教统称“基督教”。的确,从教会历史上看,基督教与天主教原本就是一家,后来经过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才分化为两个教派;从信仰上看,基督教的信仰与天主教大致相同,都使用同一本《圣经》,同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传统的信仰上都认为人类有“原罪”(人所共有的罪性)和“本罪”(个人行为上过犯),只有经过耶稣基督十架救赎才能使灵魂得救。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7,(12)
<正>背景介绍: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在威登堡教会的大门上,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不但推动了教会的改革,产生了日后的基督教新教;亦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全球多地举办纪念活动,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  相似文献   

5.
经过历史的演变,今日中国教会承继宗教改革运动的果实,使整个教会呈现出较为开放的面貌。宗教改革运动作为教会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顺应着文艺复兴的浪潮,成为近代社会思想的开端。同样作为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宗教改革成功地以"民族解放运动"的身份呈现出来。它切实地将基督徒从罗马天主教——作为传统教皇集权偏执的象征——的控制下解救了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运动的负面作用也在不断地加强,以致于在新教教会内部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同时,也同样应该为我们今天的教会警醒:如何维系信仰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成为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应德国国家教会(EKD)、芬兰信义会和瑞士信义宗世界联盟的邀请,以高峰会长为团长的中国基督教访问团前往欧洲参加2017世界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活动。一6月10日德国国家教会在威腾伯格举办宗教改革世界展,这里,蓝天白云,威腾伯格披着节日的盛装,喜迎各国前来参加宗教改革500周年纪  相似文献   

7.
当玛丽·都铎(Mary Tudor),即血腥的玛丽于1553年成为英格兰女王的时候,她下定决心要击退宗教改革的浪潮,恢复罗马天主教的势力。玛丽与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她嫁给了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并且诱使英  相似文献   

8.
马丁路德(MartinLuther)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广为人知;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是反抗罗马天主教会体系的行动,而且是一个属灵运动,唤醒敬虔的心灵和灵魂深处很多潜在  相似文献   

9.
陈伟 《天风》2017,(6):43-44
正今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德国威登堡城堡教堂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不但推动教会的改革,也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获得显著的发展,为西方向近代文明的过渡奠定了思想基础,至今仍影响着整个世界。马丁·路德(1483-1546)出生于德国艾斯勒本矿主家庭,父母对孩子们进行刻板的宗教教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西洋月刊》2002年10月号刊登了菲利普·詹金斯题为《下一个基督教》的文章,该文认为与16世纪宗教改革一样,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不但对于天主教,而且对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变革时刻。这一变革带来了它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些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主内兄弟姊妹们:今天,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神长教友欢聚一堂,举行中国天主教自选自圣主教50周年纪念活动。面对当前我国天主教会的繁荣景象,回顾50年前中国天主教的风风雨雨,不由人感慨万千!在此,我是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2.
海外消息     
《天风》2017,(8)
<正>世基联总干事指出普世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关联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CC)总干事奥拉夫·费斯克·维特博士(Rev,Dr Olav Fykse Tveit),2017年6月18日在瑞士教会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活动中致辞。他围绕"上帝的国在乎公义、和平及圣灵中的喜乐"(参罗14 17),指出宗教改革的核心是重新发现基督福音是爱与恩典的福音,揭示福音是拯救世人的福音。而今天教会的普世运动正是爱与恩典的运动,将教会从过去的偏见中  相似文献   

13.
复活节是基督守教的重要节日,是为纪念耶稣基督死而复活设立的。根据教会的传统,每年春分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主日为“复活节”。各地基督教公在复活节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今年的复活节为3月27日,本版图片反映的是北京天主教教友在复活节关后举行的部分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8月10日,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推动福建天主教神学理论研究开好头、起好步,第八届福建省天主教"两会"神学研究工作委员会首次工作会在武夷山市举行。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颁发的《推进我国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2018-2022)》,讨论了筹办福建天主教中国化神学思想研讨会的有关情况。会议认为,天主教中国化是福建教会未来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坚持中国化意义重大。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天主教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牧灵福传  相似文献   

15.
金相文 《学海》2002,(4):147-152
本文认为发生于 16世纪欧洲西北部的宗教改革 ,首先发端于对罗马教廷的专制和腐败的批判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和原罗马天主教统一局面及宗教权威的打破 ,形成了众多教派和教派之间的纷争。宗教改革的年代是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上升时期 ,是社会资源在封建贵族、教会势力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重新分配时期。世俗势力与宗教纷争的汇合 ,使得宗教改革最终带着血腥味从宗教冲突走向宗教宽容。宗教改革之后的宽容观是这场宗教改革留给历史的最宝贵财富 ,因为这种宽容观使信仰自由和宗教个人主义增加了世俗的意义。信仰自由和宗教个人主义 ,在随后的基督教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对早期世俗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观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年)认为天主教的七圣事中只有洗礼和圣餐礼是耶稣基督亲口设立的,应该作为教会的圣礼来持守,而弥撒应废止。路德通过对圣经的专心研读,认为人神之间已有耶稣基督做了中保,不再需要一个祭司阶层,信徒人人都是祭司:‘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得前书2:5)。对当时天主会的善切得救、守圣礼称义的信条,路德主张“因信称义”(罗马书1:17),因为基督徒信仰的来源和标准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  相似文献   

17.
世界公祷日     
高英 《天风》1995,(2):44-44
世界公祷日是美国妇女基督徒发起,已在世界170个国家普遍开展的一项代祷运动,并于每年3月的第一个礼拜五(今年是3月3日)举行公祷日纪念活动。 19世纪下叶,很多新移民涌入欧美大陆。出于对新移民困境的关怀,美国长老会教会妇女于1887年发出举行全国公祷日的倡议。来自其他宗派的妇女们,也迅速投入到这个祷告的运动中。  相似文献   

18.
正礼拜(service)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内容。习惯在教堂中举行,并由牧师主礼。该教认为耶稣基督是在星期日复活的,故称之"主日"(主的日子),并在该日举行礼拜,有时也可在其他日子举行。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新教逐渐分成许多宗派,在崇拜礼仪和信仰生活习惯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据西欧一些哲学杂志报道,1974年,欧美各国天主教势力比较集中的地区,先后举行了托马斯·阿奎那逝世七百周年的各种纪念活动:哲学会议,报告会,讲座,出版专刊和专著等等。梵蒂冈图书馆专门陈列托马斯十三世纪时期的手稿和复制品。梵蒂冈电台为此还进行各种广播和宣传。据报道,其中以1974年4月17—24日于罗马(那不列斯)举行的“托马斯主义国际会议”规模最大。来自各地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科学家等男女老少、教内教外各界人士,  相似文献   

20.
柳松 《天风》2017,(8):44-45
16世纪,德国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546年)所发起的宗教改革,带来了一场消除当时天主教内部赘疣的变革,一场神学理论和宗教实践上的变革。而对于路德这位伟大人物影响最大的,也是引发其进行宗教改革的源头,乃是圣经。马丁·路德曾起誓忠于圣经,终生捍卫圣经真理。中世纪,一般人很少接触圣经,通常只在弥撒中听神父用拉丁文诵读几段经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