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士的服饰     
道教与其他宗教一样,有许多“威仪”。威仪是为教徒提供规范的礼仪程式和行为准则。《道藏》(分类法)十二类之第七类,便是“威仪类”。道教威仪内容丰富,如:斋仪、醮仪、忏仪、住观威仪、行止威仪、服饰威仪、入食仪、沐浴威仪等等。我们介绍道士的服饰,实际上是在介绍道教的服饰威仪。在道教早期,道士的服饰没有定制。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406-477年)对南方道教进行总结和改革,他在整理道教经籍的同时,编著道教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并立道服之号:用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此后,逐渐增修,至…  相似文献   

2.
道斋即北宋县、州、太学中的道教专科,因于学中“别置道斋授道徒”,故称。道斋的始废均在徽宗朝后期,存时虽短,影响较大,系道史中之特殊事件,是今日道教院校之滥觞。为此,笔者拟作如下钩考,供同仁参阅。一、设置目的和规模道斋始设于重和元年(1118)八月。对此,宋徽宗的目的有二:一是为道教神霄派培养骨干。徽宗为端王时始信道教,即位后,为平息社会矛  相似文献   

3.
根据本文作者过去的研究,东晋末刘宋初出现的道教灵宝斋主要是以行道为核心的一种集体法会仪式,举行期间所有参与者须奉持类似于佛教戒律的系列戒条。灵宝斋是古灵宝经借鉴源出印度佛教布萨制度的汉传佛教斋法创立的,其中融摄了中国本土道教的天师道和方士仪式成份。王承文在其近著《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中提出了与笔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一方面,他竭力证明古灵宝经中的时节斋或灵宝斋源出中国本土宗教;另一方面,他认为汉传佛教的时节斋乃仿效中国本土宗教斋法而制立。本文从三个方面反驳王说,期望通过深入的讨论推进中古佛道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御制金箓大斋章表》是未被编入道藏的明代内府道教文献。史书从宏观上勾勒了明世宗笃信道教并在内廷频兴斋醮的历史图景,《御制金箓大斋章表》则从细微处展现了明世宗设斋奉道的诸多面相,诸如明世宗的箓位和法职、浓厚的“玉皇”信仰、学道师承和所属法派、修斋祈嗣和孝亲荐亡等。这些信息不仅可补史乘之缺漏,而且还可以丰富和加深对明世宗崇道的认知。整理和研究包括《御制金箓大斋章表》在内的藏外明代内府道教文献,既裨益于道教资料的整理和汇编,又可推进明代宫廷道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斋醮起源于东汉时代张道陵天师,经过东晋及南北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道士之推广,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出现了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各种分类斋仪,有其特定的对象与目的,如:六斋的《金箓斋》救度国王,《黄箓斋》救世荐祖,《明真斋》忏悔祭幽,《三无斋》赦罪犯戒,《八节斋》忏洗宿新之过,《自然斋》为百姓祈福等。斋醮仪范程式之编订有功者,以灵宝派道士陆修静着力最多。后有杜光庭对斋醮仪范的编集贡献亦大,再经历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发展而不断的创作、修改、盛行于全国。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赞颂词用一般诗体,如:五言、七言,八句、  相似文献   

6.
道教涂炭斋法是一种古老的道教仪式,在历史上曾经流行了数百年之久。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对这一古老斋仪的渊源、形成及流变作了初步探讨。并指出涂炭斋法起源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其流变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其原始的成份,而最终消融于其它斋仪之中。  相似文献   

7.
斋醮     
道教祭祷仪式。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东汉五斗米道仅有“指(或作旨)教斋”、“涂炭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泥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两晋南北朝时,经上清、灵宝派道士之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出现了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六斋,即金策斋、黄篆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再加玉篆斋、上清斋、指教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选取“安其天地”、“用而安之”、“三才既安”等短语进行解读,认为这些短语是道教关于生态安全的独特表述.接着,本文阐述了道教生态安全意识赖以发生和流行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原因,认为道教所信仰的“道”本来就蕴含“安全”的思想意义,而现实环境的安全问题又促使道门中人认真思考,从而形成了道教独特的生态安全意识,提出了维护生态安全的许多主张、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炼度仪     
在当今乃至历代道教缤纷多彩的斋醮仪式之中,炼度科仪一直是极具代表性的仪式之一,炼度科仪的历史悠久,传承绵远,流布广泛。道教徒不分宗派和地域,代代演习不衰。究其原因,在于其内涵着丰富的道教教理教义思想,宗教功能齐全,而且场面浩大,音乐优美,能满足一般信徒的信仰需求,因此,深受信徒的喜欢。无论是在普通黄道场中,还是在罗天大醮等大型斋醮道场中,炼度仪一般总是作为“压轴戏”,为整个斋仪的结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对于炼度仪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道教教义思想和道教科仪等多方面的认识。炼度科仪的形成和发展自古以来,道教中人一…  相似文献   

