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点摘编     
宋代道教青词略论查庆先生和雷晓鹏先生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有宋一代,以文立国,且崇奉道教,斋醮盛行,青词创作达到一个高潮,不仅在民间闾巷频频出现,而且在国家举行的斋醮法事中得到广泛运用。同时,除道士在奏  相似文献   

2.
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笔记、小说、方志的有关资料,对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的关系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侧重探讨了民间岁时节令中的斋醮习俗,道教神仙节日的斋醮活动。认为道教在民间频繁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结合的重要途径。道教斋醮与民俗信仰结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斋醮能够满足民众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教》2009,(5):61-61
查庆先生和雷晓鹏先生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撰文指出,有宋一代,以文立国,且崇奉道教,斋醮盛行,青词创作达到一个高潮,不仅在民间闾巷频频出现,而且在国家举行的斋醮法事中得到广泛运用。同时,除道士在奏告神明时使用青词外,大量文人进入青词创作队伍。文人所创作的青词不仅体现了宗教目的,还反映了当时内容繁富的道教斋醮活动,  相似文献   

4.
王芳 《中国宗教》2022,(1):84-85
《玉音法事》成书于宋代,是道教音乐史上最早的词谱兼备的经韵词曲总集之一。书中内容反映了宋代道教音乐以乐教化、"乐""礼"相辅相成的音乐功能观,展现了宋代道教的神仙谱系,体现了宋代道教音乐对佛教元素的融合,进而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仪式所使用的音乐。唐宋之世,随着道教理论、仪规等得到极大发展,与其相应的道教音乐也愈发丰富。其中,成书于宋代的《玉音法事》是这一时期道教音乐集大成之作,从中可以了解许多宋代道教音乐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海南斋醮科仪音乐内容丰富、独具一格,其中包含了诸多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元素,具有民俗学、音乐学、宗教学的研究价值。一海南斋醮科仪音乐是举行道教斋醮活动时演奏的音乐。这种在海南省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的宗教音乐形式,以斋醮活动为载体,历经了千百年不断地丰富、发展和传播,融合佛教、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道教音乐的民族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包括斋醮音乐以及道士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用的音乐。斋醮音乐亦称“道场音乐”、“法事音乐”,集中而典型地表现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故而道教音乐惯以斋醮音乐著称。一、道教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民间就有巫舞、巫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7.
道教斋醮源流刍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斋醮源流刍析张泽洪斋醮是中国道教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是道教发展历史的重要内容。斋醮作为一种祭祀文化现象,能够流传千载,演习至今,其蕴含的神学意义和宗教功能,是它存在的理由。在道教斋醮仪式研究领域中,道教斋醮源流,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此略作分...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舞蹈源自道教的斋醮科仪,融会了民间舞蹈元素,以"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趣,艺术化地呈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强调客观与主观、自然与人、身与心的统一。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上古的巫祝祭祀活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最早渊源,早在夏代就有巫史之官。"巫",就是"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文解字》)因此,这也可以说是道教舞蹈的最早渊源。北魏高道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之城》,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经韵广泛运用于道教各类斋醮科仪活动中,千百年来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不但蕴含了道教传承变迁的历史文化,而且详细记载了古代音乐的丰富内容,是宗教研究和音乐研究的宝贵资料。在道教斋醮科仪等法事活动中,需要吟咏、颂唱的赞词,通常被称为“经韵”。  相似文献   

