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诗>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相似文献   

2.
贺莹 《美与时代》2005,(3):77-80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枝奇葩.终其一生的创作,诗的数量不过90余首,虽然数量不多,却开拓了一条中国新诗创作的新路径.众所周知,为戴望舒奠定诗坛地位的诗歌是<雨巷>,但是<雨巷>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创作风格,而且也不能反映他以后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地探索过程.对于戴望舒诗歌的研究,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和宏观的把握,不能把眼光局限于<雨巷>,给人以戴望舒的作品风格局限于此的错误印象.所以,戴望舒的诗歌是复杂而充满了艺术之思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个时期,便能代表他的诗歌风格的.如果仅仅以戴望舒自己的诗歌理论<诗论零札>为标准,来论述戴望舒对诗歌形式的思考,就会走向偏颇.作为戴望舒的好友施蛰存曾经写道:"据我的猜测,对于新诗要不要用韵的问题,望舒对自己在三十年代所宣告的观点,恐怕是有些自我否定的."(1)  相似文献   

3.
汪维藩 《天风》2008,(7):30-31
<赞美诗(新编)>收进的400首诗歌中,有几首是我百唱不厌、每次都能从中汲取灵性滋养的.其中之一,是吴耀宗先生的<乐献我躬歌>(<赞美诗(新编)>第353首).  相似文献   

4.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所收集的各类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几千年来尤为人们喜爱并传唱不衰的则是其中70余篇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千载而下,其能感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固然重要,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本身固有的悲剧色彩更促成了它的久唱不衰.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一支古老的歌,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尽的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珍藏着人类至纯至真的情歌,自然健康,清新纯朴.千百年来,那动人的旋律不断地在人们耳畔萦绕,轻轻地拨动人们善感的心弦,引得无数后人在<关雎>与<蒹葭>中徜徉,陡生对初民时代真挚美丽爱情的向往.让我们怀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一同走进<诗经>,去解读那份3000年前的美丽、浪漫与激情.  相似文献   

6.
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从古代歌谣到四言诗、楚辞体、乐府诗、古代诗到唐代成熟的近代诗,一直延续到清代.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诗论的大国,从先秦的典籍谈论,到汉代的<毛诗序>,到魏晋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到明代叶燮的<原诗>,以至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诗论大著,都曾或论述过诗歌体裁的艺术特征,或论述过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或品评历代诗人的创作得失,构成中国诗论的大观,丰富多姿、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洛神赋>创作的具体背景,可证这一名赋的创作应该与诗歌<赠白马王彪>密切相关,是曹植借题发挥,抒发对政治上拥戴自己、亲情上温暖自己的同母兄长曹彰生死离别之情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以<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享誉文坛.其实,哈代更是一个杰出的诗人,英国当代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称哈代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冷峻苍凉、迷茫彷徨、愤怒激昂,一反维多利亚时代顾影自怜而甜蜜的音调,而以更严峻的态度面对世界.诗歌基调多种多样,时而悲哀忧伤,时而雀跃欢快;风格独特,不拘泥于传统,随心所欲,大胆创新,朴素自然;音韵略有粗糙感,似未经细雕的玉石,具有独特的魅力.<黑暗中的鸫鸟>是哈代弥漫着极端忧伤与悲哀情调的诗作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1999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这是一本震撼全球的伦理学巨著.威廉·贝内特是美国著名教育专家、里根政府时期的教育部部长.<美德书>将西方文明中有关责任、勇气、同情、信仰、诚实、友谊、坚韧、工作、自律等品质的经典文献汇编成一书,以诗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名人自传等多样体裁,把道德知识和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因其生动有趣、形象具体、富有情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是圆的>(刊<美与时代>2007年4月)一文中,针对有人说全球化网络化使世界变成平的,笔者依据文学是语言音韵艺术、形式创造艺术和情感体验与传达艺术的构成特点,坚持认为文学是圆的看法.古人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的文学定义和根情、苗言、华生、实义的诗歌定义,早就勾划出这一立体面型构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用以起兴之物或事不仅可引出他物或事,而且还有讽喻、象征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的构建、主旨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起到恰如坐标一样的导向与辐射作用.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实际是用<周易·井卦>来起兴的.他将"讽喻王不明,贤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怀才不遇,而心中恻怆"这一主旨,通过该诗的"爱情悲剧",导向和辐射到当时的政治现实.他极有可能是通过该诗来讽喻皂帝,反映其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并对因革新而遭打击的官员表示深深的同情.  相似文献   