10.
<正>上海道教科仪数字化保存项目围绕着"法有师承"的核心,以"数字化"的手段,保存与整理上海地区目前仍能传承的科仪。荷兰汉学家施舟人教授曾说"仪式是文化的真正的纪念碑",而这也正体现在中国道教之中。道教的斋法科仪有着精致完备的构架系统,这使得玄妙幽深的教理能够得到阐释与敷演;而地域性的道派传  相似文献   

11.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初,道教因多方面因素的作用而日趋式微。作为一名虔诚的道教俗家弟子,郑观应力图振兴道教。在他一生八十年中,访真求道即达六十余载,道教信仰老而弥坚。他希冀通过丹道修炼追求长生,通过仙剑成道救世度人,通过道教统摄天下各教。他主张改革近代道教所存在的弊端,积极倡导和举办近代慈善事业,积极刻刊与传播道教典籍,积极倡办修真院、道教会。他对中国近代道教的传播与转型,具有一定的影响,其贡献与作用不容忽视,值得学界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道教音乐自公元四世纪北天师道寇谦之制《云中音诵》,改直诵为音诵以来,就日益丰富多彩,即有古代音乐的古朴,典雅,又融化了地方民间音乐的特色。道教徒们历代相授,流传至今,独具一格。但由于历来都是以口授方式来继承,或是写成独特的符号谱子,即非宫商,也不是工尺,给广大的道教徒学习斋仪韵调带来一定的难度。至今,明代《道藏》中所保存的宋代道教乐谱——《玉音法事》,还未释译出来。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古老民族文化,便于广大道教徒学习道教斋仪经韵,也使国内外人们便于了解,并作为民族文化保存下来。全国各地已陆续整理出一些道教斋仪音乐的录音和录像,并收集到中国民族器乐曲集成中。白云观于今年六月份开始,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帮助下,对道教斋仪经韵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4.
道教崇尚素食为主之饮食方式。道教饮食尚素有坚实的义理基础;行之有效的道教戒律是道门饮食尚素之制度保障;扬善止恶的长生成仙信仰为道教饮食尚素提供精神动力;形式多样的道教斋仪,则是道教饮食尚素之重要体现。饮食是生命之基石,道教饮食尚素思想及践行是其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15.
道教科仪在近代的传承和演变刘仲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动荡的历史,剧烈的社会变迁,是在战争的陪伴下展开的。在这种时代环境的冲激下,道教不能不发生演变,其中包括仪式的演变。道教的仪式,常称作仪范、科范、科仪,举行仪式称为行道。最早成熟的道教仪式,是斋仪。斋是...  相似文献   

16.
北京白云观应新加坡道教总会的邀请,以中国道协副会长谢宗信、秘书长李文成为顾问,副秘书长、白云观监院黄信阳为团长,组团二十人,于1994年6月22日抵达新加坡,参加“道教文化月”的“太上慈悲黄箓大斋度亡法会”。这次法会由新加坡道教总会主办,中国北京、香港信善玄宫、台北中华道教总会,马来西亚五个代表团参加,法会为期五昼夜。  相似文献   

17.
道教     
本文从对道教产生之前社会的生死、灵魂观念及种种人神交往巫术的分析入手,对道教特别是早期道教的组织结构、宗教生活、斋仪、修炼方法及其发展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五世纪以降形成的受道法位与中古道教仪式的分类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根据各个法位规定的道士所受仪典名目可以判断,中古时代最重要而且比较流行的基本仪式类型有五种,即朝仪、传授仪、斋仪、醮仪、章仪。另一方面,从古灵宝经开始,道教仪式又逐渐按法位区分等级。本文简略讨论了五种基本道教仪式类型的渊源、形成和发展,揭示了南北朝以来诸法位的各类仪式都仿效灵宝斋仪的演变趋向。  相似文献   

19.
灯,是道教斋醮法事中频繁使用的法器.在斋醮坛场上,燃灯与烧香同样重要.凡举行有关燃灯祭招的仪式,即谓之灯仪,这是道教斋醮的一种常用科仪.杜光庭《太上黄篆斋仪》卷五六说:“夫礼灯之法,出金录简文.凡修斋行道,以烧香燃灯最为急务.香者,传心达信,上感真灵:灯者,破暗烛幽,下开泉夜.……  相似文献   

20.
张继禹 《中国道教》2003,(5):8-8,12
尊敬的总统阁下、各位宗教界的朋友、各位来宾:我是中国道教界的代表,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阿斯塔纳参加大会,与世界各国的宗教领袖们讨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禀承先圣们的教导,用一个宗教徒的热诚和爱心,在维护人类和平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道教是中国原生的宗教,自建立教团组织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国道教历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爱生命,主张以宽容来消弥冲突与战争,以“虚”为用。对“道”的信仰就是要学“道”具有容纳一切、慈爱万物的品质。因此,道教希望人们能够“虚怀若谷”,象大海一样广纳百川,不拒细流,处下而不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