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具有多重文化学术意义.它的发表,立刻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一年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文本解读、楚竹书<周易>特殊符号以及卦序问题上.其中又以文字考释和特殊符号问题的讨论最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楚简<周易>"不家而食"的文字与理解问题.认为楚简<大畜>卦所见"而"字不是衍文,其中"家"字宜读为"稼"."不家食"与<无妄>卦"不耕获"结构相类,可理解为"不稼而食"、"不耕而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象数的分析,辅以对易图的考虑,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重新比照有关楚简图版,拟就楚竹书<周易>红黑符号的分布排序提出相关的推论.笔者认为楚竹书<周易>的红黑符号体现古人在阴阳气化上所提出的理论,并反映了"非覆即变"的思想和上下经错综排序而各得十八卦形的原则,已经在战国中后期形成.由此而见,楚竹书<周易>的易学符号在卦序、易象、易数、易图、义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并起着象征性的联系作用,令<周易>整套系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浑然整体,具有重要的统合意义.  相似文献   

4.
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帛书本和今本<周易>经、传,探讨了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文字的隶定、句子的断句、文义的释读,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易>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易>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帛、今本<周易>的乾、坤两卦中,找出四个相关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包括:1)三才分位,不适用于<乾卦>;2)重新定位,有助于了解"朝乾、夕惕"义;3)<周易>申明坤须从阳,与帛书<衷>言阳之得阴,男下女不同;4)<周易>用"用",与帛书用"迵",是先贤用<易>从神权通向人文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最近面世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楚竹书<周易>的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一与八这两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周易>同类的历史、人文水平,而稍晚于阜阳简本<周易>;2.楚竹书<周易>所以有"经"无"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的缘故;3.楚竹书<周易>的"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的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楚竹书<周易>具有"上、下部分"的证明.本文对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行文方便,本文将今通行本<周易>简称今本,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简称帛书本或帛本,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简称竹书本,将安徽阜阳汝阴侯墓出土的竹简<周易>简称阜阳本,将刊发于<文物>1984年第3期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简称<文物>本,将廖名春先生整理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经传释文>简称廖本.  相似文献   

9.
楚简《周易》校释记(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随、无妄、咸、恒四卦的异文,对随卦的上六爻辞,无妄卦的卦辞、六二爻辞、九五爻辞,恒卦的初六爻辞、上九爻辞等都作出了新的解释,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楚竹书<周易>对应今本、帛本"盈"之字,学者们聚讼纷纭,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考释意见.本文认为其中释此字为左从"水"右从"局"的看法应该是可取的.我们对这一考释意见进行了多角度的补充论证,并援引楚简文字所见的"省声"现象,将此字形分析为"从水,盈省声",即释为"溋"字.  相似文献   

11.
楚简《周易》校释记(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蒙、需、讼、师、比、大有、谦七卦的异文,指出"需"字在楚简中实际作"俟",应该是取本义"须待".楚简"惖"作" ",应训为止息.楚简"出事",即"出迕事"、作逆事,也就是"讼".楚简本的" ",较之王弼本、帛书<易经>本及帛书易传<昭力>所引之"次",更近于本字."原筮",即恕免他人的折败.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是说其誠信像太阳一样明亮,象父老一样有威望,为人所信服,就会吉利.王弼本的"征邑国",楚简本作"征邦"是有来源的.汉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为"国",而"邑"疑从"邦"字"邑"旁来,原本当从楚简本作"征邦".  相似文献   

12.
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濮茅左先生通过对战国楚竹书<周易>中出现的独特红、黑符号的分析,提出了竹书<周易>卦序是一种与今本、帛本等都不相同的另一种卦序.其分析虽然不无道理,可以作为竹书卦序的一种可能的方案,但其分析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不能合理解释竹书中的红、黑符号在今本卦序中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规律性,甚至具有比其确立的所谓竹书卦序更有对称性.为此,我们通过分析认为,竹书卦序运用的很可能就是今本卦序,是运用今本卦序来表达宇宙天地、万物与人类的演化与发展阶段.如果这一分析成立,那么,我们将会进一步发现一种前所未见的在阴阳学说统摄下的包含"三段论""四段论"和"七段论"为一体的丰富、系统而又独特的事物发晨阶段论.  相似文献   

1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公布之后,学界同仁已经发表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对<周易>经文的释读,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以楚竹书本为参照,对经文的八条卦爻辞作了释读,讨论了易学史上有代表性的意见,提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见解.这对我们一步一步逐渐接近卦爻辞的本义,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哲学视域中战国楚竹书《周易》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竹书<周易>见证了数字式爻题的早已存在,与其他传本的<周易>爻题一样,充分蕴示了卦所潜涵的繁复无尽的变动不居之流变情状及卦与卦间所潜涵的同样繁复无尽的流变互通情状,由此而充分符示了宇宙人生中两大类势力互动格局繁复无尽的变动不居之流变图景与诸格局间同样繁复无尽的流变互通图景.楚竹书<周易>的卦爻画已是完全符号化了的卦爻画,但符号化的卦爻画于西周时期<周易>古经成书时当已存在,这种卦爻画乃是易学成为具有自身特有话语系统的高度哲学性的天人之学的根基.残存的楚竹书<周易>卦名后与上爻之辞终了后的奇特符号标识,昭示了卦与物事的极而必反、覆而相通之理,但尚难解读出经文分篇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楚竹书《周易》首符、尾符所使用的方形结构,由内、中、外三层构成.依此三层结构进行分类,首、尾符号可以分为九种.将这九种符号和今本《周易》卦序非覆即变三十六卦图相对应,我们发现正好可以按四卦画一组,分为九组或九宫.假定楚竹书《周易》卦序确由九宫构成,则其与今本《周易》卦序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但也有重要区别,其分宫法与一般以八经卦为基础的分宫法也不相同.楚竹书首、尾符号的设置,还反映出这样一种认识或意识,即一个卦,是由"卦画、卦名"和"卦辞、爻辞"两个部分构成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著文研判了《周易》古经中的剥、豫、萃、咸、艮等五卦与中国传统医学萌芽期的关系。战国楚竹书《周易》问世以后,通过对其豫、咸二卦文字的考察,进一步揭示了此二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医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