12.
<周易>的"象"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文献<三坟>.卜筮在商朝时已成熟,早在商朝时就有官方易学和民间易学之分,所谓组成数字卦的数字应该是符号而不是筮数,在<周易>之前有<商易>,<商易>是商代巫咸结合远古文化与筮数而成.在商周时期有官方<易>和民间<易>,<周易>是对商代官方易学<商易>亦即<坤乾>的损益.从各种文献看,今传本<周易>的成书是比较晚的,<周易>形成后有很多不同的传本,亦有义理<周易>和卜筮<周易>之分.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积淀了十分深厚的音乐文化.孔子整理的先秦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只可惜今已亡佚.<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乐的言论这对我们研究先秦乐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孔子对待先人的制度一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意思是说,只阐述古代制度不擅自添加或创作.可见孔子是古代制度(尤其是周代礼仪制度)顽强的捍卫者和继承人.因而<论语>中的乐论,虽多不是正面论述却可谓先秦正统乐制度的代表性言论.  相似文献   

14.
魏峨 《美与时代》2004,(5):72-7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其中"小雅"有笙诗6篇,有目无诗,实际存数为305篇.  相似文献   

15.
刘向、刘歆是汉代著名学者,对<周易>颇有研究.其易说保存在<汉书>的<艺文志>、<律历志>、<五行志>和刘向<说苑>中.本文据此对刘氏父子的易说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易>为五经之原"、"人更三圣"说、"太极元气"说、"河图洛书"说,在易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一份值得发掘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庞元正,男,1947年9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党校,获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科学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等.出版专著<决定论的历史命运--现代科学与辩证决定论的建构>、<邓小平理论精髓>、<在自由王国的入口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反思>等,主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典文献选编>、<中国改革全书>、<发展理论论纲>、<以持续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理论动态>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全国首届社会科学基金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相似文献   

17.
颜氏之儒是颜回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学术群体.颜氏之儒作为传道之儒,继承和拓展了孔子天道性命的形上智慧,以自强不息、奋进不已作为人生信条,追求用行舍藏、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向往没有战争,没有纷争的大同社会.从颜氏之儒特征来看,它与<系辞>、<大象>、<彖传>、<文言>有着内在的联系,<系辞>、<彖>、<象>、<文言>、<序卦>有可能是颜氏之儒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希望品格是指<周易>在时间之维中展现出的对未来昂扬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象和文化面貌,对其充分认识对开掘<周易>的文化内涵具有基础性意义.<易经>卦爻辞中的吉辞明显多于凶辞,凶转吉的现象显著,在事实上彰显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易传>进一步在哲学理路上,从天道、人事、愿景等方面系统展现出<周易>的希望品格.从<周易>希望品格的视角考察中国式的终极关怀和民族精神,能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名臣和易学名臣,其学术思想十分丰富,他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很有见地,主张"契"合人身,同时他以儒解"契",以易参"契",提出了对<参同契>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参同契>讲的道理就是人身的道理,<参同契>只说一身,其实一身即天地;他还详细论述了<参同契>中的"魂魄论";他以儒家的立场分析<参同契>,认为儒、道、佛三教的根源不同,修行工夫却是一样的.这是对明儒的一种反驳.他认为<参同契>和<易>所言许多道理都是一致的,同时他还对<参同契>和<易>的具体关系做过一些考察.这些结论在清初是难能可贵的,对我们今天研究<周易参同契>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人通过这一组诗歌,分别从回归园田、与友小聚、躬耕园田、携侄出游、远游归来等五个不同的侧面详述了自己的田园生活,表现出一个决心归隐、追求精神自由、悲天悯人、安贫乐道的隐逸的文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