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凯 《中国哲学史》2007,50(3):17-25
智顗教观思想的形成,摄论学派是重要来源之一。智顗将《摄论》置于"别教"对摄论学派的思想进行吸收与批判。从心识论来说,智顗认为心、意、识三者的关系是"一法论三,三即是一",用三轨来解释阿摩罗识、阿黎耶识、阿陀那识。但是,从止观的实践与"非三非一"对摄论学派给予批判。从止观的体系来说,我们推测《摩诃止观》的"十广"、《次第禅门》的"十章",都有可能受到《摄论》的影响。智顗以三轨解释真谛三藏的一乘三义。同时,在佛身论方面,智顗批判真谛的三身是"别教",主张三身皆是真实;而且,他还引用真谛的"如如如如智"来解释三身。  相似文献   

2.
李元阳的<心性图说>,细致地辨析了性、心、意、情四者之间的关系."性"动产生"心识","心识"发而为"意识","意识"流而为"情识",它们之间层层出现,并且距离"中"的状态愈来愈远."中"是一种性之未发之前的"寂然不动"的状态,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未涉心、意、情识"的天性.李元阳提出心性思想,主要目的是教人"复性...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2,(2):1
什么是世界的实相?如何通向真实之道?古往今来,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与探索从未停歇,各种宗教、哲学、科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假说"。其中印度佛教瑜伽行派构建的唯识、法相体系,可说博大而缜密,在今天科学昌明时代仍具有不朽的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期刊登的徐湘霖教授《"自证分"略论》,从多角度对唯识宗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四分说"  相似文献   

4.
唯识学中有着以"第八识"为本的本体论,阿赖耶识、异熟识、阿摩罗1(无垢识)是第八识从凡夫到大小乘圣贤不同阶段的异名。众生的第八识衍化出生住异灭物质与精神世界,这个衍化过程只有逻辑的起点,而无时间的起点,在世界的衍化过程中第八识仍然保持其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体性。通过将第八识的阿赖耶性、异熟性修除,以完成本体的纯化,逐步离开阿赖耶识、异熟识之名,成为佛地的阿摩罗识(无垢识),阿赖耶识、异熟识、阿摩罗识本质上是同一个识。第八识与世间一切法的关系如水现波,体与现象和合不二、非一非异。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常常以"意识现象学"而名世,本文阐明何谓意识现象学所谈论的"意识"。在1901年的《逻辑研究》和1906年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中,胡塞尔都谈到了三种不同的意识概念,它们相互有交叠。综合来看,胡塞尔着重讨论了四种不同的意识概念:(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现象学的统一,(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原意识",(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以及(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这四种意识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议题,也展现了现象学(不同于心理学以及心智哲学)对于"意识"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6.
藏密"大中观(dBu ma chen po)"诸派,是指在根本见上与"普通中观见"不同,持"本元心(gnyug-mavi-sems)即如来藏胜义有"思想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朗派等派别。虽然它们的根本见相同,但由于所依密乘最高法门不同,形成了名异实同的"最高见":宁玛派以"大圆满见"为最高见,萨迦派以"道果见"为最高见,噶举派以"大手印"为最高见,觉朗派以"六支瑜伽"为最高见。但它们都认为,作为生命本体的"本元心"在结构上体性相用合一,在体证上见修行证合一、因果道合一;认同心风不二、佛我不二、轮涅无别的本体生命观。从而建构了以"即身成佛"为最高追求的藏密生命本体哲学。  相似文献   

7.
在东方佛教系统中,时间到底是实在的还是非实在的这样的问题值得去探究。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学派(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认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相皆为实有。这个观点遭到了同时期的经部学派(经量部)的反对,他们主张"现在实有",过去和未来只有通过"现在"才能获得理解。而中观学派基于"缘起性空"的立场认为"三世不可得"、"时相不可得",这种"三世假有"的时间观,彻底反对任何时间的实有论,不管是三世实有还是现在实有,都在反对之列。  相似文献   

8.
《百喻经》中的佛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喻经》成书于公元 1 50年之前大乘佛教产生初期。它以生动活泼的故事作比喻 ,阐述了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苦、集、灭、道等四谛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等三法印及大乘佛教的缘起性空、八不中道和八识理论 ,从而调和了小乘和大乘的矛盾及大乘中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的矛盾 ,使佛教得到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关于"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分析是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后者以"知觉"为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交汇点,将"内时间意识结构"发展为"身体知觉内时间结构"。身体、知觉、时空性在这一层面上融合在一起,梅洛-庞蒂所追求的一种新的、更准确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得以生发。可见,人总是通过锚定于世的本己身体看世界而非"超然旁观","客观思维"的局限在此意义上也随之浮现。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本期刊发的是"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的第二组论文。上一期专题集中于讨论耿宁对王阳明"良知"概念与"致良知"说的心性现象学研究,本期的三篇论文则就其《心的现象》文集中的《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王弼对儒家政治和伦理的道家式奠基》以及《试论玄奘唯识学的意识结构》《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唯识三世》等文的有关论点分别展开分  相似文献   

