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7,(3):177-182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其经典之作《文化与社会》中首次提出,近代英国社会暗含一个反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思想脉络,即"文化与社会"的传统。威廉斯对这一传统的梳理和总结,深刻影响了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新左派运动。在过去的50多年中,英美学界相当重视这一传统,相关的评论和研究不断问世,探索的内容也越来越细致。然而,它们还是忽略了该传统的一些后续影响以及威廉斯本人的一些偏见和疏忽。为弥补这些不足,本文将揭示它对马丁·威纳的文化史名著的隐蔽影响,探讨它对佩里·安德森的史学研究的刺激作用,展示它对知识分子观念史的补充功效,指出威廉斯对英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有失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2.
钱志中 《学海》2014,(6):109-113
创意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政策是英国新工党执政后企望融合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在政治结构稳定、社会包容和谐、全球经济竞争与国家文化认同之间进行平衡设计的产物。其政策特征主要是以构建社会化市场为目标,以平等参与为手段,以直面市场的能力培训为措施,满足个体文化需求,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增长。创意伙伴计划是英国文化政策实施的切入点,项目实施内容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艺术普及与艺术教育,2005年之后开始向提升"创造性学习"的"校园改进计划"转移,以接轨经济市场。从实施效果看,混合文化政策自身的模糊性导致决策者的文化焦虑与政策摇摆;另一方面,文化过载客观上加剧了新的社会分化,创意经济所倡导的社会公平目标并未能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重要的争辩。第一代英国新左派坚持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在批判传统精英文化和美国大众文化的基础上,强调发展本国工人阶级的大众文化;在批判斯大林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的同时,提出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因素,彰显了第一代新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特性。第二代英  相似文献   

4.
英国新左派把文化批判作为改变现代性社会的突破口,作为实现其政治诉求的关键所在,其原因在于,现代性社会的存在方式和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集中体现为现代性的文化问题。为此,英国新左派从宏大政治学转向微观政治学,将文化批判与微观政治深度融合,探寻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并通过文化实践变革文化主体对象和旧文化秩序,实现文化主体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结构的优化,引发整个社会由内而外的变革,最终达至建构理想社会主义社会共同体的愿景。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承受的深切苦难,表明了我们民族已处于一种难以回避的生存危机之中。满怀忧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以对文化的反省来寻求克服生存危机的良方妙法。正是对中西文化的反省及抉择的不同,构成中国现代哲学各种流派的纷争。本文所要论析的是,被誉为“文化宇宙中的巨人”、“超越的唯心论者”的现代新儒学巨擘唐君毅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6.
尹学朋 《学海》2004,(2):208-208
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政治文化概念,是由行为主义代表人物阿尔蒙德等人首先提出的.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政治文化研究兴起既有现实的政治背景又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其一,"二战"前后出现的"极权政体"使得西方政治学家的自由民主理论暂时面临解释上的危机,极权政体存在的合法性和民主政体阐释上的危机,使得政治学家思考不同的政治体制的文化基础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的研究有失公允。近代以来,由于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华文化经受了剧烈的文化阵痛,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应该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都顺时而化,站在"卫道"的立场上,开始对其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的现代转型工作,出现了"新儒学"、"新佛学""新道学",作为道教界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和理论大师,陈撄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从三教文化现代转型的视野来审察,他与一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和新佛学大师太虚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于诸多方面都有着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2)
正太虚面对近代社会危机及佛教自身的危机,提出了新的判教体系,并展开了"人生佛教"的新佛化运动。"人生佛教"是以他对佛法的判摄和对时机的判断为基础的,从判教思想契入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他的思想的教理基础,也更能理解"人生佛教"的时代意义。一清末至民国是一个中西古今文化相互碰撞之下,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结构解构和重构过程的开始。这个过程在民国佛教判教活动中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9.
