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正义理论,其受到的许多反驳与其多重人性设定相关。罗尔斯的正义环境论说和融贯论证成方法使得他深受休谟人性观(我们有着有限的利他心)的影响;而他对无知之幕的设立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强调又受到经济人设定的强烈影响;但在提出正义原则及其证成时又显示出康德的深刻影响,隐含人有善良意志,要求有充分的利他心。多重人性设定得以并存的缘由在于罗尔斯混淆不偏不倚与运气平等主义,混淆"不应得"与"非应得",以及正义两原则在推理上的断层与实际含义的妥协。澄清各种混淆后,我们基于休谟的人性观才可获得对公平正义最融贯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曾建平的新著《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于2007年1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对环境正义中的主要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环境正义做了探索性、建设性的研究。全书分五部分:第一章介绍全书框架和主要观点;第二章反思和批判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创新性和局限性;第三章从伦理学角度探究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的主要矛盾———贫困与环境、人口与环境、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四章分析和论证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的实现形式;第五章阐述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和我国环境伦理研究状况。作者…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我国城乡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城乡环境也呈现出“城市环境好转,农村环境恶化”的二元趋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经济正义思想,功利主义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和尺度的经济正义观,以及罗尔斯以“作为公平的正义”为基本理念和原则的正义体系,为考察当前我国城乡经济正义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城乡环境正义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城乡环保制度安排和环境资源分配问题中的程序正义;城乡环境补偿机制中的地理正义;城乡居民承受环境风险的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4.
"正义在于合乎人性",这是很多正义论者潜藏的理论范式或预设。基于这样的理论视角来探寻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会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的不同解读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作出三种不同的诠释:(1)正义在于与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相适应;(2)正义在于与合乎人的生产以及与人的生产方式相适应;(3)正义在于与人的需要相适应。客观地说,这三种诠释都提出了一些富有启迪性的观点,但相较而言,第一种失于抽象,未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特色;第二种存在着还原论、机械决定论的痕迹;唯有第三种最富有理论前景,其潜藏的理论解释力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5.
"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但是没有仁爱宽恕,也不会有真正的正义。历史告诉我们:正义的逻辑往往会出卖自己,使自己变质,变成仇恨、报复、残暴……故在仁爱与宽恕中才能有真正的正义。"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2004年元旦《和平文告》《世界正义》教会训导文献1,是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后。教宗保禄六世在罗马召开的第一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伦理学的“代内正义”的基本意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倡导“代内正义”是环境伦理学用于激发人们的“生态良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代内正义”究竟是谁之正义?这是环境伦理学所必须明确的问题。本文认为,任何以个体为出发点或仅仅局限于族类存亡意义上的正义观都不应当成为环境伦理学的“代内正义”的基本构成要素,而“全球性正义”或许正是环境伦理学的“代内正义”最为恰当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艾伦·布坎南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有基于法权的内在批判,又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外在批判.他以此反驳了伍德一方断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观点,又批驳了胡萨米一方辩称马克思以外在于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去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认为正义、权利等法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是一种缺陷性的、补救性的价值,是一种意识形态,且不起主要的革命动机的作用.应该说,布坎南的诠释在融通、综合双方的理论优长上是较为成功的,他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上,虽不如伍德的立论激进,但在理论旨趣上却表现出“既捍卫历史唯物主义,也拯救正义”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8.
在《罗尔斯与帕斯卡之赌》中,威廉斯主要关注的是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的证明,他主要论及三方面内容:第一,罗尔斯在论证其正义原则时诉诸的基本想法,也即一组原则是正义的,仅当自利的人们在某种无知条件下能够对其达成一致同意;第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某些方面偏离了这一基本想法,这里的偏离主要指偏离自利选择的轨道;第三,他比较了帕斯卡之赌中包含的证明与罗尔斯对其正义原则的证明,认为两者虽然在论证结构上高度相似,但后者更缺乏说服力。就第一方面的内容而言,威廉斯只是阐述了罗尔斯的基本想法,并未对此作过多讨论。就第二方面的内容来说,威廉斯所说的"偏离"要么缺乏足够的根据,要么仅止于断言;只有第三个偏离可以在罗尔斯的文本中得到印证。就第三方面的内容来看,威廉斯的批评并不令人信服,罗尔斯仍然有辩护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余龙进  王秀华 《哲学研究》2012,(11):109-112
<正>一个国家(或政府)得以存在的基本理由是与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分不开的。但是,国家应当是作为正义的维护者还是作为正义的给予者,对此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家观。本文以罗尔斯与诺齐克为例,尝试对这两种国家观加以梳理。1.正义的给予:罗尔斯的正义观与国家观罗尔斯以对正义的考察和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考  相似文献   

10.
通观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史,有关权利问题的探究贯穿其思想始终,在正义观上马克思也有着关于道德正义、权利正义、分工正义与分配正义的多元化思考,同时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反映了他对权利问题、正义问题及其矛盾关系问题的充分认识与重要解决。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构想角度来看,他的生产力观在与权利观、正义观相联的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政治哲学意义,人们可以从权利、正义与生产力三者的关系中重新认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深入认清马克思生产力观在其权利观与正义观中所发挥的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认可的相关论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证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涉及正义问题的论述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正义主张的批评,另一类则隐含在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谴责和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批评中。马克思的正义观念,指的只是隐含在第二类论述中的马克思对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不正义的看法。马克思实际上持有两种不同的分配正义观念:一种是涉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正义观念,即资本主义剥削的不正义,说到底是因为资本家无偿占有了本应属于工人的剩余产品,另一种是涉及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弊病的正义观念,即由非选择的偶然因素所导致的人们实际所得的不平等是不正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正义观念在内容上互不涉及、在来源上互不相干,在观点上互不否定。  相似文献   

