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的文章。该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谈到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认为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物质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可以简称为相互起决定作用)。作者还明确提出:只有承认“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起决定作用,才“不是简单地重复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样一些词句”,从而在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上“起了一新耳目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仅就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的“决定”一词,是有其严格的确定的含义的。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指经济基础是本源的,物质的,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它们之间的这种决定和被决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并且认为,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也是如此。这种观点几乎成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观念,被奉为不可动摇的真理。为了分析这种观点的实质,我们写了《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  相似文献   

4.
自本刊开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参加讨论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现对其他来稿作简要综述,以供参考。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来稿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 (一) 一些来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如何认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这些东西的反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无限地夸大反作用,完全颠倒了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炮制和推销“上层建筑决定论”、“权力决定论”、“唯意志论”等反动谬论,推行一条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和  相似文献   

6.
“四人帮”不加限制地提出任何时候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形而上学的。而现在在报刊上,有的文章提出以生产斗争为纲,这个提法是否恰当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就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来说,经济是第一性的,政治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另一方面,政治又决不只是对于经济基础的消极的反映,而是对经济的发展发生反作用,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就是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曾经这样指出过:“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涉及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通过学术界的自由讨论加以解决。下面我们发表沈步、李哲二同志的来稿,并欢迎理论工作者踊跃参加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9.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同时又对生产方式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所以,道德必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以至于我们可  相似文献   

10.
关于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认为,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决定作用”和“反作用”这两个概念的特定含义,搞清楚这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主张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正是由于混淆了“决定作用”和“反作用”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一般说来是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而发生联系的。那么,两者之间还有没有直接联系?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这种直接联系表现在: 1.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它直接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这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不可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产生,因此无产阶级必须首先集中力量解决上层建筑问题。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所以能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建立,绝不是纯粹意识的产物,而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是生产力直接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政治上层建筑的规模具有某些直接的决定作用。比如:政府官员、军队、警察的数量,一般来说要受社会生产力的承受能力的制约;武装力量的装备,国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问题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于这一矛盾运动本身的内在作用机制重视不够,大都停留在抽象认识和表面讨论中,较少有人去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般而言,我们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简论王思浚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概念,只有把.各个系统加以综合协调,形成有机整体系统,才能全面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层意思。第一,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成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说它是唯物的是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它是辩证的是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而且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其它一系列中介因素在起作用,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以生产力为根本动力,带动社会整体进步。第二,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主体在创造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是说,要把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在主体目的性符合客体规律性的基础上,主体的创造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有机统一的整体发展观。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都各占一定位置、各起自己的作用,而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种因素都贯串着社会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简讯     
安徽省哲学学会举行1984年年会年会于1984年11月5—9日在马鞍山市委党校召开。会议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针,集中探讨了经济改革的哲学前提和依据问题。会议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适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辞海》1978年版《经济分册》、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这是人们通常给生产力下的定义。当然在某些较权威的辞典或教科书中也有例外。(苏联《简明哲学辞典》、《简明经济学辞典》、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在人们的文章中这种讲法是经常出现的。我认为这个定义是错误的。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时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生产力这一概念就好比唯物论中的物质这个范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的最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划,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关系具有这样一些新特性;一、工人阶级政权建立的时候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种政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过程的开始;二、社会主义基础和上层建筑赖以形成的社会变革的自觉性;三、上层建筑在与它相应的基础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达到更高的阶段。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调整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经济基础,直接反映着在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方面出现的变化,并反过来决定上层建筑作出相应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的消失,社会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团结一致,社会关系不会过时而变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工人阶级在作为阶级消灭之前始终是历史进步的最坚定的旗手,这一切都使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能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不再采取政治革命的形式,不再具有政治-社会革命的性质,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由非对抗性矛盾的存在所决定的社会团结一致性和社会生活各方而协调发展的新特性,也表现在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7.
《哲学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了由两位作者合写的一篇题为:《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的文章。文章明确地提出了一个所谓“‘物质与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来进行评论,而且加了引号,冠以标题,似乎是引之有据的。打开杂志一看,评论的是《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我的一篇文章《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再一看,原来,两位作者是针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的思想,而认为,“我们可以简称为相互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和现象、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在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不了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资金对不同行业的投入不均,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等方面而导致社会主要矛盾频发。在我国,克服劳动者因劳动付出与劳动回报方面的误解而导致的社会矛盾,改进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而导致的社会矛盾,西部大开发化解了东西部的社会矛盾等,这些举措促进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启示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信,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进生产力平衡而又充分地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消除导致社会主要矛盾凸显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针对有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而讲的,并没有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一个什么概念。后来我们在许多文章中,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括是否恰当呢?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1、我们知道,这两对矛盾包括了社会上绝大多数矛盾(阶级矛盾是体现在生产关  相似文献   

20.
社会形态这一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这一范畴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什么呢?这是需要认真搞清楚的问题。人们常常是这样说,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又只是指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这就是说社会形态包括了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既包括物质关系,又包括思想关系。这实际上等于说社会形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这当然是一种见解。但是这种见解是不是经典作家们的见解,这种见解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这是值得研究的。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社会形态是否包括上层建筑,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是否也根据政治制度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