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全节在元代文坛是个特具意义的存在。他身为高道而有儒者风范,以忠孝立身,好善而不居功,为士林所敬重,于多族士人间颇有凝聚力。他乐于结交文人雅士,以诗文作为交流工具,有意识地引导不同文化群体进行良好沟通,在多族士人间具有重要联结作用,有力促进了元代多族士人的和谐交流和儒道二家的共同发展。以之为代表的正一教道士,是元代作家队伍中的重要一支。他们的创作成就和文化贡献突出,值得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2.
矫正宋元以来独尊《四书》而导致的虚浮学风、接续朱子经学的未竟事业,以及广通博识的学术追求,是元代巨儒吴澄专注《五经》而无《四书》著述之主要原因。身为南人的吴澄北仕大都,受到以李孟为主的北方士人的压制而无从实现在国子监的教法改革,被迫辞仕。这反映了元代中期南北士人之间由于政治、文化长期割裂而导致的抵触、竞争与倾轧。  相似文献   

3.
《来复铭》是目前所知最早由宗教学者所撰写的汉文伊斯兰教碑文,自碑文披露以来颇受学界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对其内容从伊儒会通的角度给予新的解读,认为《来复铭》主旨在于运用儒学话语论述苏非哲学的"来复"理论,堪称"伊儒会通"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理学史上的重要论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思想,最先为道学理论形态建立初步的宇宙论架构。但《太极图说》对"无极"、"太极"含义及关系等问题的论说甚为简约,使得后来理学家对其作创造性的诠释成为可能。陈普作为元代福建朱子门人后学,对《太极图》的理解承袭朱子之说,但也有发朱子未发之论:一是对"阴阳圈"中小圈、"五行圈"下小圈的解说;二是对"男女圈"意蕴的发明,阐发了"太极"与"二气"、"五行"、"万物"不杂不离且为之主宰的关系。这在理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进入北宋后,面对佛教的挑战,宋儒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柳开、种放等士人继承韩愈的路线,欧阳修则从"礼义"上辟佛。与之不同,范仲淹继承了李翱的思路,通过发挥《中庸》的"内圣外王"思想对佛教加以批判。更进一步,范仲淹以此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儒学理论,并要求士人把此"道"内化为意识。这一思想的实质在于"内圣外王"既是行为,更是理念,这就为士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价值规范。在范仲淹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士人对《中庸》进行诠释,进而逐渐形成了《四书》学。  相似文献   

6.
《论语·乡党》有"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一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氏注认为"东首"的位置当在南牖之下,郑玄却认为应当在北墉之下。南牖、北墉正好是士人寝室中南北相对的两个不同位置。本文通过考查两种不同经说成立的根据,说明了郑玄"北墉下"经说的思考过程,揭示了郑玄经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复仇"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驳复仇议》一文借实际案例传达出柳宗元对"复仇"的深刻思考,且与陈子昂《复仇议》、韩愈《复仇状》遥相呼应。柳宗元深厚的公羊学修养,立论的高度与持论的魄力,以及唐代尚侠的社会氛围都是此议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同时《驳复仇议》一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关于礼、法问题的热烈讨论,从中可以窥见士人法律意识的普遍觉醒,以及对于如何恰当地调解礼、法冲突,构建司法原则的大胆尝试,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8.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描绘了浙江境内流经富阳、桐庐的一条河流——富春江两畔秀美的山水景色。但是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富春山居图》被毁于两半,长卷为《无用师卷》,短卷为《剩山图》,现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博物馆。《富春山居图》拥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品牌价值,这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9.
许伯卿 《学海》2002,(5):206-207
东南大学徐子方教授所著《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1 1月版 )一书 ,将文心史识熔铸一炉 ,体大思精 ,为元代史学研究贡献出许多新颖、科学的论断 ,可谓元代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收获。与若干年前出版的幺书仪女士的《元代文人心态》一书相比 ,《元代文人心态史》显示出对发展着的、立交式的而非静态的、截面式的“史”的关怀。该书特别强调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作者将元代文人心态史看作自蒙古贵族入主中原直到被推翻退回漠北为止一个完整的文人心路历程 ,以元灭金 (1 2 3 4年 )、灭宋 (1 2 79年 )利广…  相似文献   

10.
正消息卦理论"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特殊状态使它成为后儒所创十二消息卦之首卦。1.消息卦起源十二消息卦虽属后人创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剥卦《彖传》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晚明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晚明士人通过"身-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审美感觉型塑着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晚明士人无论是饮食生活以个性化、联觉化、本色化为美的审美追求,还是服饰生活以艳丽化、复古化、新奇化为美的审美特征,抑或是家居生活既致力于营构一种极具文人品味的意境之美,又以其身体愉悦感为基础所形成的趣味时尚,皆是其精致的唯美文化的表征。士为风俗先的表率作用,导致此种唯美文化不断播散,进而掀起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其正可以与晚近西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潮相互对话。在此意义上,探寻晚明中国唯美文化不仅意在展示晚明中国"人与文"觉醒的历程以及"何为美好生活"的实践可能、重视中国审美文化史;更是以"中国眼光,为人类目的",回应世界范围内因工具理性的宰制而兴起的生活审美化的主潮,以特殊性的中国审美文化资源来寻绎超克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云南何时尊孔 ?这是云南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迄今尚无定论的一个问题。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元代派” ,代表人物有元人郭松年、赵子元 ,明人宋濂 ,清人梁绍壬 ,现代人方国瑜等 ,认为云南兴办儒学、建孔庙均始于元。这一观点源出于《元史》 ,《元史·张立道传》中云 :“先是滇南未知尊孔子 ,祀王逸少为先师。立道首建孔子庙 ,置学舍 ,劝士人以学 ,择蜀士之贤者以为弟子师 ,岁时率诸生行释菜礼 ,人习礼让 ,风俗稍变矣。”《赛典赤·赡思丁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创建孔子庙 ,明伦堂 ,购经史授学田。”时张立道为中庆路总管…  相似文献   