12.
正义秉性,可成为判断中国正义论的标准。法家正义论由正义秉性与战国时期具有特定价值内涵的正义理论两个部分构成。法家对正义秉性的讨论包括:正义的主观条件蕴涵"怨""愤"等情感,正义的客观条件在于物质资源与人类欲望之间的冲突。法家最早发现了正义秉性的脆弱性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非正义局面的蔓延。法家竭力维护法的公正与权威,主张将正义品格最大限度地"社会化"。法家的正义秉性,在形式上是一种"应得"正义观。法家追求一个正义而和谐的社会,各阶层都各尽其力,获得其应得的利益。先秦时期的法家正义观,具有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价值观念:尊君、重公利、极端功利、臣民工具化、轻罪重罚且极端苛刻,具有鲜明的"战国"时代特征。先秦法家正义论实质主张"守法就是正义",此法代表"公利",也代表君主利益,代表国家利益,正义就是遵守君主之法。  相似文献   

13.
桑德尔和罗尔斯在正义与善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本质上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的争论。罗尔斯从正义原则是独立于人们的各种善观念、善目的的角度论证正义优先于和决定人们的善观念、共同善目的,而桑德尔则通过批评罗尔斯所预设的自我观的个人主义性质,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双方的理论代表了国家治理原则研究的两种基本路径。对人类社会中的理性、利益、规律的一般关系和历史运动进行深入分析,是正确研究正义与善之间关系的更加合理的思路,这也正是对双方理论进行批判式融合的可能性所在,因而也是国家治理原则研究的第三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哈耶克认为,由于当代西方主流的社会正义范畴的内涵尚不明晰,因此人们不可能就社会公共利益达成共识;追求社会正义必然会摧毁自生自发的自由社会秩序,必然导致政府专权,导致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由此,他反对当代主流的社会正义思想,并提出了独特的社会正义观。哈耶克的社会正义规则是否定性的,核心内容是程序正义,最基本的分配方式是市场分配,价值目标是维护个人自由。他的社会正义观的合理之处是充分肯定了个人自由的价值、法治在保障人权中的重大作用、个人与群体地位上下流动的积极作用;其不足之处是对自由、平等、正义等范畴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哈耶克的社会正义思想启迪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处理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保护人的自由权。  相似文献   

15.
数字卦与《周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单回顾了近年的数字卦研究,重点评述了六篇论文,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意见.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数字卦研究中的几个焦点问题:一是数字卦之说能否成立;二是阴阳爻与数字卦的关系;三是数字卦研究应注意古代筮法的多样性.文章论证了阴阳爻可能由数字一、六演变而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诺奇克的国家学说和分配正义的资格理论都基于其对"自由"概念的推崇,然而,在具体的论证中诺奇克不是以"自愿"曲解"自由",就是用"自由"曲解"自愿",从根本上混淆了"自由"与"自愿"两个概念。这些混淆揭示了诺奇克最小国家理论和持有正义理论存在重大漏洞,有必要对其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17.
罗尔斯式的正义观念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指责:激进主义者指责他对正义的应用范围和作用强度施加了不必要的限制;社群主义者指责他不恰当地将正义置于核心位置。事实上,这两类指责都指向罗尔斯实质性正义观念背后的框架性预设,即休谟式正义的环境:激进主义者认为这一环境有如紧身衣,而社群主义者认为它遮蔽了其它的同等重要的社会生活的环境。为了对罗尔斯的正义观念进行替换,首先要替换这一框架性预设。努斯鲍姆所提出的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式正义的环境便体现了这样的努力。然而,这些指责忽视了正义的环境对于正义的规范性原则的内生性构成作用。规范性的正义原则可以对社会生活的环境做出一定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必须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制度的伦理效应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制度指正式制度,制度经济学称之为正式规则,它的伦理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1)为道德建设提供适宜的环境;(2)沟通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3)独特的规范功能。一马克思有句名言:“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按照这个观与,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状况和可能的道德拓展空间是由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理想国》第一卷至第四卷中,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们先后提出了四个正义定义,而这些定义从欲望的角度分析又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类。苏格拉底的对话者们预设了人的欲望是无限制的,从而假定正义必然屈从于欲望。这样的正义论强调正义是一种行为并以"人自愿为恶"的前提。苏格拉底则坚持人的欲望需要由理性来引导,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基于"无人自愿为恶"的观点,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论证了"正义就是做适合本性的事情",在他的眼中正义是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20.
姚大志 《哲学研究》2012,(5):99-105,129
<正>我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一文(下引仅注页码),表达了关于分配正义问题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分配正义的原则。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如下:首先,一种分配只有得到弱势群体的同意,它才能是正义的;其次,分配正义的原则应该把弱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