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夏莹 《现代哲学》2015,(3):8-14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对物的问题的关照方式,试图以《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一节为分析文本回应这样一个问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发展的内在演进逻辑的讨论是否缺乏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激进性维度。围绕对物的追问,本文从三个方面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首先,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的讨论消解了抽象的物的存在,物成为非实体的关系;其次,马克思通过对拜物教的批判让物作为与人的对抗性存在得以重现;最后,在凸显了人与物的对抗性关系中解释了人的物化现实,同时以历史性的视角将物的价值从自然属性转变为社会属性,从而使得人的物化成为可以被改变与超越的现实。这正是物的激进性维度在《资本论》语境中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张明之 《学海》2014,(1):65-72
从资本逻辑的视角去挖掘马克思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在价值,或许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资本天生具有自我增殖本性,由资本本性衍生的自我扩张的逻辑便形成为资本逻辑。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以来,资本逻辑俨然已成为世界秩序的主导逻辑。尽管资本逻辑本身蕴含着"自由"价值,但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境遇所表现的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遭受重大挑战的事实。马克思对此有过原初的揭示,因此,我们应该回到马克思那里,因循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追寻摆脱资本统治之道。  相似文献   

3.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要素,商品在《资本论》中被界定为表征资本主义政治本质、批判资本逻辑宰制的经济学-哲学概念。马克思分别从资本主义的政治原象、政治逻辑及政治生命的角度,赋予商品以劳动产品、货币和劳动力这三个层次递进的内涵,描绘出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与政治内涵,准确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特性与政治本质,辩证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一面,全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因此,洞见与明晰马克思关于商品概念的政治叙事及其哲学批判,是扬弃商品异化与驯服资本、驾驭财富与树立正确财富观念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9,(4)
马克思"定在(Dasein)"、特别是"社会定在(gesellschaftliches Dasein)"概念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论传统,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展现出新的内涵。青年马克思一方面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阐释为定在与其背后的支配性本质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以人本学批判工人作为定在的非人处境。"社会定在"一方面指经济关系中的特定存在,另一方面指有待实现的人的本质性存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强调经济事实作为定在的历史性与关系性,在此基础上,他揭示了劳动、货币、资本在现代生产方式中超越自然定在、成为抽象一般的过程。作为"社会定在"的商品、货币与资本的各种形态,都是现代生产方式下社会关系的结晶,马克思由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拜物教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巅峰鸿篇巨作,其内蕴的精深的伦理批判思想,既不是科学实证主义的逻辑化伦理批判,也不是抽象人道主义的表面化伦理批判,而是瓦解资本逻辑的现实伦理批判.在对商品拜物教的剖析中马克思伦理批判的这一特质得以彰显,因此,厘清商品拜物教批判的伦理向度的总体特质、基本环节和现实意义,有助于识破商品拜物教以"物"掩盖"人"的虚假伦理外观,从而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现实伦理批判所具有的社会效力.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黑格尔善的无限性的本质就在于自身展开,并且生产出和再生产出自身的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在这方面深受黑格尔的影响,甚至《大纲》的主要基础都是由黑格尔奠定的.但却不能简单地将马克思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的发展或者说贡献在于,将黑格尔的基础运用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去,并特别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意义.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资本自身再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看起来与善的无限自身发展过程相类似,却实际上具有恶的无限性的特征,因此这种生产方式是具备摧毁自身的力量的.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真正人的自由和社会自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资本逻辑的最大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表现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不是立足于这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去思考导致前者表现为后者的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这种解读视域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揭示的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的批判,其核心在于探索批判对象即资本在现实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对资本的超越与扬弃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这种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上的。这代表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解读视域、解读内容等方面对他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真正超越。国外学界的一些左派学者在解读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时并没有真正进入他的唯物史观视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全面叙述了这个时代抽象统治的社会现实,进而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秘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资本的运动中获得理解和叙述。在这样的理解中,马克思旨在开辟一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依然显现出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时指出,资本就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限制;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资本的这种脱域性的深层原因来自资本的内在否定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所作的价值批判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异化劳动、资本逻辑、商品拜物教等的批判。不过它限于特定的经济范畴,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对东方社会所作的价值的批判。东方社会的基础是农村公社,束缚人的自由的因素是小生产的狭隘性与专制王权等。第三层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扩张,东方社会出现的"冲击-反应"机制,以及东西方互动导致的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第四个层次是用"哲学的历史"冷观,把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理解为人类历史向自由理想飞跃和突变过程中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1.
资本内部的辩证法是资本在自身运动中所展开的逻辑,即资本自我推动和自我创造的辩证法。《资本论》第二卷关于资本流通过程的研究创造性地建构了这一辩证法,进而揭露了资本所蕴藏的内在危机。资本循环中"货币的复归"、资本周转中"价值的转移"和社会再生产中"资本再生"等环节鲜明地揭示了资本自我推动和创造的过程,即资本"外化"与"收回"自身的逻辑。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洞悉了资本的运动规律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也明晰了资本主义产生危机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从总体上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构型。在日常生活层面,商品交换使人进入一个形式化、结构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中;在社会结构层面,资本逻辑的展开使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呈现出形式化、结构化特征;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的结构化运转,使得社会意识主要体现为拜物教意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构型的批判分析,为我们理解资本逻辑的运行与人的社会存在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从资本逻辑入手重新讨论马克思的哲学,既是深化中国的《资本论》研究的现实切入点,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左翼的认识论批判语境中,“现实抽象”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从交换抽象到抽象劳动再到资本抽象的流变过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将现实抽象理解为交换抽象,虽然推动了对康德先验认识论的批判,但对抽象劳动的否定却导致其未能彻底完成认识论批判的任务;将现实抽象定义为抽象劳动,虽然触及了马克思关于现实抽象论述的核心,但未能把握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抽象结构;而把现实抽象界定为资本抽象,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具体总体”是自主的、单向度的、封闭的、抽象的统治结构,但由于其方法论的限度,又未能彻底完成认识论批判和社会形式批判的任务。实际上,现实抽象不只是单一的社会形式抽象,而是包括了社会存在领域多种关系之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历史规律。马克思的现实抽象理论应是认识论批判、社会形式批判和主体解放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不断占有剩余价值以自我增殖,进而无度扩张,这构成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提升了劳动能力,改进了劳动方式,变革了全部社会关系,瓦解了封建体系,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前提。但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劳动采取异化形式沦为资本增殖的元素,引发资本统治劳动、人为物驭的发展悖论,此一洞见构成马克思劳动人本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向度。透过劳动从属资本的迷雾,马克思深度揭示了劳动发展与社会演进和人的本质的内在同一性,确认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了经由劳动和劳动者解放实现人的解放以及资本逻辑消亡的必然性,彰显了劳动人本思想以劳动和劳动者为本的价值诉求及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之维。  相似文献   