11.
周贵华 《法音》2005,(12):10-19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之根本所依,这主要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唯识”则指一切法的唯心(识)性,以及一切法以心为因而缘起,主要从识境论以及缘起论(…  相似文献   

12.
以佛教因明中现量观念为依据,借梳理缘起、诸法、刹那、自相、共相等佛教范畴的哲学含义,探讨了晚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认识论哲学基础,即对存在与本体所执的基本立场,并进而寻得晚期大乘佛教对于包括主体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与法)在内存在的价值判定。瑜伽行派认识理论同他们三性三无性论断是相融洽的;瑜伽行派所执为真实的现量与自相境界由于理性成分的渗入感性观念,才发展成了具有相对真实性的世间世界;这一肯定感性直观怀疑理性价值的立场,最终导向了对佛教历来坚持本体世界和达致本体世界的神秘直观(瑜伽现量)的必然肯认。  相似文献   

13.
唯识学上讲的认识对象(境),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它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而是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心识具有“了别”的识变功能,能显现一切境相。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似之境,而非实在之境。其所显现的似境,皆为诸识所缘,是认识之相分。诸识所变之似境,不仅是一重所缘缘(相分之境),也不仅是一重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而是无数重主客体相关相入之境,是无数重影像之影像。就存在而言,这种相似之境,它是有别于本然意义上的存在,是一种为人的存在,对人显示某种意向意义的存在。佛教的唯识学是关于思维和认识的科学。唯识学对于人类现象学的揭秘,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胡塞尔关于时间性的研究里,客观时间及其结构的问题在现象学还原的意义上被置于内时间意识分析的领域中。然而这些研究尚未能充分解释客观时间本身为何具有一维的、线性的形态。日本现象学家村田宪郎试图从内时间意识的角度解释客观时间的线性结构,但他的研究反映了内时间分析进路的不足。从纯粹内在主观性层次到真正的客观性层次的过渡不是连贯的,两者的时间序列形态完全不同。客观时间具有超越的特征,对其形态的现象学构造只能在交互主体性层面上进行。  相似文献   

15.
"时间流"(timeflow)是指从行为体验的角度来定义时间,即个体在当前某项活动中所感知到行为体验的时间过程,塑造"时间流"的维度包括:外部场景的塑造、自身肢体动作的配合、活动规则的初步感知、目标情感的逐渐融入、文化喻义的深入联想。影响个体"时间流"的主要因素包括感知和情绪,"时间流"也会影响消费体验和幸福体验。未来应关注时间"双扭结"价值函数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及验证"时间流"五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学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学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三时     
指佛教教法住世的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一正法,正者证也,有教有行有得证果者.二像法,像者似也,虽有教行而无证果者.三末法,末者微也,但有教而无行  相似文献   

18.
二、明心见性般若者,智也,用也,行也.行必有所依之境,般若所依之境,曰心曰性.心即涅槃妙心,性即中道佛性.涅槃妙心与中道佛性,名异而实一.释尊"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付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言: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景德传灯录》卷一)  相似文献   

19.
现代哲学中凸显的"意向性"主题据说发端于布伦塔诺。他以"意向的内存在"为基本依据区分"物理现象"与"心识现象"。然而,他并未将"意向的"主题化和术语化,它可被"对象的"替换。如果从布伦塔诺特定的经验立场出发,拥有"意向的内存在"的心识现象同时具有真实的存在,而物理现象只有意向的存在,常识现象只有超越的存在。三种现象中,只有对心识现象方可作出明证判断。"意向的"在现象学中向"意向性"主题转变表明哲学或是对实践问题作出退让,或是陷入玄虚;在语言分析哲学中向"意向性"主题转变则表明哲学或是对语言或是对常识作出退让。  相似文献   

20.
时间一直以来被框束于西方哲学观念,导致传统思想与概念性时间纠缠不清,这主要因为观念本身难以摆脱语言附加其上的桎梏。佛教思想以人的现实生命为中心,从根本上跳出概念枷锁,从"明解脱涅槃"的修养之法及其对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出发,形成一条探究时间奥秘的新路径。佛教的时间观,总体上是基于原始和部派佛教一切归于心的"缘起心念"论。随着小乘、大乘佛教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二者分别在原时间观念基础上相继形成各自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