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施蒂纳—尼采"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者的事实性关系,即尼采究竟有没有阅读过施蒂纳并接受其影响;二是思想性关系,即尼采和施蒂纳在虚无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必然产生思想交汇和交锋。本文将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综述,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乃是:在思想的客观性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必然包括对施蒂纳的克服。尼采不满足于施蒂纳取消人道主义之后所导致的价值真空,并以生命为基础建立起新的价值;但在施蒂纳的理论视野里,这些新价值乃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现代虚无主义思潮是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必然面对的问题,其核心关注的是:西方现代文明是否必然以虚无主义为本质和终结?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能否以及如何走出新的道路,如何创造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文明?首提这种质疑和欲求的是德国,继而是俄国,20世纪初中国也参与进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如果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给予中国哲学界最大影响的两个思想家是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那么,他们一致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内含虚无主义的质疑。如何分析、应对这种挑战?如何看待在青年黑格尔派分化中内爆出的虚无主义问题(从施蒂纳到尼采),是一个中国学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对此感兴趣的一批中山大学哲学学人,2013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7,(4):176-181
虚无主义浓缩了尼采对时代精神的诊断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是尼采后期思想的逻辑起点。本论文对尼采著作和遗稿中关于虚无主义的论述做了清理和分析,指出在尼采思想中,虚无主义既是时代的危机又为新的未来打开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2月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政治哲学研讨会之三——虚无主义:尼采与马克思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对主题感兴趣的师生联合广州地区同仁酝酿、发起,共收到研究论文9篇,译文2篇。与会者围绕对尼采、马克思虚无主义的理解、克服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玉昌副教授、马哲所郝亿春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的会议。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的郝亿春副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的报告。郝亿春梳理了海德格尔从存在学  相似文献   

5.
尼采和德里达对虚无主义危机做出了不同的回应.这是因为作为主体解读活动及其结果,虚无主义危机本身表现出两可性:一方面,形而上学的真理意志已经演变为一种桎梏,带来了虚无主义的"虚无化"或人类创造性和历史的终结;另一方面,危机也构成主体走出形而上学的条件.德里达更注重对前者进行否定性批判,揭开了形而上学追求超验真理所带的虚无性,或追问本源所掩盖的"本源"缺失.尼采开启了这种批判,不过他更渴望逆转这种潮流,进行更具建设性的重构,而不只是把主体抛在丧失了"意义"的空场上.其目的是脱离消极的虚无主义,复兴各种冲动在主体创造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尹月 《美与时代》2014,(1):13-13
现阶段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不断增长的社会财富没有带来安宁与秩序,反而带来焦虑、浮躁之风。许多学者认为是人文的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呼声越来越响亮:中国需要掀起一场文艺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8.
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马克思和尼采思想都是形而上学的完成,都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都属于追问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因而都是虚无主义的极致。但是实际上,马克思思想已经不再追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真理,因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完成;也不再强调人的表象意志,因而不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更没有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因而不是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思想因此和尼采思想存在根本区别,从而不可能是虚无主义,遑论"虚无主义的极致"。  相似文献   

