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无主义问题是传统深厚、现代化晚外发的大国对(西方传入的)现代文明哲学基础的反思与质疑.德国、俄国和中国是依次经历这一问题的国家.它反映着这些国家对现代文明本质和前景的思考,印证着现代化逐步成功后进一步的文化追求.从学术上说,这一问题诞生在雅可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并在马克思对施蒂纳、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中逐渐深化和拓展.相比于德国的哲学表达与俄国的文学思考,中国虚无主义话语追求积极入世,追求根本解决等特征,也颇具特色,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导语】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推进,在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展开的同时,文化市场、意识形态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趋势有所抬头。那么,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错误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条件下现代逻辑的必然后果,还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思想形态?马克思是如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什么?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选取了以下文章,以期澄清认识,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对于20世纪的中国哲学而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其主题之一;然而,这种转型是以何种现状为基础,如何进行的?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怎样的走向,留下了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拟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为中心,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哲学会中国哲学史组1988年学术年会,于12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次会议题为“中国哲学与现代化”。与会学者就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诸多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是:怎样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关系;如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我国学者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有那些经验教训等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 ,这样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 :为什么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国粹主义和采取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都始终不绝于世 ?怎样才能走出在“恢复传统”论与“与传统决裂”论两极之间跳跃的怪圈 ?针对这种情况 ,近些年来学术界进一步作了新的探索。由周安伯等同志撰写 ,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一书 ,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价值的成果。作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终成果 ,该论著的最大特点是从哲学的视野来审视和论述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论著在…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工与道德普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是一种复杂的后传统秩序。与传统周而复始、简明稳定的等差结构相比,现代性展现出一种往而不复、复调流动的不确定特征。这一特征是如何造成的?在表面看来,最为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在宗教、道德和政治权威代表的传统价值趋向外,经济一脉异军突起,成为瞩目中心,并且侵向各个领域;而在传统文化中,经济理论和实践向来被置于知识和社会文化的边缘。这一经济变调是如何实现的?更为重要的是,既然现代性并非出自真空,而是从传统中生长出来,它就必然影响并受到道德的评判;从另一角度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现代性也必然遭到地方性道德的支持和抵触。那么,现代化经济最终取得了何种程度的道德合理性?现代化经济在现代化的道德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初看上去,“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是一个伪问题。现代中国人所研究、所产生的哲学(著作),当然就是现代中国哲学,怎么还会有“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既然被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不会是无的放矢,总是有所指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人们认为中国哲学尚未现代化,或不够现代化,而要郑重其事地提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在现代中国哲学已经有一个世纪以上历史的今天?冯友兰、金岳霖、张东荪、贺麟,甚至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他们的哲学难道不是现代中国哲学?如果是,那就意味着中国哲学在他们那里就已经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法哲学的难题,就象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难题一样,在当今文化状况中具有头等重要性。有关自然法、道德价值和伦理虚无主义的争论,显露出各种文化的最终前提,而哲学的主导倾向则揭示出我们的文明所处的危机的阶段。在着手讨论法哲学的某些问题时,我们不可忘记这样一种背景,即目前法律界在承认伦理价值问题上处于困难的危机。这种状况之种种加剧了的形式导致了伦理虚无主义,按照这种伦理虚无主义,一切伦理抉择都是同等的。如果我们认不清这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中的民主与法的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国哲学,这里主要指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它不仅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哲理与精神生命,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中国哲学中有没有民主与法的观念?中国哲学能否演化出近代社会民主与法的制度?这是海内外关注中国文化的朋友长期讨论的问题,是现代新儒家锐意论证的问题,也是与中国走向现代化息息相关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哲学中既包涵有发展民主与法治的内在思想机制,又存在抵毁民主与法制运行的种种障碍,因而,使中国古代民本与法的传统没能顺应历史潮流及时的转化为近代的民主与法治。这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所面临的远期国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伦理学和康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伦理学是什么?中国的伦理学能够从形式上同其他的哲学以及中国哲学人本学分开吗?一个西方哲学家应怎样去研究这个问题呢?这些范围广泛的问题是难以用简单的回答来解决的。如果用概括性的术语来陈述两千多年的传统的话,中国哲学的特点主要地可归结为它的“有机性”、哲学整体中许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渗透;这种渗透全面而彻底,以致任何部分脱离整体就会变得面目皆非。在这种传统中,各种不同的思想见解,不论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上的和伦理学上的,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包含的,而且时常是用一种词意深奥的语言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11.
孟琢 《哲学动态》2022,(10):46-48+127
<正>一 走出本质:中国哲学怎么“做”“做中国哲学”意味着建立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色。无论是西方哲学强势下的学术焦虑,还是中国复兴背景下的学理独立,这一方向已然凝聚为中国哲学研究中共性化的问题意识。在“自立吾理”的旗帜下,不同形态的哲学探讨异彩纷呈地构成了21世纪初中国哲学界生机勃勃且不乏紧张的学术生态。中国哲学怎么“做”?西方哲学深厚的历史脉络以及西学影响下的中国哲学史的学科传统,是自主之路上无法回避的他者。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2.
五四一代学人如何看待佛教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本文打破了既往西化派和传统派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钱穆、梁启超、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熊十力、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人观点的剖析,揭示他们在佛教中国化、佛教的历史贡献、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异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五四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与佛...  相似文献   

