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理解"德得相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可折射出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础与取向,必须对之予以正确阐释。“德得相通”应该理解成“德”与“道之得”、“心之得”意义上的相通,不应该似是而非的理解成“德”主要与“利之得”意义上相通,更不能把如此理解的“德得相通”视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应该是以提升自我德性和实现理想人格为主旨,强调克己尚义的道德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樊浩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德"、"得"相通是中国伦理精神的价值原理。其要义在于:中国伦理同时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并由此形成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实用主义互为依托的特质;此种特质解决了"德""得"之间的张力,并指向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以儒家经典为分析文本展开思考,"德者,得也"中存在着道德本性谋划的两种进路:主流儒家以道德为目的性之存在,事功学派以道德为工具性之存在,而"德""得"之张力则在大众文化中得以消弭。因之,樊先生虽然准确把握了中国伦理精神的特殊旨趣,却没有具体解答这两种儒家进路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线索与实际影响。儒家伦理形态能否成为当下的道德救穷之途,或可从其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 ,坚持群体为本位 ,突出主体地位等特征。“公”、“忠”、“义”、“仁爱”、“中和”、“孝慈”、“廉洁”、“勤俭”等德目与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之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对这些反映社会运行一般规律 ,具有一般理论意义和超时代价值的内容应当进行发掘、梳理 ,以充实和丰富当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又一组评论和回应文章。陈继红教授的《道德本性谋划的儒家进路——以樊浩先生"‘德’—‘得’相通"论为中心的讨论》对"‘德’—‘得’相通"论在中国文化中何以成立,以及"得"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这两层内涵何以达成和解的问题加以追问,通过分析经典文  相似文献   

5.
基于物联网生成的后熟人社会是陌生人社会的道德资源,它使道德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有了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后熟人社会具有和传统熟人社会相似的道德价值,通过明确道德对象、持续社会舆论、连接道德与生活重启"德-得"相通的道德运行机制,恢复道德监督功能,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网络的自发性、技术宰制等问题引发后熟人社会道德监督功能实现中出现隐私侵犯、力量滥用的倾向,提高个体责任意识、实现德法共治是问题防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揭示“道德”有“道”(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与“德”(人们循“道”而行的表现和品行、品性)之分的基础上,认为“道”和社会经济关系相辅相成,进步的方式是“转型”,即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出现新的历史类型。改善“德”即社会道德风貌的基本途径是:在确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的基础上,强化道德教育等以“育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和以此培育“四有”新人,在今天具有特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当今,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成为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何处?即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实质、成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视为“精神现象”,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一最基本的命题,笔者认为,当今社会的利益失衡是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主要成因。为什么?因为“义”和“利”是始终捆绑在一起的。谁都不会否定,作为道德范畴的“义”是一种“精神现象”;而“利”,则是一种“物质现象”,一种经济现象。所以我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义利之辨”。“辨”之实…  相似文献   

8.
略论振奋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振奋民族精神杨丙安我们经常说:要振奋民族精神,为把我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什么叫“民族精神”?什么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怎样去落实它?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觉性。“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其谋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论礼貌的道德性陆晓禾(一)在“讲礼貌”普及宣传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它可称作礼貌的道德性问题,即:为何人们要讲礼貌?礼貌的是否即是道德的?还是有的礼貌是道德的有的则不是?如果是后者,那末判断道德礼貌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礼貌宣传教育中需要弄...  相似文献   

10.
管子提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认为这些道德规范对国家的存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代中国的伦理转型在中西方伦理文化的碰撞中发生.民国时期的“新生活运动”强调民众日常生活要讲求礼义廉耻,试图以这一传统道德探索近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近代礼义廉耻思想与传统礼义廉耻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与区别.礼义廉耻思想对于当今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讲求礼义廉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践礼义廉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坚守礼义廉耻,继承优秀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道德精神世界常常会出现脱节、错位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更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变化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多重困境.本文从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入手,即道德认知层面: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道德情感层面:感动还是冷漠,道德信念层面:坚守崇高还是回归生活,道德行为层面:为了提升德性还是为了提升幸福指数,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为了化解这些困境,需要强化“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2.
“忠”与“信”作为传统的政治伦理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特定的内涵 ,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信”作为一种道德之德 ,在古代的道德体系中 ,从属于作为伦理之德的“忠”。要实现二者的当代转换 ,根本的途径是既要保持二者的核心价值 ,同时将作为伦理之德的“忠”转换为个体的道德之德 ,而将作为道德之德的“信”普遍化、制度化为全社会的伦理之德 ,赋予“忠”、“信”新的内涵从而使其具有恒久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伦理学会于1992年6月12日召开了第四届年会。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林炳秋同志出席了会议。蔡子文同志代表学会做工作报告。近两年来,上海市伦理学会立足于澄清道德问题上的理论是非,主要探讨了“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导向”“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对待传统道德文化”“伦理学研究的方法”等问题,举办或组织参加了“改革开放与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和“新时期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与会同志就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进行道德建设交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武德”范畴,涵盖着一切与“武道”相关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广义的武德,包括属于领域型道德现象的军事道德(亦即古代所谓“武备之德”),属于组织行为型道德现象的军队道德(亦即古代所谓“武旅之德”),属于个体行为型道德现象的军人道德(亦即古代所谓“武夫之德”)。狭义的武德特指军队道德,因为军事道德的领域是通过军队的道德实践所开创的,军人道德是军队道德在军人个体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军队道德则是贯通于军事道德和军人道德的中介和枢纽。中国古代的武德理论形成于先秦时期,其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6.
怎样理解“道德重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们社会会不会发生社会伦理与道德的重构?既然大多数人都同意在这方面正发生着一些变动,问题实际上是在于这些变动能不能被称之为重构,以及作为前提,如何理解一种伦理与道德的重构?一种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局长,我再次来到洛城,与在座的美国基督教的朋友们进行交流与分享。我想,各位感兴趣的首要问题,是我怎么看中国的基督教?我愿意高兴地告诉大家,摘掉了“洋教”帽子,实现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找回了自我的中国基督教,已经成为真正体现爱德、弘扬文化传统的宗教,成了中国人民自办的宗教事业,成为团结信徒、建设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中国教会是属于基督的,也是属于中国的。中国教会以其完整、独立的教格,以其爱为上、和为贵的精神,致力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成为“耶稣基督在中国的美好见证”…  相似文献   

18.
亚当·斯密道德形成理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人类伦理思想史,道德形成理论可分为神性论、人性论、马克思物质决定论等主要流派。亚当·斯密的道德同感说属人性论流派。斯密以“同情同感公正的旁观者”的知识谱系和理论框架建构其道德形成理论体系,试图以此作为挽救其所处时代社会道德危机的理论基石。这一“基石”的逻辑建构是否合理?对于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有何借鉴?探讨这些问题是既有理论意义又具实践价值的。一道德源于何处?神性论认为道德源于人对神的绝对信仰,人性论认为道德源于人的心灵体验,马克思物质决定论则认为道德源于人的实践精神。神性论以神人关系确定人我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伦理学基本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如下四种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第二种看法认为“善恶问题是道德的特殊矛盾,也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第三种看法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是道德的性质、起源与标准的问题”;第四种意见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经济伦理”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和伦理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经济利益的追求与经济制度的正当性、经济行为的道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已经引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