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道德危机到存在危机——重建社会信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问题是道德危机,也是存在危机,体现在人的生活空间、制度空间与交往空间三个层面。生活空间中,食品安全问题构成人的生存风险与消费焦虑,需重建存在的保护性茧壳;制度空间中,制度供给不足和执法不力导致约束机制失效,需提高政府公信力、专家信任度和完善法律法规以重建社会信任;交往空间中,杀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信任缺失的信号,造成个体存在的孤独感。因此,重建社会信任需守护对熟人的情感信任,建立对陌生人的基本信任,以及培植对人信任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9,(6):5-9
社会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生产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真实和虚拟的场所。社会空间中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结构,中心与边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空间是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区域整合、生态空间的优化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空间思想,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3个实验考察权力概念的空间大小隐喻效应。实验1采用Stroop经典实验范式的变式,考察了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维度具身的内隐关系;实验2采用社会情境实验范式,确认了在社会情境模式下,空间大小对权力概念加工的影响;实验3通过概念启动和知觉判断任务,证实了抽象权力概念的加工对空间大小知觉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权力与空间大小之间存在隐喻关系,权力强的被知觉为空间上大的,而权力弱的则被知觉为空间上小的。(2)权力空间大小隐喻效应具有双向性,空间大小会影响权力概念的加工,权力概念的加工也会影响到空间大小的知觉。  相似文献   

4.
陈红 《伦理学研究》2006,(5):98-102
威尔逊通过社会生物学的研究,指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其生物学的基础。他认为人类的利他主义伦理也同样有着生物学基础,从而提出了以生物行为科学解释伦理本质的伦理观。社会生物学伦理观,是一座联接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当今时代,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生物学伦理观,对于完善伦理学的科学基础,对于如何恰当地开展社会伦理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彬 《哲学研究》2012,(6):65-71
<正>一、牛顿、莱布尼茨的空间及绝对运动观念在空间本性问题上牛顿和莱布尼茨的观点正相反对: 牛顿认为空间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存在绝对空间; 莱布尼茨则认为空间是一种关系,是从属性的,而非独立存在的实体。牛顿是这样描述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的: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动部分或者量度。笔者的感官通过绝对空间  相似文献   

6.
吉登斯时空观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赫格斯特兰德为代表人物的时间地理学,从个体行动者的角度阐释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和关系,并考察了个体活动在时空中的运动路径及其所受影响。吉登斯[1]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同时空线索,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变迁,重新分析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时空观。在前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是与具体和特定的社会行动的地点相关联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某种时间计算的既定模式和自身空间定位的方式。“没有一个社会,在其中个体没有有关未来、现在及过去的时间感。每一种文化也都具有某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空间和正义是两个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一方面,空间的概念不仅具有物理的和自然地理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另一方面,正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并在一定场域中得到体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兴起,西方一些学者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中存在的空间非正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也存在若干非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确立科学的空间正义观;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施行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8.
哈佛大学昆虫学家E.O.威尔逊长达698页的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法》(以下简称《社会生物学》)问世以来,已经三年有余,其影响迄今犹未消失。但是在日本生物学界,只有生态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以及关注生物学对社会所负责任的一些人士予以重视,而作为大学生物学主力的生理学家、生化学家却几乎连书名也茫无所知。毋宁说,倒是哲学家、社会学家越来越注意这一著作。 (一)《社会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威尔逊撰写此书的目的,是要把个体群生态学、种群遗传学与战后迅速发展的比较动物社会学结合起来,以创立一门新的学科——社会生物学。全书由  相似文献   

9.
空间是所有存在者应该共享的先验条件。无论是作为宇宙而存在,还是作为自然界而存在,空间都具有共享性。每一个存在者在空间中的存在实质上就是在宇宙或自然界中占据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人类不仅像其他存在者一样占有空间位置,而且知道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因此,我们甚至会有意识地在宇宙或自然界中争夺自己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或宇宙空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一个生态扩张主义过程。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空间共享性、抢占自然界空间的必然结果。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空间。它可以区分为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这两种生活空间有着根本区别,但它们都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人类通过建造和占有房屋的方式将自然界空间私有化,这既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也是一个人际伦理问题。空间国有化不仅导致自然界空间四分五裂的结果,而且导致空间政治化、伦理化的结果。进入有国家的社会状态之后,空间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自然实体而存在,而是变成了政治实体、伦理实体。空间伦理是人类为了维护空间的共享性而建构的一个伦理价值体系,其核心问题是空间是否应该共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研究自然辩证法过程中,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提供的重要发现对空间现象做出了哲学概括,在反对唯心主义空间观念的同时,批判了空间理论的形而上学。对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进而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做出了实践唯物论的辩证分析,认为空间作为物质运动形式依循物质存在样态而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则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被再生。因此宏观的宇宙空间和微观的人类生存空间,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内含抽象与具体、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理解和掌握恩格斯空间理念的辩证法,对于科学认识日益深入的宇宙学发现,正确掌握人类生产对社会空间日益复杂的建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个正义的城市空间,首先应当是适宜居住的。现代城市空间日益同质化、精致化和审美化,但同时也存在着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及伦理精神缺失的两重困境。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体现在由住宅分层导致空间隔离,造成社会空间资源被不公正地分配;伦理精神缺失则具体表现为传统伦理观念、城市人文精神及空间场所精神的缺失。解决这两重困境,需要在空间资源分配中合理协调和平衡不同阶层居住群体的空间利益,同时关注城市伦理精神建设,促进居住空间与人的和谐共融,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平、正义、美好。  相似文献   

