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实证主义在二战后才被引入日本哲学学术界。在此过程中,赴日参加“美国研究研讨会”的美国哲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第一代分析哲学家出生于20世纪20和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一定影响,其中一些人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高质量的原创著作。第二代分析哲学家出生于20世纪40和50年代,他们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开始教学,并继续发表分析哲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多年来,分析哲学一直被称为“科学哲学”,大意是指科学的哲学。它经常被批评为“非哲学”。然而,分析哲学改变了哲学讨论的风格,并使形成一种足以以可理解的方式表达哲学思想和论点的语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选取《科学创造力量表》筛选出高、低科学创造力个体各20名,通过完成经典Stroop色字干扰抑制任务,探讨高、低科学创造力的个体抑制机制的差异。结果发现:在Stroop色字任务上,无论是高科学创造力组还是低科学创造力组,都出现了Stroop干扰效应,但低科学创造力组的Stroop效应更明显;高科学创造力组在字色不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低于低科学创造力组,但是两组被试在Stroop任务反应时上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高科学创造力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强于低科学创造力个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发展了管理创造力的定义,认为它是用一种才能超常和独创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造力的管理者以他们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或者通过学习,在与新颖的、独创的、有适应性意义的(作为一种功能)和充分发展的(才能)产物相伴随的创造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满足,因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所以创造力必须转化为行为,其结果才能帮助组织或个人,我们提出原始的创造力本身并不一定导致多产的结果,要得到好的结果创造力需要从组织或优良的管理技能中得到扶持.我们也认为,鼓励、创造和革新可以给经理们提供影响组织劳动生产力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创造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磊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18-24,70
1.创造力研究的现状现状 造力是人类一切行为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值得研究的行为(Simmonton,2000)。尽管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对创造力的研究总有涉及,但是这一研究却一直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显学”,它总是作为“智力研究”一个多余的同父异母的兄弟,(Sternberg,1988)虽然他们同在一个家庭,但是却从未得到过公正的对待。这种情况,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有所改变。美苏冷战和空问竞赛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造力研究在美国成为一个研究专题,其标志是吉尔福特(Guilford J.P.)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大会(APA)上所作的“论创造力本质”的主席演说辞。在吉尔福特的推动下,美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掀起了创造力研究的热潮,一些研究甚至持续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只有少数几名学者还在持续着这些研究(如Howard Gruber)。  相似文献   

5.
在创造力大脑机制的探讨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说法:创造力来自于右脑。有人作了这样的概括:左脑管知识,是“知识司令”;右脑管创造,是“创造司令”。还有人号召,加强右脑开发以“走出‘左脑社会’”。对这些提法,我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文明的原动力.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期的封建意识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压抑和摧残了个人.怎样教会幼儿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培养其创造能力,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急待研究的具体问题.实施怎样的教育,给予何种训练才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使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呢?本实验试图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王宝增 《思维科学通讯》2005,(1):51-52,F0003,F0004
创造力植根于人的内在思维能力,因而训练与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是训练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当它活动于人的大脑神经网络时,我们是无法观察到它的,因而我们也就无法用直接的手段干预它的生灭、发展和成长,而且人的创造力被开发出来的,只是它实际存在的极小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20~30年代传统逻辑在中国有过一阵子兴旺,接着却产生了种种曲解,乃至全盘否定。50年代传统逻辑又热闹起来,但不久就被“修正”、“改造”到前提假推理形式必错。这离根本不讲逻辑已为时不远了。数理逻辑于20年代已传入中国。30~40年代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50年代初却也视为伪科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传统逻辑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大普及,数理逻辑基础知识在逻辑工作者中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不过随之而来对传统逻辑、数理逻辑的误解,也日益增多。1989年各刊物上发表的逻辑论文,有一些对传统逻辑、数理逻辑提出了似是而非的批评:这些批评又  相似文献   

9.
采用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筛选出创造力水平低和创造力水平高的两组儿童,随机分配到头脑风暴法训练组、强制联想法训练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5周的创造力训练。结果显示,在创造力的开放性和精密性维度上,头脑风暴法对创造力水平低的儿童的创造力提高具有显著的效应;两种训练方法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成绩提高不起作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应考虑个体原有的创造力水平之间的差异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通过2个实验,考察不同高低抑制水平对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影响。通过安排不同难度的Simon任务(不一致试次占70%或10%)来消耗被试的认知资源,达到操纵被试的抑制水平,以侧抑制任务的前后测来评估被试抑制水平的变化情况,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科学创造力测验和粘贴画任务测量被试的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结果发现,在科学创造力测验上,高抑制水平组被试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得分显著高于低抑制水平组;在粘贴画任务中,低抑制水平组被试的创造性、可爱程度、综合印象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高抑制水平组。表明高认知抑制水平有利于科学创造力,低认知抑制水平有利于艺术创造力,认知抑制对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分离效应。  相似文献   

