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个体认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个体认识论是个体对知识性质和认识过程的信念,这些信念深刻地影响知识获得和知识建构过程。学生的认识信念是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关键成分之一。关于个体认识论研究有个体认识论的发展研究、个体认识的信念系统研究和个体认识的元认知过程研究等三种主要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取向既面临着新的问题又各具挑战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奥卡姆的唯名论的认识论吸收了强烈的现代意义上的外在论元素。他认为,一个信念是否是一种知识,取决于它是如何获取的,而认知者对这一获取过程可能并没有觉察。本文从两个部分分析这一理论。首先考察奥卡姆对知识这一概念的逻辑分析,然后集中讨论奥卡姆关于不存在之物的直观认知的特别理论,本文将说明,这一学说是认识论中一般的可靠论态度促成的。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采用自编的初中生认识论信念问卷、R-LPQ-2F问卷等工具,对557名初中生一般领域的认识论信念、学习方式、学业成就之间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学校、年级、性别的初中生在认识论信念的某些维度上存在差异,学校与年级两个变量在接受-建构信念上存在交互效应,学校与性别两个变量在零散-联系信念上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2)认识论信念对学业成就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3)学习方式在认识论信念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认识论信念的层次划分,实际上反映了研究者对于认识论信念本质和结构的认识。研究者们对于认识论信念的认识,随着一般领域——特殊领域——特殊主题的层次之分而逐渐深化。他们普遍认为,当学习者身处特定的学习情境时,与之相对应的不同层次认识论信念则被优先激活。但是,对于不同层次认识论信念之间的内部关系、发展顺序和作用途径,相关研究仍然需要不断扩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真之理论在戴维森的哲学理论中扮演着核心地位,如果不理解他的真之理论也就无法理解他的整个哲学思想。虽然在他的哲学生涯中,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并非完全保持一致,甚至在某些地方曾出现过重大转变,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真之理论形成一个整体。因为戴维森在很多关键地方,对真的理解保持着不变。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否定方面看,戴维森认为真是不可被定义的,因为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其次,真之紧缩论对真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并不能把握真的实质。从积极方面看,戴维森肯定了真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认为人是真的前提;同时,他又强调了真与信念、愿望以及意义之间的联系,认为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必须以真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蕴含着中国古代典型的治理逻辑,君主以治人而非治事为核心。为了帮助君主去蔽求真、获得关于人的政治真实,韩非设计了操控性从弱到强的知人之术,在以无求真、以有求真、以真求真、以假求真四种方法中,既有值得今日借鉴的无为而治、广开言路,也有至今仍有影响、值得警惕的君主诈伪。君主逐渐加强的政治操控导致臣属心理和行为发生扭曲,他们由规则依附转向人身依附,不再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以迎合君主为己任,这在今日制度建设中要予以抛弃。韩非的知人之术本欲维护政治秩序,却在强力控制中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与宗教危机之间的思想论战之后,近代早期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在普遍怀疑的氛围中呈现出独具时代特征的一面。在"有限理性""知识的确定性"和"上帝存在"之间寻求调和的途径便成为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探讨神学命题的主要特点。洛克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一反经院哲学传统,创造性地将"上帝"排除在基础信念之外,认为信仰与理性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信仰是理性调节的对象,从"自己存在的知识"的确定性获得"直觉的知识",并以此为清晰明白的"基础信念",认为"直觉的知识"是推理"上帝存在的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提出了一条具有"现代"特征的"归谬"式的证明。这一思想不仅是时代思想特征的鲜明呈现,也有超越时代的创造性,对十八世纪之后的宗教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猛 《哲学研究》2021,(2):18-29+126
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认识论建构呈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变革的基本形式,事实上展现了《资本论》中的意义论维度,但由于他借助斯宾诺莎哲学理解马克思的文本,从而使得他最终未能成功把握这一变革的基本旨趣。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研究的"两条道路"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变革的切入点。这一认识论变革的实质是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方式实现了对于历史性现实运动本身的把握,这体现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范畴与其历史性给出方式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并以这种内在联系为根据,从给定的政治经济学范畴出发,通过对这些范畴之形式规定的现实运动前提进行不断追问,揭示上述历史性给出方式本身,并呈现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感性个体进行整体性塑形的"社会"形式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袁鸣  邓铸  季培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3):480-486
个体掌握的知识很多来自于他人的传授。从4岁起,儿童就意识到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在可靠性上存在差异。他们根据与提供者间的熟悉程度、提供者过往陈词的准确性、以及来自他人的线索等策略对于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决定谁更值得信任。未来关于儿童对于信息提供者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应从扩展探究的知识领域、对于信息提供者其他特征的操纵、以及潜在文化差异检验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认识论信念、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拖延不同维度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年级的调节作用,采用分层抽样,对山东省两所大学的1096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发现,自我调节学习在认识论信念与学业拖延程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认识论信念与学业拖延问题/学业拖延降低期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较高的认识论信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降低学业拖延程度,较少受学业拖延问题的困扰。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认识论信念的积极作用倾向于降低。结论:年级因素在“认识论信念→自我调节学习→学业拖延”中的调节作用机制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Recently, veritistic value monism, i.e. the idea that true belief is unique in being of fundamental epistemic value, has come under attack by pluralist philosophers arguing that it cannot account fully for the domain of epistemic value. However, the relevant arguments fail to establish any such thing. For one thing, there is a presumption of monism due to considerations about axiological parsimony. While such a presumption would be defeated by evidence that the relevant kind of monism cannot account fully for the domain of epistemic value, an examination of the most promising pluralist counterexamples casts serious doubt upon the claim that there is any such evidence.  相似文献   

13.
Michael P. Levine 《Philosophia》1989,19(2-3):209-225
Epistemics: an enterprise linking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first with cognitive science and, second, with social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disciplines that explore the interpersonal and cultural processes impinging on knowledge and belief’ (Epistemology and Cognition, p. vii)  相似文献   

14.
知识总是必然地比单纯真信念更好吗?我们可以通过思考知识与行动的规范关系,特别是与断定的关系,来解释这种知识-价值直觉。首先,从表现规范性的角度来看,知识是行动的一个特例;其次,知识是断定的规范,即为了一个真诚的断定p是适切的,那么这个行动者必须知道p;最后,知识的断定规范与知识的价值直觉具有等价关系:断言p在认知上似乎是恰当和有价值的,当且仅当这个断言倾向在认知上是恰当和有价值的。总之,知识的价值最终源于认知主体的偏好及其对个人生活和共同体生活的繁荣的增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Might there be knowledge of non‐instrumental values? Arguments are give for two principal claims. One is that if there is such knowledge, it typically will have features that do not entirely match those of other kinds of knowledge. It will have a closer relation to the kind of person one is or becomes, and in the way it combines features of knowing‐how with knowing‐that. There also are problems of indeterminacy of non‐instrumental value which are not commonly found in other things that we can know about. The second claim i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prima‐facie case for holding that there is such knowledge, and that the usual arguments against this are all faulty.  相似文献   

17.
18.
19.
Philosophical Studies -  相似文献   

20.
Epistemology of language, a branch of both epistemology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sks what knowledge of language consists in.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such an inquiry is a pointless enterprise due to its being based upon the incorrect assumption that linguistic competence requires knowledge of language. However, I do not think 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 of language is trivial. I propose a virtue‐theoretic account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then explain the phenomenon from a virtue‐semantic point of 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