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友熙 《管子学刊》2006,(4):104-108
“刚美”是张玉能先生近几年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本文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气”的历史渊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自从“气”取得美学上的主体意义之始,就已经显示出一种标举阳刚之美的审美倾向,或者说,阳刚就成为“气”范畴的美学特征;从而证明了“气”范畴充满了刚美的特质,具有丰富的刚美意蕴,因此它属于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2.
<正> 《易传》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易传》虽然不是一部美学专著,但它所阐述的“天人合一”思想、“《易》者象也”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的理论思维,而且也影响了形象思维,从而为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以及强调形象思维在艺术和审美中的重要意义,提供了哲学的依据。另外,《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以及《易》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作出解释时,使用了“阴阳”、“刚柔”、“乾坤”、“知几其神”、“通变成文”和“修辞立诚”等范畴和命题。《易传》对这些范畴和命题的深入发挥,同样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从中国美学史的角度讲,不了解《易传》,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中国美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多次提到无声的音乐,如老子的"大音希声",陶潜的无弦琴,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及礼记中的"无声之乐"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命题均是对有声之乐的排斥,而对无声之乐备加推崇.然而它们深层次的内涵与美学意义则大相径庭.若不仔细分析,极易将其混为一谈.本文集中对这些命题做了分析,以期对它们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神"与"理"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传统范畴,也是王夫之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夫之将两者结合提出"神理"论,认为创作和审美要以"神理相取","神理凑合"时就会自然怡得,创作应该"穷物理""尽思理"且超于象外。这与古代画学思想具有共通性与共识性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5.
一 中华美学精神渗透于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学思想的本质和特点的集中体现.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艺实践和美学理论建设相结合,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传统美学思想、命题、概念、范畴给予科学阐释,并赋予新义,使其紧密结合当代实际,具有时代内涵,实现其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6.
审美范畴研究是美学研究中的传统内容,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如如何理解审美范畴、如何把中国的审美范畴引入美学原理等值得探讨的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笑韬 《美与时代》2007,(12):32-34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从认识论、实践论、心性论三个层面论述了道家气思想对气韵本乎游心这一美学命题的哲学基础性影响,归纳出道—气—心—性—德—虚静—美的命题,认为虚静之心无论对于宗教修炼还是艺术创作都是根本的起点和最终的极境,人之身心正是在虚静中才能体悟到道家之道、道教美学之美、内丹之仙、中国艺术之气韵。  相似文献   

9.
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实质.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与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遭受着强烈的冲击并发生了转变.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荆琦 《美与时代》2007,(12):40-44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的"味",以其"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核心内涵,自萌芽、形成、发展直至成熟,几乎经历了中国古典美学历史的全部.在这漫长的流变过程中,"味"的概念一直运用于各个审美领域,显示着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色彩审美思想体现在儒家的基本经典当中,这些经典既包括四书五经,也包括《荀子》等儒家的著作。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既外显于漆器、玉器、陶瓷、丝绸等工艺门类的色彩运用上,又具体凝聚为若干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儒家色彩审美思想主要包括观物取象、尊"礼"、崇尚色泽之美三个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3.
银雀山汉墓竹简虽然不是关于美学或文艺理论的文献,而是以兵法、治道、阴阳占侯为主的文献,但它们在论述兵法、政治、占侯等问题时所使用的一些命题、范畴、概念等以及体现出来的观点、思想与美学和文艺理论相通,如在政治方面,它要求君王不要过分重视文采装饰;在兵法方面,要超越"有形"而追求"无形";在个人修养方面,倡导人们保持"恬淡随意""心定气固"等的状态。因此,银雀山汉简中的这些思想、观点通向了审美,它们的范畴、命题等与审美理论相通,是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在兵法、政论以及阴阳占侯等文献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豪放"美学范畴的成熟,主要受到<易传>美学思想的影响,它继承<易传>哲学的积极因素并在多方面达到了"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更为重要的是,<易传>所表现出的刚健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豪放"主体最根本的处世姿态,也是"豪放"美学范畴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许多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者提出,中国美学不象西方美学那样侧重对美与艺术进行本体伦的研究,也不注重对审美对象做冷静的、科学的分析,而是着重于探求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探求外在的感性形式如何与人们内在的伦理道德要求和谐地统一起来。因此,中国美学范畴有其独特的内涵。现将近年来中国美学范畴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殷波 《管子学刊》2007,(1):72-75
在知识学、美学、伦理学分科的学术背景下解读庄子思想,庄子以“道”为指归,批判现实人生中的知识、伦理因素,追求与“道”相融通的境界,向自身、向固有存在结构复归,具有美学内涵。“天地大美”作为其唯一肯定的通达于“道”的中介,在于使世界以其本来面目自然呈现,具有“美”的本体意义,成为体现庄子思想美学内涵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7.
李昌舒 《学海》2011,(4):143-148
南宗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具有生活禅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意在目前"、"触目菩提"和"快乐无忧"三个命题出发,论述生活禅的主要特点及其美学意蕴,着重探讨"境"这一范畴。中唐时期佛学之"境"进入美学范畴,其中原因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尝试从生活禅的角度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8.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5,8(8):51-56
在全球化时代,"自然美学"(the aesthetics of nature)和"环境美学"(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已成为欧美和中国美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当今欧美的美学试图由此来超越以艺术为探讨中心的"分析美学"主流传统;在中国,美学也在努力发掘本土传统中的审美要素,来共建以"自然"为核心的新美学体系,这似乎都暗示出全球美学(global aesthetics)研究重心的某种转向.  相似文献   

19.
"师造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丰富的美学命题,历代画家、理论家对这个美学命题一直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处于宋元之交的赵孟頫在"师造化"这个美学命题上继承了宋"格物致知"的观察精神而"师法古意""云山为师",同时在此基础上强调"以书入画",为中国画的创作注入了更强的主观因素,大大加强了绘画主体在绘画创作中的能动性。这种自然观的变化,为"元四家"及明清以后的画家绘画语言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可发展的环境,从而为中国文人画发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由道家美学至道教美学的关键节点,《淮南子》一书为山水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它继承先秦尚水崇山的传统,对山水与道、山水与修身养生、山水与社会等多个命题予以论述,提出了水成至德、因水为师、山为水源等观点.该书更借阴阳观念,将山与水统摄成一对固定的范畴,对山水范畴的自然关联、神话意蕴和精神内涵等内容予以探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山水概念的发展.《淮南子》亦揭示了山水范畴的美学意义,即崇高之美、无为之美和超越之美.该书对山水概念所作的扩展与延伸,直接为山水文化在魏晋时代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山水观念在道教思想体系中的勃兴做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