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作为有理由的真信念的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根据一种传统的观点,知识可以定义如下:S知道 P=DfO;S 相信 P;S 有理由相信 P。在这个定义中,如果我们象许多人那样,认为“S有理由相信 P”与“对于 S 来说 P 是显然的”的意义相同,这个定义就是不合适的。因为 E.L.盖梯尔已经证明:除非我们愿意是怀疑论者,否则我们必  相似文献   

2.
简单知识问题严重挑战了允许基本知识存在的认识论理论。本文认为,简单知识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认知闭合原则的内在缺陷。基于蒂姆·布莱克提出的单一来源闭合原则,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简单知识问题的方案。本文首先通过两个反例表明布菜克原则的错误,接着指出这一错误源于布莱克对于知识来源的类型化理解。最后,本文认为,如果我们将知识来源理解为具体证据或理由,那么经过修正后的原则不但能够避免布莱克的错误,而且能够成功解决简单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3.
盖梯尔问题是当代认识论的焦点之一,它指出了传统的知识定义存在严重缺陷。众多学者发现,盖梯尔问题的本质是知识与运气不相容,即知识不能是凭借运气而为真的信念。本文进一步分析运气所带来的认识论难题,指出盖梯尔问题及其后续探究实际上可总结为一个以悖论形式呈现的"运气怀疑论"。运气怀疑论为理解各种知识理论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并明确了目前的知识理论需要在"分析论题""无运气论题""运气的遍在"三个命题所构成的悖论中给出合理的解悖方案。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中的信念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念(belief)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柏拉图明确把它作为认识论范畴提出后,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对它进行过研究。本世纪以来,这一研究更加深入,特别是六十年代美国哲学家盖梯尔(Edmund L.Gettire)发表了《合理的真信念是知识吗?)一文,把这一研究推向了高潮。迄今,西方哲学界研究信念的文章和专著仍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一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自从莱布尼兹提出推理的充足理由原则以来,关于充足理由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问题,在逻辑界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对下述两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即:(一)什么是莱布尼兹所说的充足理由原则?(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  相似文献   

6.
遵循康德式的思想道路,罗尔斯始终强调人格理想在建构道德规范性这一重大课题上的核心地位。在他看来,存在着依赖于客体、原则和观念的不同欲望类型,他的正义理论和康德的道德学说主要基于原则和观念的欲望而生发的道德动机。具有实践理性(理性与合理性)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力量(善观念和正义感),以及追寻自由平等的道德理想,是证成规范性原则的根本出发点。基于这一阐释,可以有力回应威廉姆斯有关"外在理由"和"抽象人格"的诘难。  相似文献   

7.
刘晓飞 《世界哲学》2016,(6):130-137
自从法兰克福对"多重可能性原则"(即,只有当行为者在行动时有其它的可能性时,他才对该行动负道德责任)提出了他著名的反例以来,哲学界围绕法兰克福式反例是否成功推翻了这一原则展开了大量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法兰克福式反例是否存在不当预设,一是法兰克福式反例是否存在不当遗漏。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揭示出对法兰克福式反例的最佳理解可能与人们的最初印象很不同,而这一揭示也将关于道德责任的讨论从"多重可能性"问题引向更为深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盖梯尔问题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梯尔问题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中几乎无人不晓,因为它涉及到西方哲学家对知识本质的看法。西方哲学中,对实质性的问题极难形成共识。但关于知识或知道(knowing)是什么的问题,西方学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看法却几乎完全一致。这个看法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认为真念并不是知识,真信念只有经过辩护或证明才能成为知识。(Plato,Meno,97a-98b;Theaetet201c-210b)关于知识即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理论可以简称为“JTB理论”(JTB是英文Justified TBelief的缩写)。JTB理论一直没有受到真正的、明确的挑战,直到1963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哲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知识论是与"自然事件"相对应的认识方式,它并不足以覆盖"行为事件"的解释领域。本文就此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论,即"理解的知识论"来加以补充。目的因(行为事件)构成"理解的知识论"的特有研究领域,对行为的目的、意义与价值的把握是理解的目标。理解是在"理解的空间"的架构下进行的,它包含如下三个部分:一是我们已经具有的知识系统,它为认识提供了一种知识背景;二是包含在其中的深层的思维规则系统和价值规范系统,它们为认识活动提供了规范性的理由;三是经由经验知觉以及佐证(testimony)所获得的信息,它们提供了事实性的证据或理由。理解的知识论不是描述性的,而是规范性的。"义务原则"、"还原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构成理解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生活充满抉择,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人们常需寻求他人建议,抑或直接请他人代己决策.诸多研究探讨了自我决策、向他人建议,以及代他人决策之间的差异.探究这种差异的动因之一在于考察何种条件下的决策更优或更“理性”.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决策或他人决策(向他人建议或代他人决策)均有可能更易违背理性决策原则,隐含着他人决策优于自我决策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传统智慧有一定的边界条件.研究者一般从认知(建构水平理论)、情绪(类型和卷入度),以及动机(调节聚焦理论)三种视角对自我-他人决策差异进行解释.本文作者提出基于理由的决策(reason-based account)假设来解释自我-他人决策在理性程度上的差异.未来研究可从决策过程及脑机制上深入考察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①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2.
张桔 《世界哲学》2015,(4):116-124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指出,知识是加上逻各斯的真信念。这个提法的当代表述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它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知道P,当且仅当(1)P是真的,(2)A相信P,(3)A有充分的理由R相信P。就条件(3)而言,我们发现柏拉图对什么东西才能够作为理由R作出了很强的限制。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认为,抢劫案是“非目睹不能知的事实”,而审判官“凭耳闻而判决,判决虽确,毕竟非凭知识”。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对于审判官而言,关于抢劫案的信念永远也不可能算作知识,知识只能是“仅能被目击证人所知道的事实”。在柏拉图这种出于清教徒式认识论…  相似文献   

