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当下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提出"博物情怀"应该成为医学家职业素养的基调.传统的博物情怀是一种人文情愫的熏陶教化,既有百科知识的杂合贯通,也有"亲近自然"、"师法自然"、"博物-格物-析物-惜物"等一系列观念养成.现代意识的博物观念是自然科学重归自然,与自然和解的精神路径,以便建立"人的科学"与"自然的科学"的必然联系,作为职业境界升华的共识,博物学情怀有助于发现医学的美学意义、社会责任,改造当下刻板的技术人格,重新获得技术与人性的平衡与张力.  相似文献   

2.
当下,医学人文正滑向空壳化,如果它无法融入临床路径和制度,就难以根植于临床大夫的观念与行为,推动临床医学人文从自发走向自觉,对医学人文关怀的临床价值,推动医学人文关怀进入临床的观念和路径等方面存在认知误区.剖析了造成医学人文悬空的诸多职业惯性与制度设计缺陷,极力推介丽塔·卡蓉的"叙事医学"范式,重点介绍了"平行病历",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医学人文关怀真正贴近临床,融入现代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3.
医学技术与人文的分离是现代医学的悲哀,医学技术认为只有技术才能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价值,是一种真正"会下蛋的鸡"。医学人文认为"只能生蛋不能孵小鸡的鸡不是一只优质鸡",医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永远离不开医学人文这只"不下蛋的鸡"。医学人文与医学技术不是对立的,科学人文观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精神的价值,强调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主导,促进现代技术的发展,倡导技术与人文协调共进,只有以科学人文价值观指导科学技术发展,才能克服技术与人文的分裂状态。  相似文献   

4.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医学与人文密不可分,可以说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而医学和人文是医生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当前的医学无论是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医患诚信的丧失,还是从紧张的医患关系来看,医学人文观念已经变得日益淡薄,同时医疗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医学人文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使医学回归人文,如何强化医疗服务的人文性,不仅是患者及社会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医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医学人文、温情陪伴,是实现良好医患沟通、创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诊疗效果的必要条件。叙事医学使医学人文教育方法论进一步优化、完善,成为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自然结合的润滑剂,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建良好医患关系搭建了理解、同情、陪伴、互信的桥梁,从而实现和谐、创新、精准、共赢的医疗效果。在医疗实践中学会用叙事医学的视角、平行病例的笔墨,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自信、提高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培养新形势下全面、合格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医学的真正目的即人性化医疗。  相似文献   

6.
论新的医学人文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人文观念有其不同的发展形态。新的医学人文观要点有三:关爱与敬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命权与健康权;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向医学科学注入医学人文精神,同时将医学人文精神注入科学精神,医学科学学者与医学人文学者的合作,是当前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建设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医学人文与人文医学的基本区别在于医学的人文性揭示与人文化推进的不同镜像,而以人文化为特征的人文医学当下及未来都得益于叙事医学的平行思维而不断丰富其学理建构。其基本路径是由平行(人文)病历书写逐渐拓展到平行(人文)病理、平行(人文)药理、人文-技术并行的双轨诊疗与医患共同决策,使得人文医学实践更加具有操作性。同时,也将更加契合急-慢病时代的转型,丰富理论医学的学术内涵,促进中西医并用情境中的叙事参照、价值对话与交融。  相似文献   

