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提升团队创新绩效?这是近年来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鉴于创新是一项兼具“探索”与“利用”双元特征的活动, 懂得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悖论关系就成为提升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基于成员认知风格的微观视角, 从“组型”与“构型”两方面探索了解决这一悖论关系的方法。具体而言:(1)成员认知风格组型与团队领导行为之间的互补效应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 (2)在合理的“成员认知风格-工作角色要求”构型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进一步地, 还基于阴阳哲学思想研究了解决团队创新悖论的内在机制。为论证相关理论命题, 将开展三个研究模块,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提出的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相关发现不仅有助于丰富从微观视角研究团队创新前因、悖论管理方法的理论成果, 还将为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直觉主义坚持"存在即被构造",这一要求不仅提供了研究认知的新视角,也提供了解决可知性悖论的新思路。本文基于阿尔特莫夫和普罗托波佩斯库提出的直觉主义认知逻辑IEL,阐释并分析一种解决可知性悖论的新方法;随后,进一步讨论这种新方法的构造性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渐进式论证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很少得到专门讨论的论证。不过,和渐进式论证形式几乎完全相同的连锁悖论和连锁型滑坡论证,则得到了不少关注和研究。虽然连锁悖论和连锁型滑坡论证传统上都归为谬误,但我们不需要改变论证的形式而只需要限制推理的长度,就能避免得到荒谬的或不可接受的结论。换而言之,并非所有渐进式论证都像连锁悖论和连锁型滑坡论证一样会得出不能接受的结论。那么,渐进式论证究竟何时得出可接受的结论进而成为一个好的论证,何时得出不可接受的结论而成为谬误?对于连锁型滑坡论证,沃尔顿认为若推理过程从可控区域经过灰色区域最终滑向失控区域,就会得出不可接受的结论。不过,关键的灰色区域如何更为精确地定义和识别?本文将使用概率论和模糊集对渐进式论证、连锁悖论和连锁型滑坡论证的论证过程进行定量刻画,从而回答这些问题,并得到这些论证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依本文之见,说谎者悖论以及某些与之相关的悖论之被导出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前提的接受;而这些前提之被接受又源于对"是真的"与"是假的"这两个词的关键语义特性缺乏认识。本文为决定这些语义特性的基础提供了说明;这一基础包含两个论点,第一,每一语句均有其含义;第二,每一语句陈说的字面内容是一个命题态度的内容,因而具有某种一般形式。借助于这一基础,本文为这两个词构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塔尔斯基式真理理论的意义理论以说明这些特性,并借助于该理论论证说谎者悖论及其某些相关悖论的导出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克莱因观点,近代科学的兴起源于伽利略在研究目标上的一个新设定:对科学现象获得独立于目的论解释的定量描述。本文论证了同样精神的目标设定正发生在真理论领域。塔斯基、克里普克、弗里德曼和谢尔德的真理论以消除悖论为基本目的是典型的目的论解释性理论,而古普塔和赫兹伯格的真理论则通过悖论的周期性特征把定量分析引入到悖论的研究之中。而对悖论的矛盾性刻画把定量描述引向深入。本文呈现了现代真理论的这一变革进程,预示了真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悖论研究是一个古老的研究领域,信念修正理论则是最近三十年发展而成的新型逻辑理论。悖论的形成、发现与解决是一种典型而复杂的信念修正过程。虽然这两个领域的亲缘关系非同一般,但迄今为止学界对这种亲缘关系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从信念修正理论的角度提出一种重新审视悖论相关论题的新思路,进而提出一种基于信念修正理论的新的解悖方法论,最后依据这种解悖方法论对罗素悖论给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这种交叉研究的新思路不仅能推动悖论研究的发展,也能为信念修正理论指出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语义网分析悖论与自指性和循环性。主要结论是证明了有穷悖论都是自指的,同时其矛盾性必定基于循环性。我们还证明存在非自指但基于循环性的(无穷)悖论,比如亚布鲁悖论及其一般变形;又证明了存在自指但不基于循环性的(无穷)悖论,比如超穷赫兹伯格悖论和麦基悖论。这表明自指性与循环性对悖论而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芝诺悖论今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爱利亚的芝诺为了捍卫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运动悖论和多悖论,以表明运动和多是不可能的。尽管他的结论在常人看来很荒谬,但他居然给出了乍看起来颇令人信服的论证,故人们常常称这些论证构成了悖论或佯谬,不过,若细细推敲,其结论未必荒谬,其论证未必令人信服,故中性地称这些论证为芝诺论辩(Argument)最为合适。芝诺的运动论辩全部得自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有四个:  相似文献   

9.