12.
当代城市化和空间重组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社会后果,亦产生了对其进行伦理干预的迫切需要。主张空间伦理,必须以生活为中心重新审视物与人的关系,探寻可靠的前提。这一基本立场是:坚守人居目标;牢牢把握生活过程的整体性;捍卫地方精神。在通往伦理空间的过程中,伦理学在当代面临着三大基本任务:主张新契约精神,重新定义空间生产的伦理标准;基于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为空间安排过程中的伦理运用或价值冲突提供解决方案;把握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环节,进行积极的伦理介入。  相似文献   

13.
客体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分离:来自皮层慢电位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沃建中  罗良  林崇德  吕勇 《心理学报》2005,37(6):729-738
利用128导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16名正常被试在完成客体任务和空间任务时的皮层慢电位(slow cortical potentials,简称sp成分),实验发现:在后部脑区,客体工作记忆与空间工作记忆在慢波活动的时间上存在分离,空间任务更早的诱发出负sp成分,并且空间任务激活更多的后部脑区;左下前额叶在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中都有激活,并且激活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背侧前额叶主要负责客体信息的保持与复述,但左右背侧前额叶的激活强度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在植物设计中,空间感的营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具有美感的空间塑造更能在艺术感上体现出植物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人们对于建设绿色城市越来越重视,植物的美化环境作用和观赏性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点对象,科学合理地利用植物与周边建筑物在空间上营造的立体性和美感,是植物在空间景观上能够营造的作用。因此,通过将建筑与植物等自然景物进行结合,有助于彰显城市的生命力并且改善城市的污染问题,加强城市在景观设计以及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及协调性。因此,植物的景观设计成为了更多城市建造者的首选,但一直以来研究者对于植物营造空间景观的作用上存在着误区,尤其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忽视植物的生物学性质简单地将植物视为建筑材料;另一个就是过分追逐细枝末节,没有将植物的设计融入到周围的空间布局之中。因此,想要营造一种植物在空间景观上的美感必须全面考虑各种要素,尤其是在景观的空间作用上。  相似文献   

15.
塞尔社会本体论的路径是,从语言出发,采取自然主义的方法,以宣告为核心概念创造社会实在,用道义论权力赋予社会实在本质意义,并由此建构出各种社会权力,从而构筑起人类文明结构。然而,塞尔的宣告概念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社会本体论解释,存在着进一步提升与改造的空间;他对传统哲学概念有选择性的接受与改造,使其理论具有工具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 与男性相比, 女性偏爱修饰。通过修饰行为, 提升自身吸引力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近年来, 一些研究者将女性修饰行为与繁殖目的联系起来, 认为女性修饰行为受到生理周期(主要是排卵期和安全期)的影响。具体而言, 排卵期时, 女性的修饰行为会增强, 缘于同性竞争, 包括竞争资源及配偶; 黄体期时, 启动异性吸引动机也会显著增强女性的修饰动机, 目的可能是保持“异性”对自己及后代的持续“投资”。总之, 上述观点为女性持续存在的、对修饰行为的关注提供了生物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逐渐陷入抽象性存在危机,即人的存在的失真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被"常人"所左右;二是生命处于"暗昧"之中。这种失真状态不仅使人的内在德性源泉濒于枯竭,也使人的存在意义发生危机。人的真实存在是集自然性、关系性和精神性为一体的综合状态,自然性存在的实现是人的真实存在的基本前提,作为精神性存在的"能在"和作为关系性存在的"真己"的实现是其核心。当代中国社会实现人的真实存在的途径有:真实存在的物质基础:德富一致的经济体制;真实存在的社会空间:德福一致的政治构建;存在意义的道德救赎:德道统一的生命秩序。  相似文献   

19.
城市漫游者是本雅明提出的一种意象和观察视角,这种形象/视角是与一种空间的转化密切相关的。通过索亚的《第三空间》所阐释的空间理念来理解城市漫游者的存在和转化,同时分析与漫游者存在密切相关的空间——拱廊街中的资本力量。波德莱尔时代之后城市漫游者发生变化,文章引入并分析了两种漫游者:一种是李欧梵式的漫游者,一种当代媒介化社会的媒介漫游者。  相似文献   

20.
程万里 《美与时代》2006,4(12):22-25
科学与民俗虽是两种文化,但二者都起到影响人们生活、约束人们行为的双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距离也越拉越近。一方面科学是移风易俗的有力武器,无时无刻不在改造着隐藏于民俗之中的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民俗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空间。科学与民俗作为人类思想中两个不同的领域,相互之间既有冲突,更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