15.
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转化。这个转化的实现,乃是以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逻辑,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以形成的逻辑概括,它阐明了这一转化的必然性,提供了关于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的逻辑证明。资本这种东西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它只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依照马克思的方法,为要考察那些现存事物将依据怎样的条件必然转化为别一种事物,那就还要考察这些现存事物是如何、因何、从何转化而来的,对资本的研究当然也是如此。马克思在《资本  相似文献   

16.
信用作为以市场为核心进行资源配置的当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它直接表征着当代人的存在方式。对信用与人的存在方式源出性关联的理解需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解答。从政治经济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与希法亭对信用与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会发现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两种逻辑。一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逻辑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信用采取了否定性的态度,即认为信用蕴含了人格的货币化。二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的资本逻辑中,马克思将资本信用视为货币的人格化:一方面,马克思借助对各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借贷关系的分析,说明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建构中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他更深刻地指出,货币的人格化使得人陷入了更深层次和更系统性的非人化。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希法亭以资本信用概念作为金融资本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信用对社会进程的"秘密"统治方式及其所衍生的现实对抗性力量。通过对马克思与希法亭信用学说及其关系的阐释,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当代人的存在方式的现状与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除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还重点阐述了生产总体辩证法。这一哲学方法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论方法为"靶子",通过反思后者强调的物质生产基础来证实自身的合理性。它秉承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在将现实的个人及其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作为逻辑起点的同时,诉诸生产一般与生产特殊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完成理论前提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以生产为起点的有机体及其辩证运动,从而构成生产总体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并运用到关于货币形式与资本一般的诠释过程中。此外,他还力图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平衡问题,最终使生产总体辩证法成为一个逻辑严整、义理丰满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8.
于天宇 《哲学研究》2023,(11):33-4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将资本的生息资本形态比喻为“自动的物神”,说明生息资本是资本自足性的实体形态。这不仅意味着资本统治的物性逻辑的完成,更意味着资本统治的观念逻辑的生成。马克思对资本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物神”阶段到“自动的物神”阶段的深化。“自动的物神”的形成,不仅使资本全面压榨了劳动者,更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自身人格化的对象——资本家——的现实处境。“物神”如何成为“自动的物神”,以及在此过程中主体的存在场域变化,是理解资本统治、破解资本逻辑、预见无产阶级真正解放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剖析,一方面能够透视当前资本发展的新形态,另一方面也能够预见祛除资本神性逻辑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标志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的那些思想,在此之前,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出现。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是一个过程,在一个时期,曾经存在对费尔巴哈的误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它强调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结合,是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斗争的扬弃。只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观上都经过一个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关于完成这两个转变的具体时期,在马哲史的研究工作中是有争议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马克思完成两大转变的逻辑起点恰恰是从同宗教的决裂和批判开始的。我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上所走过的道路可以这样看:最初是对宗教进行批判,然后进一步深入到政治领域,继续对政治、法律、国家形式等进行批判,最后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宗教二重化的根源不在于宗教本身,而在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