在其著作《维特根斯坦论规则与私有语言》中,克里普克基于他对维特根斯坦的解读,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怀疑论悖论。本文首先展示克里普克怀疑论论证的基本想法,尝试给出对怀疑论论证的正式严格表达。然后分析其怀疑论论证的特点,即范围的无限定与论证的构成性。进而,本文集中检验怀疑论论证对倾向主义的反对思路。由于克里普克本人的论述较为简短,文中详细地提出反驳与再反驳,为怀疑论论证提供支持,揭示怀疑论论证的思路。在第二部分,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建议性的论证,引入意义规范性论题进而增强怀疑论论证的力量。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一种新的对维特根斯坦的解读,强调维特根斯坦"个别情况"概念,并以此对克里普克怀疑论论证进行挫败。  相似文献   

10.
"美诺悖论"意味着探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对苏格拉底追寻美德的定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学者们指明"美诺悖论"没有考虑"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从而认定它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本文试图证明"美诺悖论"是有效的。该结论基于以下三个论证:第一,苏格拉底承认他对于"美德"是"毫无所知"的,这就证明他是处于"认知空白"状态的,所以"美诺悖论"忽略"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是合理的。第二,"美诺悖论"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质疑"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而非"探究是如何可能的"。第三,从苏格拉底对该悖论的回应看,苏格拉底显然认为"美诺悖论"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悖论的一般定义的讨论,发现关于悖论的传统观念即“悖论是矛盾”本身也是一个悖论。这表明悖论是不可避免的,但悖论又具有不矛盾性。作者据此提出“悖论不矛盾”的概念并运用它来解决公理系统的不矛盾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内涵逻辑由于对意义的刻画过于粗粝而导致了所谓的"超内涵问题"。为了解决超内涵问题,出现了各种超内涵逻辑,其中由Suszko提出的带等词的命题逻辑(SCI)是超内涵逻辑中最基本的一种。本文是对SCI的精炼,其动机是语境同义性论题(CST)。该论题认为,同义性标准具有语境依赖性。基于认知语境主义,我们给出了CST的一个论证。通过将SCI中的二元等词修改为一个三元结构,用来表示两个陈述相对某个语境表达同一命题,我们给出了CST的希尔伯特式公理系统。我们证明了该系统相对一个代数模型类是可靠的和完全的。该代数模型的论域由命题构成,同时附带一组命题上的全等关系,用以刻画相对于语境的命题同一性。我们运用该逻辑部分解决了分析悖论这一困扰逻辑学家多年的问题。与我们之前的基于相同动机的论文[17]相比,本文给出的形式语言更加丰富,从而能够表达不同语境之间以及不同语境的同义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G.Priest在1998-2003年之间有一个对sorites悖论的模糊解悖方案,根据该解悖方案,对含混语言的最佳语意论应该是某种的模糊语意论。在这样的模糊语意论中,边界语句是既真且假的语句,而sorites悖论中所涉及的离断律和等同传递律则不是有效的推论步骤。Priest并试图利用这样的语意论去说明:为什么sorites悖论看起来像是有效的论证,以及为什么切割点的存在尽管必然却违反直觉。我在本文中论证:Priest的模糊解悖方案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方案,因此最好被放弃。我论证,Priest的模糊解悖方案至少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它与Priest的真理理论以及双面真理论不兼容、它对于sorites悖论的诊断有特设的嫌疑、它对于sorites悖论为何看起来有效的说明不具有可信度、它对于切割点存在何以违反直觉的说明也不具有可信度、它有将高阶含混性崩塌为一阶含混性之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围绕麦克塔加和分析哲学学派的时间理论之争展开讨论。第一节考察了麦克塔加"时间悖论"的论证过程。首先,他区分了A系列(过去、现在、将来)和B系列(在先、在后),并指出B系列无法说明时间的本质,能够说明时间本质的只有A系列;其次,他论证了A系列不可能具有实在性,因此,时间和变化都是非实在的。在第二和第三节中,详细分析了A-理论家和B-理论家反驳"时间悖论"的诸种理由。