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外经》的养生理论集中反映在《阴阳颠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神的重点在于“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源”。当代重视养生的人,要细心领会《阴阳颠倒篇》中的以下几段话。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帝:即轩辕黄帝。广成子:黄帝时期隐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据《史记》载,黄帝在位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的记载。至道:至,即最…  相似文献   

2.
教黄帝外经·阴阳颠倒篇原文)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谓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  相似文献   

3.
甘肃南部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平凉的崆峒山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天水玉泉观为元代邱处机之徒裔梁志通修真处,西和岷郡山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登仙处,而仇池山则同战国至汉初神仙家所说的著名仙人仇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论养生     
宇宙之间,大干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其事业取向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是生存.人们在一世中不但追求生存,而且还希望在生存中愉快健康地生活. 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庄子·在宥>)  相似文献   

5.
崆峒山,东距甘肃省平凉市15公里,北倚关山,南望太统,背负笄头,面临泾水,是沿丝绸之路出关中后的著名道教胜地。崆峒山与道教有着极深的渊源,在中国古代各类典籍中多有记载。崆峒山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此处“空同”即当今之“崆峒”。据《史记》记载,在商代,崆峒山一带为空同氏所居,故而得名。崆峒山之名,因为与轩辕黄帝问道联系在一起,故自春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轩辕黄帝不但是人文初祖,而且还是道…  相似文献   

6.
崆峒山纪行     
参访崆峒山是我们由来已久的愿望,至今方如愿已偿。崆峒山是我国甘肃省的道教名山,也是西北地区的道教名山,位于平凉市西十四公里处,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今年初夏的一个下午,车载着我们从平凉市出发,途经聚仙桥,至迎宾峰下由后山口进山。车沿着凤凰岭峡谷,行驶在陡峻的山路上,左旋右拐,绕过五十五道弯,便到了海拔1400多米的山腰——中台。这里是一片宽阔的平台,崆峒山风景管理所就设于此。站在管理所二楼的阳台上眺望,向北有雷声峰、马鬃山,陡峻巍峨,在落日映照下,山巅的宫宇辉煌富丽,山峦景色更加富有生机;向南层峦翠嶂,泾水清碧,风光无限。管理所  相似文献   

7.
甘肃南部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平凉的崆峒山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天水玉泉观为元代邱处机之徒裔梁志通修真处,西和岷郡山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登仙处,而仇池山则同战国至汉初神仙家所说的著名仙人仇生有关。乾隆本《西和县志》“仙释”部分列有二人,一为仇维,一为萨真人。萨真人,原被误为“唐时人”,我已考定为北宋末年著名道士萨守坚,新编《西和县志》已采用之。今对仇维作一考索。乾隆本《西和县志》云:仇维,周时人,居仇池。池为三十六洞天之一。后仙去。山又名仇维。康熙朝编《西和县志》(省图书馆有胶卷)中没有关于仇维的记载。宋代编…  相似文献   

8.
崆峒山记     
上午向蓝田出发,晚上风尘扑扑赶到平凉。从平凉宾馆的导游图上看到,平凉有山叫崆峒山,称天下第一道山。武当不是道教第一山么?怎么又冒出个第一呢?忽想起去年甘肃有函约我为崆峒山作诗写字,因不知崆峒山之所由终无奉赠,谁知今日它竟在脚下,那是一定要去看看的了。 崆峒山处平凉西南三十余里,远见并不经眼。在这亿万年被风剥雨蚀的黄土高坡上,会有仙山峻岭般的奇迹出现么?那迥不见边的土峁子海浪一般,人驾车如一叶扁舟,渺小不为他知地重复着  相似文献   

9.
5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一行到甘肃平凉考察崆峒山道教工作。5月30日,在省道协、平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崆峒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和崆峒山管理局、崆峒山道协及道教官观有关人员陪同下,任会长一行参观了崆峒山道教宫观,并听取了市、区宗教部门和省、区道协的工作汇报。  相似文献   

10.
简讯     
任法融会长考察崆峒山道教工作5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一行到甘肃平凉考察崆峒山道教工作。5月30日,在省道协、平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崆峒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和崆峒山管理局、崆峒山道协及道教宫观有关人员陪同下,任会长一行参观了崆峒山道教宫观,并听取了市、区宗教部门和省、区道协的工作汇报。任会长针对崆峒山道教工作谈了四点要求:第一,要进一步理顺崆峒山道教管理体制。第二,要加强道教人员素质建设。第三,要认真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第四,要管好崆峒山的文物。(甘肃道协办公室)湖北省道协二届二次理事会在武当山召开…  相似文献   

