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肇始于两晋、兴盛于唐朝的重玄学,到宋代仍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产生影响.其承上启下者,便是陈抟学派.陈抟学派承接唐代道家之风,以重玄为宗阐发<易>、<老>、<庄>,在学术大旨上突出儒道之间的互相融合以及心性理论的深入阐发,从而使宋代道教思想学术能够摆脱符箓小数的束缚,并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与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吕祖谦易学以经传相分、通过象数阐发义理为特征,对朱熹易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治<易>中他提出"天下惟有一理"的思想,以义理解<易>,以象数阐发义理.与程颐易学具有相同相异之处,而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景德元年,道原上进<景德传灯录>,宋真宗下诏编入大藏,此书成为宋代文人参禅的重要读本.而抄录<传灯录>也成为宋代士大夫参禅的重要方法,<传灯玉英集>正是王随抄录<传灯录>之作.本文详细考察了王随与佛教的关系,王随编集<传灯玉英集>的原则以及<传灯玉英集>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合四库提要所勾勒的"变卦解易"这一易学史上的重要线索,本文考述了<易小传>与<易变体义>、<易纂言>与<易象义>、<易象正>与<易原就正>的关系及其思想特色,澄清了其间的一些误传与误会.同时指出变卦解易这一思想流派早在四库之前的丁易东那里就已有所总结;指出以动爻变卦解<易>的思想发轫于<左传>中的古老筮例,明确于南宋沈该的<易小传>和都絮的<易变体义>,经宋元之际吴澄的<易纂言>和丁易东的<易象义>,到明代黄道周的<易象正>达到其高峰,清代包仪的<易原就正>受到黄道周<易象正>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易>易论(戊辰九月十八日)<易>本易也,而人难之.居今日而讲<易>,人必以为玄僻烦琐,而远于实用.夫<易>非果玄僻烦琐也,说<易>者玄之僻之烦之琐之耳.苟明乎<易>之所以为<易>,而善征于事以明之,将见<易>为人人所知,而其非玄僻烦琐明矣.  相似文献   

6.
王广 《周易研究》2004,(5):45-49
朱的治<易>体会.本文据此考察了朱子治<易>理路:一是对<易>道和<易>书的定位,认为圣人所深见的<易>道不仅仅指<易>的生生之道,而且还涵<易>书本为卜筮而作的本义;二是对治<易>困境的省思,认为因<易>之本义被遮蔽,且<易>道还需经历见得之故,故<易>成为难读的"天书".得出:朱子认定只有达至"此心大段虚明宁静"之境后,方可像圣人一样"深见<易>道之无穷",证成"学<易>无大过"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7.
元明戏曲的创作是受到<易>之义理及<易>之卜筮文化影响的.在元明戏曲中,有不少对于<周易>及<易>卦的描写.从内容上说,它是社会生活中沉淀了<周易>文化因素而在戏曲创作中的必然反映;从艺术上看,戏剧家们採拮<易>卦<易>事进入戏曲描写,也并非闲笔,它有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心理映带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代乾嘉学派的开山人物,顾炎武博通群经,兼采众长,遥于经义.在易学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充分发挥文献考证的优势和特点,对汉代象数易学、宋代"图"书"易学以及<周易>经、传和古韵都做过深人思考和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见解,同时又借助<周易>和易学来表达经世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义理与致用并重的治<易>倾向,与先秦儒家<易传>一脉相承,研究中国易学史,应充分重视顾炎武的易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张浚把<易>作为载道之书,重视对义理的阐发,同时把义理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这体现了其易学的特点.张浚的易学影响到其子张栻和朱熹这两位著名理学家,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论旬子与《周易》的关系兼及"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称荀子"善为<易>",但文献所载<易>的传系中没有荀子.本文对荀子易学的渊源、荀子引<易>说<易>的特点、荀子与<易传>的关系以及"六经并称"的时代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以往学界对这个易学派别未加注意,实际上该学派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宋易系统之先河.首先,"庆历易学"开宋学重<易>风气之先.其次,"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解<易>风气之先.最后,"庆历易学"开纯以儒家义理解<易>风气之先."庆历易学"重<易>、解<易>风气的实质是学术范式的转换."庆历易学"是以范仲淹为核心的学者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易》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解说与评价《易》成为儒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北宋诸儒有关《易》学的总体评价很多,内容涉及《易》道总评、作者辨正、学派论衡、通经致用等各个层面,对汉唐《易》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怀疑与修正,同时也结合时代思潮对《易》做出了新诠释,从中可以透视出北宋《易》学的内在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商王帝乙嫁女于周文王”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易经》的“帝乙归妹”与《诗经·大明》描写的周文王迎娶“大邦”之女一事无关,不宜将两者联系起来理解并据以说明其他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易哲学发展史之一嬗变--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的出现,伴随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可谓是易哲学史上继王弼义理易之后的一次深刻嬗变.这表现为其以心释易统易、工夫简易直截的鲜明特征,其中蕴涵了心学派易学对象数易及程朱义理易的解构以及为一般易学研究所忽略的易佛沟通问题.从陆王心学的易哲学思想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心学在宋时的诞生以及它最终的衰微,同样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在解构"传统"易学的同时也解构了自身.  相似文献   

15.
王宗传作为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继承义理派传统,提出理乃所以为象者、数生于理、理寓于数、《易》乃假蓍龟之神发明人心之神等观念。体现了他重义理而不废象数的易学观。其易学观体现了当时儒者传承华夏文明正统的学术旨归。  相似文献   

16.
《汉书·魏相传》是研究西汉易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云魏相“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奏之”,反映了西汉中期易学的特点。《易阴阳》是将《易经》与阴阳数术结合的产物;以五行配八卦、中央黄帝执坤艮治下土。反映了黄帝学说对易学的影响。儒学中《易》与礼相通.魏相说《易》引《明堂月令》.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宋代理学的易学维度,是中国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陆九渊虽然没有像程颐、朱熹那样系统地注释《周易》,但对九卦说的重视程度实远胜程、朱。陆九渊赋予了九卦丰富的心学内涵,而其中的某些内容与康德的实践哲学亦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陆九渊对于九卦之序的心学诠解,是其道德哲学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张涛 《周易研究》2006,(1):39-45
作为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博通群经,邃于经义,兼擅众长,在易学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对汉代象数易学、宋代“图”“书”易学以及清代的易学著述等都做过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见解,体现了象数、义理并重的治《易》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他充分发挥文献考证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又注意借助《周易》和易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我们研究中国易学史,应该重视钱大昕的易学成就。  相似文献   

19.
陈坚 《周易研究》2003,(5):55-65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不断地中国化,至宋明以后,中国化的佛教便完全成熟。作为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佛教僧人将中国本土经典“佛经化”,以佛教的道理来诠释中国本土经典,形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运动,作为这一新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晚明时期的高僧真可将《易经》“佛经化”,用佛理来诠释《易经》。通过这种诠释,真可不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易经》中所蕴含的佛理,更是深入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卦例中去探索佛理,向人们昭示了《易经》的卦爻逻辑在表达佛理方面所具的特有功能,并使人们得以借助易理来通晓佛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