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焦氏易林>的诸子倾向、时代根据及风格.认为作者基本倾向是儒家,兼采道家.作者的儒家思想有进取性,反映了汉代上升时期社会需要创新敢于创新的境界.作者官微职卑,直接接触平民,大量记载平民生活,表达了对平民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2.
刘向、刘歆是汉代著名学者,对<周易>颇有研究.其易说保存在<汉书>的<艺文志>、<律历志>、<五行志>和刘向<说苑>中.本文据此对刘氏父子的易说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易>为五经之原"、"人更三圣"说、"太极元气"说、"河图洛书"说,在易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一份值得发掘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中,"风月宝鉴"的出现,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我国特定宗教思想文化土壤中的产物,又是宗教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其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国蕴含深厚、历史悠久的思想文化实体.因此,我们了解了"风月宝鉴"的宗教思想文化蕴含,就可进一步看清作者的创作深意,看清当时思想的发展变化,更可看清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山东省汶上县人民政府联合,在汶上召开"第二届太子灵踪文化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宗教>杂志、<佛教文化>、<法音>杂志、<中国民族报>、凤凰网华人佛教和法门寺博物馆等20多位佛学专家和著名佛教文化传媒的记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黄心川、杨曾文等著名佛学专家.<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黄复年先生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做了总结发言.  相似文献   

5.
<俄国宗教史>②不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学的发展,而且对中俄文化对话的进展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了解<俄国宗教史>对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理论问题、社会科学发展以及关心当代中国俄罗斯学的人来说,大有助益.对当代俄罗斯宗教形势的评价牵扯到今日中国的一些棘手问题.作者们在俄罗斯"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根本变革"、"宗教教育取代无神论教育"和出现"信仰危机"等转轨语境下分析问题.他们强调,撰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中国出现上述情况",向党和国家机构提供有关俄罗斯现状的科学的和论据充分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周易参同契>作为道教易学的重要代表作,其最重要的特色是会归"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之理,借<周易>言黄老说炼丹.本文将<周易参同契>置于汉代易学的背景下,从黄老道家哲学与道教仙学的发展中,来探讨<周易参同契>如何托<周易>卦爻象为象征符号来隐喻金丹道之内涵,以展示易学在道教中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提出所谓曹溪本<六祖坛经>的编定者很可能是晚唐时期文人陈琡.从中唐至宋代的大量文献证明,曹溪本<六祖坛经>与道家、道教思想有密切关系,这就为以"洪州禅"为代表的南宗禅的道家化提供了新的证据,从而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宗教发展中"三教合一"思潮确实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8.
《封神演义》与宗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封神演义>的主题是歌颂仁政,痛斥暴政,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封神演义>那些宗教的和貌似宗教的描写,皆紧紧围绕这一积极的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貌似宗教的神魔斗法的情节,变幻奇诡,光怪陆离,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性的新神话,使作品与<西游记>一起揭开了"神魔小说"的新篇章.故而,<封神演义>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9.
汉代是我国易学大发展的时期。面对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汉代易学家对以《周易》为基础和核心的筮术作了拓展、发挥与创新,编撰出一批新的篇书。《焦氏易林》(后简称《易林》)就是其中一部流传久远、颇具特色的著作。《易林》作者焦延寿,字赣,相传为西汉元帝、成帝时梁(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人,出身贫苦,因好学得梁敬王喜爱和资助。师承孟容易学。学成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县令,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本当把升,被当地土民挽留,朝庭准予留任,后车子小黄。其学传著名易学大师京房。有易学专著《易林》留世。关于《易林》作者…  相似文献   

10.
陈良运 《周易研究》2002,10(5):64-71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