10.
厨供是道教斋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道教文献中有不少相关记载,如P.3562v《道教斋醮度亡祈愿文集》便极为典型,其中抄自于唐代文献的厨供,与经教道教的规定基本一致,而在归义军时期,出现了不少有悖于经教道教所规定厨供的内容。通过对敦煌道教活动中厨供具体内容的梳理,并比较敦煌道教与经教道教厨供之异同,可对敦煌道教世俗化的具体情状及原因作进一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道教斋醮,即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是道教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道教徒听从事的主要的宗教活动。它具有漫长悠久的历史。在祭祷过程中,有其复杂的程式。其内容亦涉及许多方面。讽诵、音乐、符咒、服饰等同时具备,构成一个斋醮的整体。斋醮活动的目的,在于调和心性,整洁身、心、目三业,使与神灵相通,得福施消灾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12.
宋朝是中古史上道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宋代社会政治有利于道教。北宋王朝立国之后尊黄帝赵玄朗为圣祖,由此推出的一系列崇拜黄帝的举措,给予宋代道教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机遇。论文通过北宋真宗朝天书下降神话的黄帝崇拜,道教对北宋皇室祖黄帝积极回应的详细考察,认为天书下降神话为赵宋皇室立国奠立了神学依据,尊黄帝赵玄朗为圣祖是宋王朝神道设教的举措。通过天书下降神话及其影响的深度解读,指出道教与皇权政治的密切结合,是宋代道教得以发展兴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试说朝简     
在道教的斋醮活动中,需要很多的法器组合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朝奏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一样非常重要的法器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朝简。朝简是道教徒做斋醮法事时用来朝谒祖师、天尊、地癨、星宿、山川等圣真神灵的礼仪法器。道教运用朝简的历史久远,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它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两宋时期,道教的斋醮科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斋醮科仪在北宋的变化主要是醮祭代替斋法成为科仪活动的主流,①而南宋则鲜明地体现在各种新道法对传统道教斋醮科仪的影响。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考察,伴随着斋醮仪式的变化,道教内部就"恪守古法"与"随俗行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由此而形成了崇尚古典与随顺世法的两大流派。以道教传世的经典来看,蒋叔舆、金允中可以说是维护经典与传统的代表,天心正法与天台东华派则有着强烈的征用世法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去年底至今年初,我们往福建省部分地区,就道教今昔状况作了询访。据志书载,福建省道教流传的历史悠久,远在秦汉便已有方士求仙药事。西晋太康年间,泉州始建“白云庙”,即今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末,天师道徒孙恩、卢循起义失败后,余众散居于闽南沿海(见《太平寰宇记》)。或因此故,至今福建道教的传道方式,仍可见早期道教之特点,如注重符箓斋醮,教徒在家中立靖室以进行宗教活动等。唐宋时代,道教在闽地已盛行,著名道士  相似文献   

16.
道教法术与岭南巫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法术是道教斋醮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道教法术中的三种具体形式:步罡踏斗、气禁和道啸,均与岭南巫俗有密切关联,岭南古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实为道教文化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祭祀仪式习称为斋醮,有关斋醮的一系列法事内容称为科仪。青词是斋醮仪式中献给天神的奏告文书,是道教科仪常用的祭祀词文。青词是表达斋主心意的祭祀文书,有用青纸朱书敬献神灵的仪格,其颜色蕴涵着宗教象征意义。道教关于青词的撰写及投送,有青词式、青词关等科法规定,青词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学化表达,它蕴涵着道教的济度之“道”。  相似文献   

18.
高丽是韩国历史上最推崇道教的王朝,道教斋醮颇受王室重视。为了举行斋醮,高丽王朝设立了一系列道教机构。高丽的道教机构分为具有官署性质的机构和不具官署性质的机构两种类型。具有官署性质的道教机构又可分为只为斋醮提供服务的机构和庙署合一的机构。高丽的道教机构主要设置在京城,地方上也有少量道教机构。地方道教机构有些是本土信仰道教化的产物,有些则是高丽官方所设,都不具官署性质。京城道教机构和地方道教机构共同构成了高丽王朝的官方道教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科教三师     
在道教斋酸科仪编撰文上,刘宋的陆修静,唐代的张万福、杜光庭,是编撰斋醮科仪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科教三师。本文探讨科教三师的主要成就,对科教三师在道教斋醮科仪编撰史上的贡献,作了较为深入的评述分析。指出斋醮科仪经典的逐渐丰富,科仪格式的日渐完备,是道教科仪思想渐趋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一、由来我国的道教有两派,一是正一派,它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祖庭,重视符箓方术和斋醮仪式,相传系东汉末年张道陵所创;另一派是全真派,北京白云观为其三大祖庭之一,重视内丹修炼,出家菇素。相传系元代王重阳(革新道教)所创。上海的道教,两派都有。上海原来是海滩,偏寓东南,远离中原政治经济中心,直到宋代起,由于政局变动,中原文化带到了江渐一带,海上贸易和长江贸易逐渐发达,上海就发展起来了。宋代设镇,元代建县。较早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