13.
台湾学者鹿忆鹿研究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对作品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而最能见其比较研究功力的当为《傣族叙事诗研究》。她在《傣族叙事诗研究》中,将傣族叙事诗放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乃至其他相关异质文化系统的大背景上进行广泛的文化比较,于是很容易就发现傣族文化与他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以及在各个作品中的具体反映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4.
纷争不已的宋代儒学复兴运动背后是士人们以重建完美社会秩序和精神世界为终极目标的共同追求,它是我们理解苏轼变革词体的思想主线和文化基础。苏轼对词体的变革,是11世纪中叶整个宋代士人精英群体在如何构建完美社会的思想基础分裂后,儒学复兴运动开始由"外王"向"内圣"阶段转换的一部分。《周易》中的"变"和中庸之道是主导苏轼人生和创作的核心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合理地解释了苏轼词中复杂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出仕与归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时期士人赵斗淳认为北宋司马光于人君三德"仁明武"中尤重"武",这与北宋以降士人以《中庸》"知仁勇"之说解读"仁明武"的观念颇为异致。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引《易》论"刚",与司马光《易说》的重武倾向相呼应,对赵斗淳颇有影响;除此之外,赵斗淳还吸收了朝鲜儒学界对朱熹"刚果"说的继承和发展。通过上述途径,赵斗淳间接地接受并强化了司马光《易说》的尚武倾向,形成了宋臣"惓惓于武"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原道》2017,(2)
以《御制大诰》《教民榜文》等文书为标志的明代政治文化塑造了一种"君命"在上的价值判定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一切是非皆由"君命"的好恶裁决,道德价值仅作为律法施行之结果而存在。从王阳明对《大学》"亲民"说的重释以及他创立的《南赣乡约》等文字中可以看出,心学的出现正从思想的角度深刻回应了这一历史遗留的价值倒悬问题,将价值归正、重新安置于每一个个体的内心良知之中。王阳明之后,风起云涌的各种会讲、劝善运动显示了明代士人群体在阳明学价值归正基础上的社会实践努力。尽管这种努力没有取得太好的成效,阳明学思想上的价值觉醒没有成功地推扩于思想之外,但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表现了明代士人群体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也为明末黄宗羲等人针对明代政治文化德治精神的丧失问题打下了政治反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敝人不才,然界为佛弟子.一直关注着《佛教文化》这几年来的成长和发展。本人不揣浅陋,提出以下一些办刊的思路和建议,请予指正。一、关于《佛教文化》刊物的定位我认为,《佛教文化》杂志的“界面”应该比《法音》、《禅》以及其它的佛教刊物大得多、广得多。其读者群应该非常广大.从外围向内可粗分为四个圈:①对入生问题、文化问题、精神问题、性灵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圈;②对宗教问题特别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圈;③初入佛I“〕(指正式皈依)但对佛之正知见多不知晓的读者圈;④已入佛门有年,对伟之知见有较多的了解,但知见不…  相似文献   

18.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是元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同时也是"元四家"之一,其绘画师承董源、巨然。他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自娱"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河两岸"元代文人画的图式风格。文章对倪瓒的《虞山林壑图》作品中笔墨、图式、题款的文人画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不仅较早地对《中庸》作过诠释,而且他的诠释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王安石的《中庸》诠释,不仅扩大了《中庸》的影响,而且在促使士人更加重视"性命之学"探讨的同时,还进一步促使士人形成和加固了内圣外王的价值观(或担当精神),这在较大程度上回应了佛老的挑战。在内圣外王、性情关系等方面,虽然王安石与二程对《中庸》的诠释有一致之处,但从整体上看,相对来说,王的诠释存在"支离"之弊,而二程的诠释则更为圆融,故王的《中庸》诠释被洛学所超越是宋代《中庸》学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圣经》在华的理解及诠释历史,并从三个方面加以概述:"索隐派"圣经观在中国的"形象化"理解、《圣经》汉语翻译带来的语言变化和意义革命、汉语表述的全方位《圣经》研究。本文认为《圣经》中译史与中西思想文化的相互理解密切交织,这种经典解读与诠释是相关理解的不断调整、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促进了不同语言、不同思想体系的彼此接近、相互认知,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会通"和"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沟通与更新的意义遂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