14.
不确定性决策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心理机制再探从决策理由切入,在现实情境中考察了违背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的心理机制,检验了基于理由(reason-based)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被试在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冲突程度显著高于遵循确定事件原则的被试在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冲突程度;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被试在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清晰程度显著低于其在两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清晰程度,而遵循确定事件原则的被试在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清晰程度则介于其在两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清晰程度之间。研究结果支持了基于理由的假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于某人知道一个给定命题这一点给出其必要且充分条件方面,人们已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这些尝试通常能陈述为如下形式:① (a)s知道p,当且仅当(i)p为真,(ii)s相信P,(iii)s有理由(justified)相信p。例如;奇泽姆认为下列条件是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②  相似文献   

16.
ACT理论是G.Anderson 1976年提出的一种语义记忆理论。在ACT理论里,Anderson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用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由产生式系统组成。每种知识的运用都遵循一系列假定。ACT理论的合理性已初步为实验证实。和其它语义记忆的理论相比,ACT具有(1)符合长时记忆的一般特征和(2)能解释分类语义记忆发现的优点。这种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记忆组织、知识表征、人类怎样理解语言、怎样推理和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读了诸葛殷同同志《形式逻辑教材中的主要缺点》一文(见《现代哲学》1992年第4期,以下简称诸葛文),觉得其中有关充足理由律的论述多有不当之处,现提出商榷意见如下: 诸葛文说:“说论证必须有充足理由,这不能说错,但怎样才是具备了充足理由?没有人能独立于其它逻辑知识能说出个道道来。”什  相似文献   

18.
J.S.穆勒、H.西奇威克(Sidgwick)和G.H.摩尔根据其哲学的思考,建立了规范伦理学的体系。近年来规范伦理学同研究伦理概念性质的元伦理学,已经区别了开来。由于C.L.斯蒂文森(Stevenson)和R.M.黑尔(Hare)元伦理学的非认识主义的理论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这种结果使得至少作为一种哲学原则的规范伦理学多少有点声誉扫地。因为伦理学的非认识主义理论认为,基本的伦理原则取决于人的基本态度和爱好,所以,基本的伦理原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不确定性的类型、来源及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凌 《哲学动态》2006,1(3):48-53
随着科学认识对象的日益复杂,以及科技和社会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科学认识能力的历史局限性凸显了出来,使得在知识的生产、应用,以及利用知识进行决策的过程中,显示了种种不确知或不知道(not-knowing),这就是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沃克(W.E.W allker)认为,不确定性是“任何对难以达到的完全决定论的偏离”[1]。范·阿塞尔特(M.B.A.Van Asselt)认为,不确定性是“整套的信念或者疑惑,它们来自对过去和现在状况的有限的知识,以及预测未来事件”[2]。不确定性在现代科技中普遍存在,并意味着风险,以至于吉登斯(Anthony G iddens)和贝克(Ulric…  相似文献   

20.
索引词不同于专名和限定描述语,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语义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本文首先介绍了索引词的经典解释理论——Kaplan([15])的二维语义论,然后考察了反驳Kaplan理论的四类反例:(a)"only"辖域中受宽松约束的"Ⅰ";(b)第一人称涉己信念报告;(c)转换索引词;(d)延指现象。综合这四类反例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反例不足以否定Kaplan关于索引词直接指称的论断,但Kaplan所否认的"怪兽"确实是存在的。基于此,我们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在文末从索引词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中的"我"和"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