8.
在白求恩精神的内涵里处处体现着白求恩的医学人文思想,白求恩医学人文思想的形成渊源是,家庭教养与基督教文化熏陶埋下了其思想最初的萌芽、医学教育与专业训练赋予其思想以职业特质、医疗的社会实践催生了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白求恩医学人文思想体现着救死扶伤、极其负责的职业理念,扬正抑邪、无私利人的价值取向,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弘扬白求恩医学人文思想对于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和谐医院建设、推动医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医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当下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在于: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谈,人文教育目标不明;医学人文教学与社会现实脱节,人文教学效果不佳.破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必须从顶层设计,跳出医学人文教育看教育,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战略,实现医学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真精神、批判精神构成了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与科学精神形成对比,人文精神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旗帜,……面对现代社会医学与人文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必须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重新找回医学与人文亲和的‘蜜月’,建立两者之间和谐融合、共生互动的关系,让医学科学朝着人类希望的方向发展。”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医学研究生是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抱负水平指导和归因训练对提高学习成功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秀君  孔克勤 《心理科学》2005,28(1):99-103
在学习成功感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行了抱负水平指导和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以探索提高学习成功感这一重要的实践问题。研究一的结果表明:通过抱负水平指导,可以使学生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绩之间的差距”变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功感,并使其行为变得更为积极。研究二的结果表明:归因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的归因向积极方向转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的提高,并可以促使学生的行为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作为谙熟理学的医家,其医学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理学理欲观与丹溪医学的关系。受“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强调饮食、房事在发病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节食节欲的养生学意义,肯定“养德”与“养生”的统一性。由于丹溪在医学界的宗师地位,扩大了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后期中医学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医学并不简单地就是自然科学。医学的方法是综合的,利用其他任何科学的成就。中医是经验医学,而且主要是临床医学。在广义的科学概念下,可以说中医是科学。中医基本理论没有根本改变其自然哲学形态,评价中医药学应主要着眼于其实践活动,也不可忽视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关注中医药学可以启发我们,知识的发展可能以多元、曲折的方式进行,重估中医药学价值既可以对医疗实践也可以对科学发展做出某种贡献。  相似文献   

14.
Given tha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rumination in response to an interpersonal offens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veal if inferiority feelings, dispositional rumination, and gender predict rumination regarding an interpersonal offense in a college student population. A sample of 147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leted the Ruminative Thought Style Scale, the Inferiority Feelings Scale and the Rumination About an Interpersonal Offense scale. The results of the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confirm that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variation in interpersonal rumination is accounted for by dispositional rumination, inferiority feelings still explain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variation in interpersonal rumination. Additional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dispositional rumination has a partial mediator role between inferiority feelings and interpersonal rumin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make individuals more prone to dispositional rumination,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their tendency to ruminate following an interpersonal offense.  相似文献   

15.
16.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lings provoked by child sexual abuse (CSA)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symptom scores in a sample of 163 female survivors of CSA. Finkelhor and Browne's traumagenic dynamics model was applied.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rovoked feelings with perpetrator age and the existence of abuse disclosure were also studied. Results showed an overall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lings provoked by CSA and PTSD symptom scores. Feelings of stigma, betrayal, and powerlessness as a result of CSA were associated with PTSD symptom score when the entire group of CSA victims was analyzed. The role of traumatic sexualization was relevant only when analyzed in interaction with the age of the perpetrator and disclo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tic sexualization and PTSD symptom scores was only significant when the abuse was committed by an adult perpetrator and when a disclosure was made during the time of abuse, or a short time after the abuse had occurred.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引起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和不孕等症状,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人为本,微创手术是当代医学的模式之一。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以辩证的观点对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卫生人才调查及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江苏省部分市、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公共卫生队伍现状、人才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认为江苏省公共卫生系统现有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医学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医学视野中的伦理与现代伦理视野中的医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医学与伦理的关系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经过了一个浑然一体、相互分离和重新融合的否定之否定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简要考察和分析,着重阐述了现代医学视野中的伦理与现代伦理视野中的医学应当所具有的本质形相。在现代医学视野中,现代医学伦理是来自人类伦理遗产和对现实生命道德问题的伦理认识结果两方面的理论交汇。现代伦理应当是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其中包括道德哲学层次的思考;生命伦理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构建;关于生命道德规范长入现代医学的机制问题的思考;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的研究。在现代伦理的视野中,现代医学的本质在于,现代“大医学”的概念已经取代了对医学的传统认识;医学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构成部分的特质逐渐地被揭示出来;现代医学已经成为特定社会职业群体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重要社会活动。站在现代医学和现代伦理各自的立场认识和了解对方,对全面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推进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其各个症状簇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安全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安全感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8.5年后的113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PTSD、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分别正向预测自杀意念,侵入性症状和回避性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安全感在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PTSD与自杀意念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在回避性症状与自杀意念之间不起调节作用。这表明PTSD各症状簇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同,且安全感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