9.
虚无主义作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与现代性、人的当下生存紧密相关,是现代化进程中须直面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史实性与思想性关系,首先梳理了众多思想家关于虚无主义的内涵、形式和历史的相关争辩,尤其着重分析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三位大师关于虚无主义的洞见和争辩,展示了历代思想家对虚无主义问题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并总结了海德格尔之后关于虚无主义争辩的四大路向:1.海德格尔的弟子们对其导师的解释与发展;2.主张回归古典的施特劳斯对虚无主义的诊断;3.后现代主义者对虚无主义的理解;4.批判理论在批判基础本体论的基础上对虚无主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11.
看到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和西方政治思想家们都再度陷入“伊斯兰例外”论,确实颇令人深思。原教旨主义者赞颂以其独具的风格包罗人类生存的一切方面的不二法门教义。他们由此断言伊斯兰具有自己的民主概念,所以,人们既找不到对于其民主潜力持怀疑主义态度的证据,也无需觅求外来的经验去丰富它已经拥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倪梁康 《哲学分析》2022,(1):45-61+197
与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方法论要求相似,龙树"万法皆空"的主张也不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而首先并主要是一种方法论的筹划。如果笛卡尔不是确切意义上的怀疑主义者,那么龙树也不是确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者。"空性"之所以超越了有无的本体论思考,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摒弃或悬搁所有执着的方法论操作。事实上,"空观"不是对哲学见解的断灭,而恰恰就是哲学见解,即笛卡尔式的方法论沉思。这也与胡塞尔所说遥相呼应——哲学的使命在于,通过追问使自己不拘泥于传统的、事先给定的前哲学的世界理解。"缘起性空"因而恰恰意味着对传统的、事先给定的前哲学的,甚至哲学的世界理解的不拘泥和不妄执,或者也可以说,悬搁和中止判断。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三卷提出的运动定义,不是试图把握运动的过程性、动态性甚至时间性,而是揭示运动本身的存在性质,是亚里士多德自然研究与形而上学的关节点.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运动定义的各构成要素的深入分析,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是他对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性质的理论(对巴门尼德挑战的回答),并借此展示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本性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有无信仰,是人兽区别之一.野兽囿限于自身生存,只对与此直接关联的觅食对象、藏身处所等具体物质实在产生反射(反应).如果用拟人的话语来说,野兽只相信与自己生命活动直接关联的环境的实在性,而无视(不注意)任何超出切身环境的世界.只要留神观察,就不难发现,这种动物性在相当多数人的生活态度中也依然不同程度地沿续着.  相似文献   

15.
在《悲剧心理学》的“中译本自序”中 ,朱光潜说他之所以赞成在半个世纪之后翻译出版这部早年的著作 ,“这不仅因为这部处女作是我的文艺思想的起点 ,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 ,也不仅因为我见知于少数西方文艺批评家 ,主要靠这部外文著作 ;更重要的是我从此较清楚地认识到我本来的思想面貌 ,不仅在美学方面 ,尤其在整个人生观方面。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式的唯心主义信徒 ,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 ,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读者想知道,尼采哲学是非政治的、不关心政治的抑或是反政治的。也就是说,它是否能被民主所吸收,或者是否是反现代的、精英主义的和保守的。意大利哲学家R.埃斯波西托认为,应当将尼采哲学解读为塑造并提供了一种生命政治学的典范。本文讨论了对这一生命政治学的四种解读:作为免疫范式之一部分的生命政治学,作为死亡政治的生命政治学,作为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生命政治学,以及作为肯定性生命政治学的生命政治学。  相似文献   

17.
生态运动,又称绿色运动或环境保护运动,是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新兴社会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是力图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伦理、科技等等问题。可以说较之任何其它社会运动而言,它是涉及面最广的一场运动或一场革命。由于基督教在西方思想文化的特殊地位,在世俗化的今天,它仍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主要力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在深刻反省人在对待自然的错误态度时必定会涉及宗教,反思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由此对它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8.
王齐 《世界哲学》2012,(2):23-31,161
本文以互读的方法试图揭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克尔凯郭尔坚持生存者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尼采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性正是上帝要被杀死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极力张扬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而尼采则批判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虚妄性和奴隶本性。尼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上帝正是形而上学式思想的残余,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尼采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真正使哲学的关注点落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车玉玲 《哲学动态》2006,(11):48-51
随着意识形态的谈化,追忆“白银时代”,已经成为当代俄罗斯思想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仅如此,白银时期的宗教哲学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原因在于这场精神文化的复兴运动虽然传承了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传统,但它所思考与试图解决的问题域限却是整个西方文化语境所面临的困境:即近代科学理性发展带来的危机,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宗教与哲学中基本价值的混乱与瓦解,“虚无主义”已经无可避免到来。另一个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之后,原有共产主义信念的丧失导致当代的俄罗斯人处于空前的信仰缺失状态。因此如何…  相似文献   

20.
尼采在他的自传《看啊,这个人!》中说,“如果有哪个心理学家说出了我所未说过的话,那么这或许是一位细心的读者的第一灵感。这位读者是和我有缘的,他以大哲学家们读贺拉斯(Horace)的方法精通了我的著作。”如果尼采真的是这么一位独一无二的心理学家,至少在他说出这句话的188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