11.
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科学哲学是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战争硝烟”中走过来的。尤其是在逻辑经验主义崩溃之后 ,科学实在论于 50年代在科学的分析哲学中升起并不断地得到复兴 ;而反实在论的倾向则在 6 0年代通过历史相对主义的途径而重新流行 ,并在 70年代开始了“新实用主义的转向”。当A .法因轻率地宣称“实在论死了”之后 ,N .艾尔卡在世纪末不无骄傲地大声呼吁 :“我声称实在论‘仍然活着并且活得很好’”。 (Ilkka,p V)科学实在论的确“还活着” ,并以它前所未有的理智和成熟面对这一切复杂的挑战。一、科学实在论面临的现实问题长期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一、“以人为本”的宗教观与“以神为本”的宗教观从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在欧洲, “神”与“人”的对立是自文艺复兴开始凸显出来的。在中世纪,有神论的宗教观,确切地说,使基督教的宗教观的独占统治达到了顶点,不仅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如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和科学成了它的婢女和仆人,而且人也成了神的创造物和奴仆。在宗教中,神或上帝是作为世界之“本”,即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确定为世界的“本原”的。因此,上帝被说成是具有创造一切的、至高无上的无限和绝对: 它创造了万物,又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它威力无边,赏罚分明;它预知你的来生,又支配你的今  相似文献   

13.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就是艺术观,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70年代末期,我国美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沉寂而重新活跃起来以后,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讨论情况,除上述形成于50、60年代的几种观点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以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14.
“侧向思维”概念是英国医生德博诺提出的,表示的是在科学创造过程中运用相关的信息,从侧面而不是正面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恰如眼睛的测机能力,故称之为“何向思维法”。我国古代《诗经》中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说的就是侧向思维.世界上第一个“构后施工法”就是何向思维的产物.19世纪20年代,英国要在泰晤士河下修建地下隧道,如果采用传统的支护开掘法。松软多水的岩层很容易场方。工程师布鲁内尔为此探素了很久但我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只小虫在用力向坚硬的橡树皮里钻。布鲁内尔注意到,那只…  相似文献   

15.
解悦是太原纺织厂细纱挡车工。她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工作中做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创造,“对准须条正送向上轻扶接头法”便是其一。在《要骑在客观规律的马上》这篇论文中,解悦同志对她创造“对准须条正送向上轻扶接头法”(以下简称“新接头法”)的过程,作了初步的概括和总结。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哲学工作者好好地读一读。解悦同志创造“新接头法”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16.
试论团体创造力研究与创造心理学的理论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雪梅 《心理科学》2005,28(5):1277-1279
团体创造力研究是当前创造心理学的新方向。本文讨论了自J.P.Guilford以来,从个体层次创造力研究发展到重视团体创造力研究的演变过程。认为团体创造力研究不仅在创造心理学传统理论框架内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其方法论视角的转换为以更广阔视野揭示创造力本质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创造”一词已在各门科学中得到广泛运用。本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创造学”,后逐步传到世界各国。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对于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开发人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近来,我国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科学学、人才学、管理学以及  相似文献   

18.
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体的内部动机促进创造力,但这种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与质疑。最新的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亲社会动机能使个体不仅关注新颖性,而且重视实用性,从而提高创造力。本研究采用2×2组间设计,操纵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其中一种条件下完成一项创造任务。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只有当亲社会动机高时,内部动机才显著提高创造力;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均高时,个体创造力最高。本研究证明了亲社会动机在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对创造力早期的分散研究与近年来集中深入的研究,都对创造力产生不少误解.尤其是我们一些天才教育的专家也广泛具有这类误解,对天才学生的学习起了不必要的限制作用.本文将鉴别一些曾广泛传播的误解.1、创造力的科学研究起源于J.P.吉尔福特5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会上的报告.事实上,自十九世纪以来,对创造力的科学研究从来间断.美国与西方国家,甚至常被忽略的东方文化,对此早就有所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创造力研究的新领域:合作创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力研究已经从重视个体创造力逐渐走向重视具有复杂互动功能的合作创造力。本文首先论述了合作创造力研究的产生及特点,然后总结了合作创造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个体与群体同一性、个体与群体动机以及有助于创造的个体及环境因素,并指出合作创造力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应在重视合作创造过程与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系统的合作创造力理论,同时注重研究合作创造力的支持环境与支持技术,并且发展出合作创造力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