得出的结论是:A-理论家和B-理论家都接受了麦克塔加对时间所进行的二分法处理,因而无法最终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争论(A-理论与B-理论之争)。职是之故,我们初步引入了以现象学方案解决"时间悖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论语义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义悖论对逻辑学和语义学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以语义悖论为中心,论述在解决语义悖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逻辑理论以及有关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道德运气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运气是虚幻的和悖论性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运气是真实存在且非悖论性的.本文认为第一种观点基于一种难以防守的“运气分离学说”,它要么导致一种不健全的行动者概念,要么导致行动者概念的瓦解.第二种观点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健全的行动者概念,本文给出了这一概念的标准形式,同时表明它将得出一种更符合常识立场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17.
1.悖论在日常语言中,“悖论”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指称具有不可能性的、甚至自相矛盾性的然而仍然为真的现象那样的情况。人们可以在这样的意义上称其为一个悖论,如按照康托的理论,奇数和自然数存在同样的个数。在另一意义上我们可以称其为一个悖论,如当一个论证从看来十分健全的推理得出一个荒谬虚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波普尔曾论证"定律的逻辑概率为0"这一论题,以反对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归纳逻辑。他对该论题的证明本质上有三个:(a)独立性论证;(b)反杰弗里斯论证;(c)维度论证。本文将论证他的这三个论证均不成立。(a)论证的错误在于假定Uij的独立性;(b)论证错误地使用了古德曼类似物;(c)论证中则断定了与概率演算不一致的命题。总的来看,他的错误或许来自于对逻辑和认识论逻辑的混淆。  相似文献   

19.
知道者悖论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逻辑学家Richard Montague和David Kaplan合写的这篇文章,是当前西方悖论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文中在历史上第一次为“知识”概念构造了两个严格意义的悖论——“刽子手悖论”和“知道者悖论”,揭示出一些看上去十分合理的认知原则之间的不相容性。这两个悖论特别是知道者悸论一经提出,立即受到西方哲学、逻辑学、人工智能研究及其他与“知识”概念密切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广泛关注。以知道者悖论为代表的认知悖论和以说谎者悖论为代表的语义悖论,以及以纽科姆悖论为代表的对策论悖论,共同构成当前西方逻辑悖论研究的重心。文中所预言的认知悖论的重大作用,已逐步成为现实。然而,在国内学术界,对认知悖论研究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谨将这篇名作译出,供读者参考。 为印刷和读者阅读方便,译文中将标准名称符号“E”改为“”,某些逻辑常项符号改用了国内较通行的记法,并将原标题A Paradox Regained更为现名。另删去了参考文献以节省篇幅。  相似文献   

20.
<正>众所周知,悖论一直是数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形形色色的悖论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的常识与直觉,使不少人为其绞尽脑汁;另一方面,人类天然的好奇心驱使着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并试图解决悖论。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将悖论称为"思维的魔方",它非常恰当地刻画了悖论对于人类巨大的吸引力。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波教授所著的《悖论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于悖论进行深度研究的专业著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