13.
虚无主义作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与现代性、人的当下生存紧密相关,是现代化进程中须直面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史实性与思想性关系,首先梳理了众多思想家关于虚无主义的内涵、形式和历史的相关争辩,尤其着重分析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三位大师关于虚无主义的洞见和争辩,展示了历代思想家对虚无主义问题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并总结了海德格尔之后关于虚无主义争辩的四大路向:1.海德格尔的弟子们对其导师的解释与发展;2.主张回归古典的施特劳斯对虚无主义的诊断;3.后现代主义者对虚无主义的理解;4.批判理论在批判基础本体论的基础上对虚无主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探讨已涉及到各个领域,既有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改变的哲学思索,又有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这种哲学探索的欲望和哲理追求的目的,就是希图寻找出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结合点,于是,对传统哲学自身的反思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体诠释学”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创立的哲学理论.这一学说的基本理论特色在于:在哲学内容上,它要整合西方传统的知识哲学和中国传统的价值哲学,从而统一科学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在哲学方法上,它既要保有中国哲学“机体理性”之圆融与统贯,又要吸纳西方哲学“机械理性”之明晰与条理.其理想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未来整体性的“世界哲学”.本体诠释学的提出,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拟从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视角,对本体诠释学作一评析.限于篇幅,再加之国内学界对本体诠释学已有相当了解,本文将不对本体诠释学的具体内容加以系统梳理,而只是在论述中随文点出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中国化?当今中国哲学不可能离开两大实践背景,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经,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古典儒学中那些强化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天命”理…  相似文献   

17.
<正>冯友兰曾有一个论断:"新的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只能使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使那些似乎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冯氏的这句话说得很绝对,"只能"意味着唯一性。因此这句话意味着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之路只有一条。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只能通过对其含混的语言的澄清来达到,并且这种澄清须得借助于现代的逻辑工具,实际上也就是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来达到。冯氏的上述说法,显然是受了西方分析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哲学要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必须通过概念来实现。中国传统哲学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概念。而中国哲学的近代化是和学习西方近代哲学相联系的,因此,在中国哲学近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如何改造传统哲学概念的问题。严复、胡适和金岳霖在这方面作了比较多的理论探讨,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政治哲学研讨会之三——虚无主义:尼采与马克思"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对主题感兴趣的师生联合广州地区同仁酝酿、发起,共收到研究论文9篇,译文2篇。与会者围绕对尼采、马克思虚无主义的理解、克服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玉昌副教授、马哲所郝亿春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的会议。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的郝亿春副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的报告。郝亿春梳理了海德格尔从存在学  相似文献   

20.
郭齐勇 《孔子研究》2018,(6):157-158
中国传统哲学在20世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20世纪中国学者是以怎样的方式解释中国传统哲学?其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表现了怎样的意义、特点与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在与外来哲学互动中如何保持自身的主体性?中国哲学未来究竟应呈现怎样的形态?……这些长期为学界所讨论而又所困扰的重大学术课题,李承贵教授新著《生生的传统--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所进行的探索性思考,或许有助于我们寻找答案。本人拜读之后,特提出如下几点感想与读者诸君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