"社会与文化创新"是一个被研究人员用得越来越多的词组,因为这是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为其负责主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基础设施的工作组选的名称。创新是指通过给市场带来新理念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经济增长依靠基础设施,后者通过,比如克服数字鸿沟来提供服务和知识获取。当前的移民和难民危机充分表明,当务之急是制定出有利于新公民的社会和文化创新政策——这些政策要让他们感到以完全的尊严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0.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立党立国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批判"以西为师"、放弃"以苏为师"后,通过重新认识"东方",找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应有位置,形成了建构立足"东方"、融合中外的文化主体性的战略举措。这一举措不仅使新中国避免在文化上成为西方和苏联的附庸,开辟了独立自主的文化发展道路,还使得新中国在西方和苏联之外,开拓了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文化交往圈,发展了与这些国家兄弟般的友好文化关系。毛泽东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新时代构建中国文化主体性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英国脱欧和美国川普主义为标志的后全球化时代的启动,似乎突然之间将中国推向一个经济全球化引领者的位置。与这一经济角色相应,中国适时提出"文化自信"的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当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但由于所有的"自性"都是从与"他性"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文化自信"就一定是一种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的文化间性,而不是中国威胁论者如亨廷顿所担忧的那种"亚洲普世主义"。"文化自信"的底蕴是儒家的"和而不同",意在达成一个文化的星丛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中原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其间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精神、生命伦理意向和道德教育内涵。对其探究对于化解现代体育所出现的道德危机、构建"和谐体育"乃至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1]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理论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 Materialism)意识形态论[2],为马克思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研究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揭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本文指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形式.基于对三种不同形式的大众文化,即工人阶级文化、亚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分析,本文指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是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并且这一研究主题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陈树林 《世界哲学》2009,(6):136-145
20世纪初发生在俄国的文化危机是西方文化危机的重要体现,对这种文化危机的宗教哲学回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白银时期著名哲学家弗兰克站在宗教神学的立场上,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视角,通过建构社会哲学的方式,对这场文化危机做出诊断,并给出医治的药方,他因此成为这种宗教哲学回应的典型代表。透过对弗兰克思想的分析和理论价值的发掘,有助于把握20世纪俄国社会的历史嬗变和西方文化危机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国基督宗教的世俗化是历史长期发展积累的产物,亦是由多种因素产生合力的结果。就短期因素来看,20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全方位的危机对英国宗教产生了强烈冲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和神学思想等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及其所体现出的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铸成了英国基督宗教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认识"文化+"战略对大西安发展的现实影响力,是提升西安文化影响力,使大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路径。通过开展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可知,"文化+"背景下西安文化影响力不足的症结主要体现在文化品牌建设遭遇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危机以及民间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文化宣传方式单一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投入相对不足等。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必须要借助西安"文化+"战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速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志军 《学海》2011,(4):161-165
儒学在经历了"五四"以来的深刻而又偏激的批判和文革中全面彻底的扫荡之后,似乎走进了历史的死胡同。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大潮的强力冲击和深层渗透下,"现代化"语境进一步加深了传统文化的危机并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断裂。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学如何摆脱内外困境,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和同之辩"表现了中国古代"和"与"同"的区别与联系,"和而不同"体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国"和"文化表现在物质形态、精神理念、生活习俗和社会规范等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和"文化引领下的新中国和平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和"特色,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捍卫和平是中国和平外交中的核心诉求与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人类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日益加重。面对20世纪人类的文化危机,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其中蒂利希的文化神学可谓独树一帜。蒂利希在20世纪的神学家中地位之特殊,正如他在哲学家中的地位,因为他在两种传统中都处于边缘位置,其著作少有属于纯粹神学或纯粹哲学的,所以时常被人忽视和误解。但是这种边缘性,恰恰使他能够自如地在神学和哲学的边界穿行。神学和哲学对现代文化危机的描述,有不少相通之处,但是解决方案各异。文化危机刺激了哲学和神学从不同方向来进行思考,而蒂利希的思考同时启发了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