11.
“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这是悬挂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管理所翰谱堂的一副书联。寥寥十个字,却含容着一篇黄帝问道广成子,得道后乘龙上天的动人神话故事。远古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只见林木葱茏,幽谷滴翠,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还不够高,不足以隔断尘嚣,影响修炼。玉帝知道后,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二郎真君神力无穷,往来如飞,不日即将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许的高度。最后挑来的两块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不能往上加了,只好丢在山下,这便是今天人们看  相似文献   

12.
道教服饰,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 道教服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社会服饰随着时代发展屡有更异,道教内部则大体不变。《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古者衣冠,皆黄帝之时衣冠也。自后赵武灵王改为胡服。  相似文献   

13.
论仙与道     
深入研究道教的内容,有仙与道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既有密切联系而可为一,亦有互不相关而具不同的实质。且道教的内容,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变化,则仙与道所内含的形象,自然可一可二,可分可合而变化多端。陈撄宁(公元1880年—1969年)老先生为近代有名的道教学者,于五十余年前,曾创办“仙学院”,主编《仙道月报》,建国后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直至仙逝。一生研究道教之所得,即归诸仙与道两方面。要而言之,道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古有黄帝飞升成仙之事。合黄老之旨以究其理,此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的丰富体系中,存在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之处。近年来,北京市道教协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道教文化的当代诠释,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道教教义教规阐释《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可道、可变之“道”,有不可言说、恒常之“道”。  相似文献   

15.
白奚 《哲学研究》2022,(6):62-69+126-127
《老子》之前,“虚”“静”是两个普通词汇,虽有一定的意义抽象,但并未成为哲学概念。《老子》对“虚”“静”进行了关键性的哲学提升,使之成为描摹“道”的存在状态和“无”的表现形式的哲学概念。“虚”“静”由此被纳入关于“道”“无”的本体论表达中,且呈现出密切的意义关联。“虚”“静”在《老子》中还具有工夫和方法的意义,体道、为道离不开致虚、守静的工夫,“虚”“静”也是形上之“道”通向现实应用的一座便捷的桥梁。战国时期,道家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向度发挥和应用了“虚”“静”的哲理,最终两词联结起来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张程业 《哲学研究》2022,(5):118-127
牟宗三在《道体学引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丁耘教授一方面接续了牟宗三的基本洞见,以四因说为基本问题来判摄中西哲学,但另一方面也对牟宗三提出了三个主要批评:1.误认乾元;2.以心统天;3.重流行而无主宰。在批评牟宗三用存在论取代了熊十力的体用论后,丁耘提出了存有与活动之外的道体新义:虚静。但是牟宗三的思想并非不涉及体用论与虚静问题,而是将其统摄于圣人之道与实践工夫之中。首先,牟宗三通过乾道各正性命的“善终”义来强调“天道性命相贯通”是实德成物之流行,肯定了个体终成意义上的目的因,以此与玄学以“乾元”为主的体用论相区分;在《易经》诠释中,牟宗三提出兼赅“静正”与“沛然”的“寂感真幾”的概念,主张通过圣人精诚感应的德性生命呈现道体;在主静问题上,牟宗三以具有德性内容的圣人之道为第一序,并将其作为区分儒道的义理骨干,从而将主静限定在“静复以立体”的儒家工夫论上。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与丁耘的道体学之根本差异是前者侧重“心性对扬”而非对道体自身之体悟,时刻突出道德实践的警策义,其着重呈现的是道德、形上学与宗教的源初交互境界。  相似文献   

17.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了张宇初的道教美学思想 :张宇初 (1 359- 1 41 0 )为明代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他力倡道法自然 ,清净无为之美 ,这一思想直承先秦老庄 ,有回归先秦老庄的倾向。他还强调只要做到真、精、诚的统一 ,“道”美就可在主观直觉中获得。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道”美在张宇初诗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张伯端的“道禅合一”思想,不仅为金丹派南宗的性命之学奠定了哲学理论 基础,而且其所阐发的“达本明性之道”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道教传统的修道理论,特别是他对禅 宗“明心见性”的借鉴,提升了道教的精神超越之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张伯端“道禅合一”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点之述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伯端是如何通过引禅入道 而促进道教更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崂山是中国的道教名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山海相依的地貌特征是崂山道教的重要发生依据之一,借助发生学的分析,以审美、环境、心理等层面的多维观照,探索崂山道教何以产生的文化空间。本文梳理宗教与“山水”关联的形成,并分析崂山道教的音乐、建筑艺术及其奇幻叙事,阐释崂山在神圣空间形塑中的道教及其审美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